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诗:隐忧幽泣之声
2016-05-30季学源
季学源
摘 要:薛宝钗的诗,是《红楼梦》悲剧诗意之重要组成因素。在艺术上以隐忧幽泣为主要特征,但又偶有表现矫情、戾气之作。这种诗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家道中落,迫使其改变生活道路;其母策划的“金玉良缘”把她推向人生惨境;她自己陷入歧途,不能自拔。
关键词:宝钗;诗;隐忧幽泣;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6)03-
《红楼梦》 是一部以长歌当哭的悲愤诗。这不仅是就其情节、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的充沛诗意而言,而且特指曹雪芹常以诗来写小说。这在中国小说史是一大创新。以往的小说虽也有一些诗歌,但多为作者把自己的诗塞进小说,与小说本身关系甚少。曹公则完全不同。他不仅以诗词曲赋来谋结构、写景物、交代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而且以诗写人,为那么多性格各异的人物代拟诗歌,代谁就活脱脱是谁的形容、情怀、思想、品性、声口;而且诗之诸体皆备,无体不妙,令人拍案叫绝。我们可以称这些诗为“小说人物诗”,大多是小说人物心灵点睛之笔。它能把性格最复杂、最难把握的人物的隐秘心理律动、最难言说的灵魂真相、最不便明言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用一二首诗或三两个诗句点画出来,让读者无限神往,回味不尽。在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人物名下的具有代表性的诗词,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诗词,即使放在唐诗、宋词中,也是绝不逊色,堪称一流的。以我的体悟:不认真研读这些诗,是难以真正读懂《红楼梦》、难以真正领悟《红楼梦》的诗性和人物的诗意的。如果不读林黛玉的诗,我们就无法深入林黛玉的内心深处,无法认识林黛玉,林黛玉的形象就会黯然失色。同样,如果删除薛宝钗名下的全部诗歌,薛宝钗的形象就只剩下骨架了。
正因为这些诗歌具有独特的小说美学以及诗歌美学价值,所以在红学领域中,已有一些研讨这些诗歌的专著、专文。其中,蔡义江师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成书最早。其他专著,我见到的也有四五部了。
但是,“诗无达诂”。对《红楼梦》中诗歌的研究尚待深化。在以往研究中,迥异的观点是始终存在的。脂砚斋在甲戌本第1回批语中说“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引出很多论者的不同观点。有几位论者认为:《红楼梦》中人物的诗,是清代封建阶级文化生活的克隆,是封建士大夫诗词酬唱、吟咏风气的反映,甚至具体说到:是清代宗室文人、旗人子弟吟唱之风的变种。 这至少是与大观园诗歌创作活动宗旨、大观园诗社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的深沉指向不符的——包括生活于此的女儿们试图冲破精神牢笼,表达她们人生观、价值观、女性观、文艺观的意旨不
符的。在宋明理学甚嚣尘上、 “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观念几乎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氛围中,先觉的女性已开始质疑宋明道学,江南女子已开始结社吟咏;与曹雪芹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袁枚已开始招收女弟子,并已取得可以点赞的成果,我们不能对这些史实视而不见。
更有甚者,到21世纪,依然有人在《文艺与你》、《羊城晚报》等报刊中发表文章,认为《红楼梦》中少女们的诗词“大多数”“无论以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都是第三流以下的劣作”。《羊城晚报》就此展开过讨论,有人认为:“《红》诗就其本身而言,无疑大都是劣诗”;也有人认为:《红》诗“是时代文化精神的反映”,“既继承传统,又有革新和创造”。《人民日报》对此发文评说。其后,关于《红楼梦》中诗歌的研究开始多起来。
不揣驽骀,本文拟撷取薛宝钗名下的诗歌,谈谈我的感悟,有些是与前贤和时贤相异的。谨以此求教于读者和专家吧。
1 隐忧幽泣之声
薛宝钗的诗,在前80回中有10来首(后40回中有骚体1首),不多,约占全书诗歌总数1/20,不到林黛玉诗歌的一半。但是,这些诗歌大多精准地抒写出这位少女青春生存的无奈、生命轨迹的流变、人生悲剧的深沉。宝钗的全部故事,似乎就是曹公含泪泣血为这位少女写下的长诗;而宝钗的诗,就是她为自己的人生悲剧写下的谶语和悼词。所以,我们读着她的诗,总会隐约听到思妇、怨妇、弃妇乃至寡妇的幽怨饮泣之声。一个天生丽质、才智卓越、知识丰博的姑娘,内心何以潜藏着这么多这么深的哀怨呢?
