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后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探索

2016-05-30孙忠良董钰涵

文化软实力 2016年3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孙忠良 董钰涵

主编题语:

《文化软实力》创刊,一是为了架设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交流平台;二是为了打造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名人名作名刊。但是,平台也好,名刊也好,假如没有青年才俊的参与,恐怕就难以为继。为了使文化软实力研究人才辈出,为了使名人名作后继有人,为了使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名刊越办越好,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设“青年论坛”专栏,择优选登部分青年作者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思想深度、学术价值和文笔品位稍欠老辣成熟,但总在某一点上有价值有新意,堪称文化软实力学界生力军的优秀成果,希望学术前辈不吝赐教,希望青年作者虚心学思,再接再厉。

[提要]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深刻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作者简介] 孙忠良: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董钰涵: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又采取敌视、禁运、封锁的政策,这给刚刚取得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很多难题。在这种复杂艰困的形势之下,毛泽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其间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也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探索,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深刻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借鉴苏联的经验与模式。我们党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上是从苏联引进的。这些从苏联引进的理论有真实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也有片面、曲解甚至错误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从而极大地影响到了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态度。毛泽东一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主张“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5.新中国选择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模式之后,毛泽东仍然坚持这一原则,特别是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国内和党内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毛泽东看到了苏联模式中有并不适合中国情况的问题,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彻底地反思。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果断地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重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荣传统。毛泽东指出,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他说:正如每个人的面目不同,每棵树长得不一样,各国也有不同的情况。要讲个性,没有民族特点的道路走不通。各国党的任务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结合,制定本国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革命时期如此,建设时期同样如此。

鉴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苏联的经验教训,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主持起草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指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吴冷西.忆毛主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9.同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大的开幕词中再次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在毛泽东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两者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如果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那就意味着把“老祖宗”给丢了,中国搞的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如果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那社会主义建设也不可能搞好,因为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绝对不会是千篇一律的格式。

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党的“八大”文献中等。遗憾的是由于认识不足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毛泽东后来没有继续坚持这些有益的探索,随后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又出现了偏差,甚至还发生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错误和挫折。对于这一段历史进行总结,我们会发现在这一时期我们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而发生的错误,却是明显地脱离了这一相结合的结果,“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3.

二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于马克思

主义时代化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一直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变幻,并与时俱进地形成新的结论,补充新的内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毛泽东曾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二战结束以后,欧洲、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从战争的废墟中重新崛起,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得现代化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早在建国以前,毛泽东就首先提出把中国建成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建国以后,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毛泽东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总任务及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63.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特别强调:“遵循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部,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名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同①652.虽然,这些方针政策由于“文革”动乱并没有成功实施,但却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为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还提出了其他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思想。比如,在过渡时期,毛泽东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提出“和平赎买”的方针,并成功付诸实践。在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毛泽东提出,我国的自由市场,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工厂,可以开投资公司,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他把这称作“新经济政策”。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论断。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对于两类矛盾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政治生活的主题;在外交方面,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同时,也使之“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302.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又相继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三个世界”理论等,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些观点都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光辉。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然而,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却仍坚持战争与革命的思维,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左”的错误,实现时代主题的转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受到了极大地阻碍,进而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三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要使中国人民广泛地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要寻求一种被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就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奥妙,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34.,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的过程”

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149.。

建国以后,毛泽东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并在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也在具体的行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采用民族的语言、民族的形式,以通俗的内容、形象的表述对马克思主义开展广泛的普及宣传。

一方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深入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努力使其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323.马克思主义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百万人民来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理论交给群众,让群众掌握理论,使之成为他们手中的思想武器。毛泽东还指出:“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该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同上.

另一方面,毛泽东继续坚持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毛泽东曾用“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主流和支流”论述有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曾用“打扫完屋子再请客”论述新中国初期的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曾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论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认同。

但是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错误倾向。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庸俗化为空洞的教条,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相脱节,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带领着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历史探索,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错误的教训,都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