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分类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6-05-30常玲马丽娜王一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0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应用型

常玲 马丽娜 王一美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处于转型的历史时期,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我校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项目,寻找到一条适应该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技术型、工程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应用型;分类培养;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21-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正面临着转型期的考验,转型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同类院校、职业院校面临激烈的竞争。如何完成转变,顺利度过转型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地方性、应用型”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我校提出“基于分类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分类培养为背景,将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分成技术型、工程型、研究性人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上注重实践能力,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实用性,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从多方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因此,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实施对象,明确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近期求就业、远期求发展”为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定位于输送生产第一线、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具有开发、设计能力,能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的工程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我校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尤其对实践教学体系做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构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和建筑类院校特点,制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人文社科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五部分。

课程体系在基础培养方面体现厚、实,专业培养方面体现宽、新,即培养科学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应用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以整体优化为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主要特点是突出智能建筑技术特色,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开设了建筑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概论、建筑设备自动化等反映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同时加大了专业实践环节的学时,增加了智能建筑实习和智能建筑技术综合课程设计、CAD集中周等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智能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气工程与控制工程结合、电气自动化与智能建筑技术结合,充分体现注重基础知识、加强实践环节、重视专业特点、突出智能建筑特色、反映时代发展需求的特点。

2.健全实践教学体制。在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CAD集中周、专业实践、毕业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活动等。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将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课程内容上从整体上考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层次分明、特色鲜明。

实验教学以“实验+工程训练”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素质为目标,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教学模式。根据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自主研学的现代教学模式确定模块功能,根据模块功能确定实验项目。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引进具有建筑智能化工程应用背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更新实验内容。将实验分成:基础理论验证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研究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设置建筑供配电及照明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智能建筑技术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和设计与理论课内容紧密结合,突出专业特点,课程设计内容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在智能建筑课程设计中,通过智能建筑工程实例设计,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建筑供配电》课程为例。该课程中期配有实验,采用天煌厂家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试验台,针对继电保护等内容进行不少于16学时的实验课程。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继电保护等工作原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结束后配有实习,让学生亲自给配电柜安装和接线,使学生直观了解供配电的原理和组成。实习结束后配有课程设计,利用实际工程项目,在条件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民用住宅的照明、插座、供配电设计和防雷设计等内容,每人一题,真题真做,以答辩的形式结束验收。

充分利用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专业实训达到创新培养的目的。通过不同的渠道设立多种的学生自主实验项目和研究项目,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和科研经验引入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实验项目在科研中的应用背景,引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深化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以往课堂上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工程应用类课程为例,课堂上除了讲述、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大作业,针对教学内容中某一重点内容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独立制作幻灯片,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展开深入讨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改革原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鼓励教师通过开放式作业、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对学生实行分阶段教学效果评估,每学期通过几个阶段进行评估,形式不拘泥于笔试,可以是PPT报告、大作业(小论文或小设计)或口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着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用型地方高校应打破传统的师资体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实践教师队伍,以完成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要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只有教师队伍强大了,才能无限大开发学生潜力。

5.积极开发校内外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对建筑类高校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来说,应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实践形式,引导学生由参观、调查、访问为主转向参加项目申请过程、设计实际工程项目、参与工程验收、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推广等形式,逐步使实践活动走向专业化,为广大学生创建知识创新的平台。

根据建筑类学校特点,我校建立了校内变电所和开闭所为实践教学基地,与辽宁省建筑设计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鹏博士网络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之中,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岗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张耀武.对于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

[2]常玲,郭莉莉,单超颖.应用型高校转型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C].2014.

[3]周瑜,田会峰.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1).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