第一首诗是元妃省亲时要弟妹各为大观园题一匾一诗写下的。可把这种诗作为“应制诗” 看待。除了歌功颂德之外,没有其他诗意。
第2首诗出现于第22回。元宵节中,贾母让姑娘们做了一些灯谜。宝钗做了1首七律诗: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更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谜底是夜间计时用的“更香”。
对于这首诗,有的《红楼梦》版本是放在黛玉名下的。宝钗另有1首七绝: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谜底是盛夏时古人用以防暑的“竹夫人”。有人考证说这首诗是后人增加的。
贾政看了宝钗的诗,心内忖道:“小小年纪,作此等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
岂只是无福无寿。不用细析,每个看了这两个灯谜的读者,都会对“琴边”、“恩爱”两句触目惊心的。这两个灯谜均透露出宝钗对自己婚姻前景的忧虑。按《红楼梦》纪年推算,宝钗到荣国府已3年,“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的争斗已开始。宝钗原不知其母暗中设计的“金玉良缘”之计。通过她和宝玉互看“通灵宝玉”、璎珞金锁,特别是宝钗的大丫头莺儿说的“通灵宝玉”和璎珞金锁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第8回),宝钗已知其母落实“金玉良缘”的活动。但是,3年来,她已经看到,宝玉和黛玉之恋正在深化,他们的关系,几乎是不可动摇的。以宝钗的聪明、智慧,岂能像其母亲那样一厢情愿,完全依靠与王夫人的姐妹关系而根本不顾当事人的心愿,硬攻强取。“强扭的瓜儿不甜”、“捆绑不成夫妻”,宝钗岂能不为“金玉姻缘”的结局而忧虑。于是,在元宵灯谜中,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琴边衾里总无缘”,年年月月、朝朝暮暮“焦首”“煎心”,似乎预感到与宝玉纵然成为夫妻,也可能是很短暂的,夏天“相逢”,秋天便“离别”了!结局完全如她预想的那样,宝玉终于抛弃她而出走了。
第37回中《咏白海棠》,是宝钗代表作。探春发起成立大观园诗社,刚巧贾芸送了两盆白海棠给宝玉,诗社社长李纨便提议大家咏白海棠。宝钗的诗为: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亭亭日已昏。
在议论咏白海棠时,宝钗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诗学观:“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寓情耳”。脂胭斋对此有一批语:“真诗人语。”这是大观园诗人的第一诗论,阐发了诗社的诗学基本主张。那么,宝钗这首诗寄寓了她怎样的情兴呢?
她首先以大家闺秀自许、自诩、自重,从自己写起,花人合一,刻画自我形象,即使是白昼,她也是掩上院门的。所以李纨一看便道:“这诗有身份。”第二句触及白海棠。其后6句皆抒写白海棠,突出特点是,反复皴染秋色。 最后,“卒章显志”,以“清洁”自恃,报答白帝——秋天之神,从白昼到黄昏,亭亭玉立,默默无语。这会使读者很自然地想到李清照的词《声声慢》的结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宝钗是“豆蔻年华二月初”的少女,李清照是丧夫之后独自流亡的寡妇,何以写出同一境界的忧愁极深的诗句来呢?从其人生遭际来看,这是不难理解的。宝钗家虽曾是皇商,但自其父去世之后,家道迅速中落,其母为挽救家道颓势,竟以她为筹码,设计出两套方案:一是进京待选,把她送入那“不得见人的地方” ,换取“皇亲国戚”的尊荣;二是投靠贾府,以为靠山,重振家业。进了贾府之后,见到金相玉质、心地善良的宝玉,又见老太太、王夫人视宝玉为命根子,于是放弃了第一方案,全力实施第二方案,力争与贾府联姻。但现实表明,要实现“金玉良缘”困难重重,薛姨妈不得不挖空心思,进行争斗。种种阻力,对于一个姑娘来说,是沉重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再善于“装愚”“守拙”(第8回),终究是难以超越现实的。最可怕而又最难以规避的,是最终可能被宝玉抛弃,成为“活守寡”的少妇,朝朝暮暮,年年月月,在“焦首”“煎心”中苦度一生。虽然她的忧思与黛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心灵感悟有所不同,但毕竟同是少女的悲剧生命、人生的忧思。
