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送子佑平安
2016-05-30陈晖
陈晖
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唐】杜甫《徐卿二子歌》
“看!麒麟灯舞开始了!”每年正月十二和正月十五,对荣县人来说,最期待的莫過于看留佳麒麟灯舞表演。
只见天真活泼的云童们簇拥着麒麟下凡,给董永送还儿子来了。南天门外,婀娜多姿的宫娥、仙女们翩翩起舞,一路相送。
相传,七仙女与董永相爱,被王母娘娘将其带回天宫后生下一子,而董永强压心中的悲愤,一心苦读,结果高中状元。玉帝闻讯后,派遣一名天将护送董永的儿子乘坐麒麟下凡,在长安会仙桥将其送还董永。这就是民间传说中“麒麟送子”的神话故事。
看到送子的麒麟到来,土地公忙上前跪拜、迎接,然后戏耍麒麟。幽默诙谐、老态龙钟的土地公,时而醉意朦胧,时而精神焕发,日、月仙童也下来凑热闹了,表演者尽情展示矫健身手,与麒麟戏耍、逗乐。
下凡的天将,也被大家的喜悦和欢乐所感染,加入到戏耍麒麟的行列。其英俊威猛的仪态,身手不凡的武功,把麒麟都给逗累了。不玩了,麒麟要回天庭了,于是它又喷火了……这就是古老而神奇的麒麟灯舞!整个演出寓意天下百姓幸福安康、生活红红火火。
“麒麟灯舞在留佳镇都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荣县留佳镇留佳社区的李星木回忆说。大多数民俗专家认为,广东麒麟舞于明末清初传入了乐山市犍为地区。犍为县罗城镇姓熊和姓朱的两位民间艺人组建了麒麟灯舞队。因留佳镇与罗城镇地处两县交界,且都为县域重镇,相距不过10多公里,因而两地商贸往来及文化交流濒繁,素有“留、罗二场”之美称。“大约在乾隆年间,灯舞由川剧票友从罗城镇带到了留佳镇,从此后,落地生根。”李星木记得,解放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逢年过节都要耍麒麟灯舞,灯舞深受群众喜爱。“我们当年十来岁,都曾参加过表演,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1984年,麒麟灯舞重新恢复表演。2010年镇文化馆恢复。“我们五个人一商量,决定每人出资1万元,从零开始,向83岁的老艺人张贵民学习灯舞。”李星木说的五人还包括吴学坤、袁书科、余贵生和朱栋良,目前平均年龄64.5岁。其中,袁书科还是留佳社区的党支部书记,朱栋良是镇文化专干。
没有道具,吴学坤就在网上查找资料,照着做;没有服装,省川剧院的戏服又买不起,几个人就坐车到成都龙泉驿区洛带古镇去买便宜戏服;没有伴奏带,就请荣县川剧团的老师和川剧票友帮忙编写、伴奏、录音……就这样,一项濒危的文化遗产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重生,并于2011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留佳麒麟灯舞表演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从服饰、音乐到表演动作,都借鉴了传统川剧的表演形式,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袁书科介绍说。
麒麟是古人创造出的一种虚幻动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动漫”形象。麒麟的造型是把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于一身:它有龙头、牛角、鹿身、马蹄、鱼鳞、牛尾等,使它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民众生活中,同时又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而且用麒麟比喻男孩子。唐代杜甫在《徐卿二子歌》中写道:“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在老人们看来,眼下最紧迫的是培训年轻传承人。资金缺乏也成了老人们的一块心病。这几年虽有外地商人愿意出高价请他们到外地长期表演,但考虑到他们走了,属于留佳、荣县的本地特色文化就会流失,老人们便都拒绝了。“留在留佳,就守住了麒麟灯舞。”袁书科说。
责编:舒小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