另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第38回中的《忆菊》,有助于我们进行更深的解读。
这次写作菊花诗,是史湘云和宝钗共同策划的,共同拟定了12个诗题。宝钗没有选《种菊》、《访菊》、《供菊》、《簪菊》等诗题,而首先选了《忆菊》,作了1首七律: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去,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开头抒写诗人怀着无限惆怅,在秋风中眺望远方的情景,接着的是面对秋景时产生的断肠心怀。这不正是人们在古人诗中常见的思妇诗、孀妇诗吗?接下去是对秋景、秋色层层渲染,诗人独坐于夜幕下听着凄凉的砧声。问道:有谁来怜惜我为你而形容消瘦呢?或许重阳节时能够相见吧?答案却是没有的。离人心上秋——“愁”而已!这和《咏白海棠》的“不语亭亭日已昏”的心境、意境不是完全相同吗?虽然与通俗的谜语格调有所不同,但“琴边衾里总无缘”、“恩爱夫妇不到冬”的怨妇、弃妇、孀妇的情怀却是一致的。
宝钗那种思妇、弃妇乃至嫠妇的咏叹调远未到此打住。她的另一首菊花诗《画菊》结句为“粘屏聊以慰重”,和《忆菊》结句相照应,写她泼墨画菊,画成后,粘贴在屏风上,说自己见不到鲜活的真菊花了,姑且以此菊画聊以自慰过重阳节吧。这是失望之余的自我抚慰。读者都知道,宝玉最终是毅然弃宝钗而去,永不归来的,宝钗只能画饼充饥了。但是,少年守寡,那是怎样的青春、生命、人生?画饼如何充得长年累月的情感之饥?
薛姨妈精心策划的皇商之家这笔“金玉良缘”大生意,亏之惨矣!宝姑娘的咏叹调还得继续下去。第48回在老太太两宴大观园席间的酒令中,宝钗的牙牌令有这样3个诗句值得解读:“双双燕子语梁间”、“凑成铁锁练孤舟”、“处处风波处处愁”。
“双双燕”句透露出宝钗对夫妻幸福生活的向往。刚到荣府,见到宝玉不但仪表“酷”,而且心地纯良,属闺中良友型的少年,贾府的少女们无不喜欢他,宝钗亦莫能外。尤其是元妃在端午节赐礼时,只有她和宝玉是完全一样的,其余姑娘们相同(第28回)。这就传递出一个信息:薛姨妈已经就“金玉良缘”和王夫人达成共识,并且把这一信息传递到元妃那里,而且得到元妃的支持。这样,“金玉良缘”的大局就敲定了。面对这一情况,宝钗虽然仍心存忧虑,但基本态度是乐观其成的。正在这时,宝玉要宝钗把元妃赐的红麝香珠串给他看看。宝钗从手腕上退下香珠串给宝玉。宝玉第一次看到宝钗的“雪白一段酥臂”,这位少年“情种”异常惊艳;又见宝钗的“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第28回)宝钗见他如此,免不了想到“金玉良缘”之说;这促使她认同“金玉良缘”,并联想到与宝玉结为夫妻之后,也许像屋梁上的“双双燕”一般和谐美妙。她在酒令中流露出这种内心的隐秘,是很自然的。
但是,就在宝玉为她的美貌动心之前,黛玉向宝玉质询“金玉”之说,宝玉说:“……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并称在他心里:除了祖母、父母亲,“第四个就是林妹妹了”。黛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黛玉是敏锐的,她能看清宝玉的毛病,当她看到宝玉看着宝钗的玉臂艳羡发呆的那一幕时,当即尖刻调侃了宝玉,使之无话可说。在场的宝钗怎么想呢?以她的智商,她不能不想到:在“金玉良缘”之路上,风波必将是很多的。她视自己为一叶孤舟,被封建婚姻制度的铁锁锁在荣国府,“处处风波处处愁”,而且有翻船的可能!
和以往一样,“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还只是明争暗斗——宝玉、黛玉、宝钗,他们是姑表、姨表姐妹,又都很有文化素养,她们之间的争斗,是不至于剑拔弩张的,往往是意在弦外、谜语式的。谓予不信,请看第50回《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宝钗的灯谜为: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是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谜底是什么?“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直到今天,许多红学家也是各说己见,有的说是宝塔,有的说是松球,并无共识。学者只能从宝钗惯于潜藏心思的性格,结合后两句中的“风雨”“铃声”中猜测:“当是借唐明皇与杨贵妃死别后,于风雨之中闻铃悲感事,来说她与宝玉生离的。” 总之,她的灯谜,绝非佳音。
再看第62回的射复。所谓射复,是一种酒令形式,用一字隐含某种事物,让人猜测。所用的隐晦的字叫射;猜的人以某事物来答叫复。复时,说出一个字或一个词语、典故。为祝贺宝玉生日,群芳开夜宴时,行了射复酒令。规定要“用时事”。探春复一个“人”字,宝钗说太宽泛了,探春又添一个“窗”字,宝钗便以“埘”射。因为她想到席上有鸡,便知探春用的是“鸡窗”“鸡人”的典故,因之她以“埘”射,用的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诗句。这首诗的内容为:一个女子因丈夫在外边服役,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因之发出“如之何勿思”之叹。
接着,宝钗复了个“宝”字,宝玉便相对应射个“钗”字。众人问怎么解?宝玉说:“她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由此,又引出香菱的一席话,说她读过一首李商隐的七绝,其中有“宝钗无日不生尘”。这两个诗句所蕴含的意思,还需要解读吗?李商隐的七绝《残花》有关两句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曹公借用时改“何”为“无”,这一改,悲哀之意便沉重多了;而且,“掩关”与宝钗的《咏白海棠》的“尽掩门”是同意的,都和她后来的寡居孤独情怀相关。“敲断玉钗红烛冷”是唐代郑谷的诗句,下句为“计程应说到常山”。曹公借用此句,是隐寓宝玉出走后,渺无音讯,宝钗免不了时时惦念他不知到了何处。这正和“计程”句之意切合。可谓前后左右皆有伏脉,丝丝入扣,都是宝钗的凄苦人生的谶语。
曹公有关宝钗的诗句也可作进一层的印证。在第5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中,关于宝钗的判词有“金簪雪里埋”。贵重的金簪埋于雪下,悲剧隐寓是十分显然的。再看同回中《红楼梦曲·引子》的末句:“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金”指宝钗,“玉”指黛玉。值得关注的是程乙本此句改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这是表明写《红楼梦曲》的缘起的。写此曲乃至写《红楼梦》的悲剧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宝钗、哀悼黛玉吗?只对黛玉的悲剧表示哀悼而对宝钗的悲剧仅仅是怀念而已?“悲金悼玉”似乎更符合全书的题旨。这可能是曹公的原墨,即使是他人修改的,也是改得好的。宝钗、黛玉的人生都是悲剧,读者为她们的青春、生命、人生的“终身误”(第二支曲曲目)而深深悲悯,宝钗和黛玉、宝玉都是被“金玉良缘”误终身的。宝钗最终于新婚后被丈夫永远地抛弃,还有比这更难以下咽而又不能不咽下的人生苦酒吗?上述宝钗的种种诗句,不都是她心灵隐痛、颤怵的默诵吗?
在祝贺宝玉生日的夜宴中抓花签时,宝钗掣出的花签上画的是1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4个字,下边镌1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第63回)引罗隐《牡丹花》诗。 宝姑娘是艳冠群芳的美人,而且她的艳丽曾使宝玉入谜(第28回)。但是,她是“无情”的,而宝玉是“情不情”的“情种”,她的艳丽只能惊动宝玉于一时,而不可能永远倾动宝玉之心。就是说,宝姑娘的被弃命运是无可避免的。
2 宝钗的两首另类诗解读
除了上述10来首(句)诗之外,宝钗还有2首另类的诗词,就是《咏螃蟹》(第38回)、《临江仙·咏柳絮》(第70回)。
第38回写大观园举行赏菊、赏桂螃蟹宴和诗会。人们无不兴高彩烈。宝玉说:“今日持蟹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黛玉看了他写的1首七律,笑道:“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她提笔一挥便成1首七律。宝钗不甘示弱,随后也写成1首七律。
宝玉、黛玉的诗均抒写食蟹的“兴欲狂”“美口腹”和“嫩玉”满、“红脂”香的欢乐,而宝钗则反其意而咏之,其颔联写道:“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意谓:连眼下该走什么路都分辨不清,肚皮里虽然花样花色不少,完全是无用的。讽刺之意是十分明显的。众人称之为“食螃蟹绝唱……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现当代一些评论者也认为是讽世之作,有的认为是泛讽浮躁之徒的,有的认为是专讽八旗纨绔子弟的,有的甚至认为是曹公借宝姑娘之笔“怒世骂时”“干涉朝廷”的。 很显然,这和宝钗的性格、诗歌主张完全不符,尤其和咏蟹时的氛围完全相背。
我以为是讽刺宝玉、黛玉的。宝钗的诗既是针对眼前欣喜若狂的宝玉、黛玉的, 又是针对时人认为宝玉“腹内原是草莽”“愚顽怕读文章,于国于家无望”的。(第3回)宝钗在第1次诗会和以后的多次聚会中,都当面嘲笑宝玉是“无事忙”“富贵闲人”“不正经”“不中用”。《咏白海棠》的“多愁焉得玉无痕”,也是讽刺黛玉、宝玉的。婚前、婚后宝钗用了各种方式督促宝玉刻苦读书、走仕途经济之路。所有这些,不都是她的“眼前”两个诗句之现实背景吗?她不是曾对袭人明确指责宝玉“如今说话越发没了经纬”(第32回)吗?她不过是把平素的看法化为意象、诗句而已。
众人说她是“讽刺世人”的,这是给宝玉、黛玉留面子,也给宝钗留下回旋的余地而已。
宝钗的这种讽刺,至她的词“临江仙·咏柳絮”中再次出现。
黛玉借柳絮咏叹命运犹如柳絮,随风漂泊,无人收拾,无人怜惜,哀叹青春、生命的无奈。宝钗则以异常的乐观的情调,歌咏柳絮在白玉堂前翩然起舞,美妙的舞姿引来成群的蜂蝶围着它们狂欢。紧接着,她写下两个“几曾”,诘问黛玉,咄咄逼人。更为出人意表的是,在下片抒发情感时,她写下了“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时,她为什么一反常态,唱出一曲如此高傲的词来呢?其目的大致有二:一是试图再打心理战。黛玉各方面的条件都是远远不如宝钗的,是难以和她相争的。所以,薛宝钗试图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摧毁黛玉;二是为自己壮胆。她心里明白,宝玉的爱情决不属于她。至宝玉在梦中“喊骂”了“金玉姻缘”(36回),表示他坚守“木石姻缘”时,她“不觉怔了”。宝玉的“喊骂”表明了他在婚恋取向上的绝决态度。但“金玉良缘”已争斗到如此地步,她怎能退出?她只能为自己打气,配合母亲,将“金玉良缘”进行到底。 问题在于:即使“金玉良缘”成功了,宝钗就“上青云”了吗?她心里明白,就是与宝玉成婚了,也不是“上青云”,还可能是下地狱。于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压抑于她内心深处的俗气、戾气、矫情失控了,暴发出来了,成了这首《临江仙》。
第87回,还有1首放在宝钗名下的琴词,其有关思想内容,均与宝钗的性格发展逻辑不符。看来,是后40回补续者之笔,也就不必去说它了。
3 宝钗诗风的成因
一个美慧少女的诗风为什么如此悲戚幽怨呢?或者说曹雪芹为什么为薛宝钗谋构如此格调的诗词呢?概而言之,其主要原因有3方面:
3.1 家境滑坡,迫使宝钗改变人生道路
宝钗祖父系江南金陵人氏,他是紫薇舍人,系宫中官属,亦为书香继世之家,极爱藏书。宝钗之父领着内府帑银行商,“家中有百万之富”。父亲酷爱“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的女儿,令其读书识字。无奈父亲早逝,其兄薛蟠 “终日惟有斗鸡走狗”,“一应经纪之事全然不知”,经营全由伙计办理;加上母亲溺爱纵容,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各省和京中商务,迅速破败(第4回)。原来,宝钗在父亲宠爱下饱览了诗词和《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等等古典文学作品,对琴棋书画以及儒道佛之经典亦涉猎甚多,可以随口说出诗词名作,能背出《山门》一剧中的北《点绛唇·寄生草》全曲;对佛教禅宗南宗六祖惠能亦有自己的感悟,(第22回)。一言以蔽之,宝钗原是堪称才女淑媛的,但家道中落,宝钗不得改变才女的生活方式,不再以读书为事,而留心家计事务,参与商业事务。所以进京之后,她已由才女淑媛变成商家女子。为了重振家业,举家迁京,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家道复兴,反而大祸迭出,其兄变本加厉,与狐群狗党沆瀣一气,为所欲为;其嫂更闹得家翻宅乱;宝钗的终身大事又不如人愿,不但入京待选告吹,而且其母策划的“金玉良缘” 亦风波迭起,内外交困,使这位少女陷入人生困境,导致心理变态,预感到自己将被生活吞没,多次垂泪、长哭。这种情怀、心境,自然会反映到她的诗风上来。
3.2 其母为她策划的“金玉良缘”,把宝钗一步一步推向人生惨境
为了重回皇商之家昔日豪富,为了使薛家成为皇亲国戚,其母抓住皇上降旨聘选妃嫔、女官之机,举家进京。荣国府的当权派王夫人是薛姨妈亲姐妹,又有亲侄女王熙凤统揽荣国府内务全权。王夫人的长子贾珠已死,次子宝玉成为荣府“命根子”,而宝玉尚未定亲,这就为薛家留下了良机。于是,薛姨妈实施第2套方案,将宝钗嫁与宝玉。这门亲事若成功,虽比不上入宫,却也算得上找到了坚实的靠山。何况,这条路的保险系数大大高于待选,更实惠更可靠。于是进京前让宝钗配戴金锁,并称是一个癞头和尚送的;癞头和尚说:待日后遇到有佩玉的男子方可成婚。进了荣国府之后,薛家便在荣府东北角的梨香院住下不走了。从此缄口不提待选之事,而大力制造“金玉良缘”舆论。当宝玉第1次去梨香院看望宝钗时,受到薛姨妈异乎寻常的接待,又让宝玉与宝钗单独相处。于是有了“鉴赏通灵宝玉”和“鉴赏金锁”两出连续剧(第8回)。“金玉良缘”的攻略就此大力展开。
薛姨妈除了与王夫人加紧采取措施,同时又向太上家长市爱,她成了贾母牌局的常客;元妃端午节礼物到了贾府,等于宣告:“金玉姻缘”不只有“父母之命”,而且是由皇权最后敲定的。
除了当事人宝玉、黛玉,质疑和抵制者还有凤姐、紫鹃等等,她们背后还有贾母。凤姐借给黛玉送茶叶之机,当着众人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第19回)她此说当然不是说笑而已,她是要替老太太向众人传达老祖宗的心向。薛姨妈要过老太太这一关,也是难之又难的。且看老太太第一次去蘅芜苑:“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冷!),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冷!)……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她仔细看了宝姑娘这样的闺房,深感意外。老太太大不以为然了,摇头道:“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姑娘的闺房);二则年轻的姑娘,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又说“不要很离了格儿”!这是老太太第一次说这样重的话,公开批评一个女孩子。接着她又说了年轻时她是“最会收拾屋子的”,并且讲了她收拾房子的审美原则。老太太是乐生主义者,是开明通达的老祖母,她主张破除一些陈规陋俗,老少和谐,热热闹闹,享受现实人生幸福。怎么能想象,她会让一个心态如同寡妇,和她的性格完全不合的姑娘,顶替黛玉,做她的“命根子”宝儿的媳妇儿呢?老太太的“关”甚多,薛姨妈要闯老太太的关,难矣!(后40回补续者改变了老太太的根本态度,大误!他们毁了老太太的形象。)
薛氏老姐妹两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人物。到凤姐小产时,王夫人让李纨、探春代理家务,又特聘宝钗参与荣府内务管理。明眼人一看便知,王夫人这是让准儿媳宝钗提前“上岗”了。宝钗“上岗”后的一些言行也证明,这是薛氏姐妹落实“金玉良缘”的一个步骤。
薛姨妈也在采取新措施。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一回中,她主动去看黛玉,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的梦幻剧。她别有用心地向黛玉讲了月下老人的神话故事:“凭父母、本人都愿意,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栓的,再也不能到一处。”(第57回)这就等于说:颦儿,你和宝玉虽然在一起六七年了,没用!你们成不了亲!
宝钗到关键时刻,慎之又慎考虑自己是否该嫁给自己一向认为贾宝玉绝不是她的夫君的起码合格人选。这从她的诗词中便可清晰看出。所以,当家长们决定她“出闺成大礼”时(第96回)宝钗的反应是:“始则低头不语,后便自垂泪”。她的“不语”“垂泪”乃至“大哭”算得了什么?她只能饮泣走向毁灭。最重要的是宝玉绝无娶她之意,就是“强扭”了、“捆绑”了,但谁能扭下、捆住宝玉的心。这是宝钗早已感觉到的。如果硬闹下去,同床异梦,宝玉不久就抛弃了她,她成了弃妇,将如何生活下去?宝玉与她逆向而行,志趣完全相反,一再称薛宝钗“入了国贼禄鬼之流”。所以她常有“焦首”“煎心”之感。种种怨忧久郁于心,自然免不了发之为诗。
3.3 宝钗误入歧途,在“金玉良缘”的阴影中渐行渐远
在荣国府几年了,宝钗深知宝玉与黛玉“亲密友爱”非同寻常,并已由亲情发展成为爱情,而且全府上下都认为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宝钗之母构设了“金玉良缘”之后,宝钗陷入“夺宝”案中,成为当代人所说的“第三者”。应当说这样讲是并不过分的。对此,小说的第8回、第18回、第22回、第28回、第32回,均有宝、钗、黛明争暗斗渐趋紧张的描写。至第36回3人的争斗明朗化、表面化了。当宝玉遭毒打后,宝钗再次借机劝导宝玉走读书做官之路。结果正相反,宝玉怒斥道:“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这就把他们3个人之间的分野,进一步提升到思想意识、人生志趣上边来了。而宝钗不悟,于是引出了一个梦中惊雷:这天中午,宝钗来到怡红院,宝玉正在午睡,忽然,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这犹如一个惊雷,把宝钗惊呆了。但是,宝钗并未就此却步。接下去,第42回、第51回等回中,均有关于宝、钗、黛斗争的描述,恕不引述,请读者自阅。
后40回虽有不少败笔、弱笔,但也写出了贾宝玉最终毅然“打出樊笼”的故事:他借参加乡试之机,郑重向家人诀别,最后走到宝钗跟前说:“姐姐,我要走了!”直到此时,他仍未承认宝钗是他妻子,依然只是那个宝姐姐。宝钗说:“是时候了,你不必说这些唠叨话了。”宝玉说:“你倒催得我紧!”随后仰面大笑,说:“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第119回)这是宝玉的大结局,他向着白茫茫的旷野走去。而宝钗的大结局却远未到来。她将被作为“金玉良缘”的殉葬者、弃妇,独自将“金玉良缘”酿成的苦酒,和着她的眼泪,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独自喝下去品下去。
Xue Baochai's Poem: Suppressed Sobbing of Hidden Sadness
JI Xue-yuan
(Culture Institute, 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211,China)
Abstract: Xue Baochais po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etic tragedy of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In the art, the main feature is shown by hidden sadness and suppressed sobbing, but occasionally the works carries a feeling of hypocrisy and hostility.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oetic style are that the declining of the family forced her to change the way of life; that the “perfect marriage” planned by her mother pushed her into the life tragedy and that she was so deeply involved that she couldnt get away.
Key words: Baochai; poem; hidden sadness and suppressed sobbing; cause
(责任编辑 竺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