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实践视角探索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方法

2016-05-30张坤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0期
关键词:思想引领社会实践

张坤

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这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要想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丰富国情教育新内涵,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开辟体验社会新路径,实现个人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开创教育新模式,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想引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43-02

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历来深受党和政府的重视,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也不胜枚举。大学生是一个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群体,因此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有什么特点?运用社会实践促进思想引领工作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运用社会实践有效促进思想引领工作?这是摆在青年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

1.爱国热情高涨,缺乏国情深入认识。当代大学生被称为“改革开放新生代”。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改革开放成果的享受者。在国家民族危急关头,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会内化为自身行动。但是当代大学生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的同时,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暴露出的社会问题,他们往往显得不够包容,不懂得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困难,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对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产生怀疑。大学生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思想意识割断了历史、脱离了国情。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势在必行。

2.肩负社会责任,更为追求个人价值。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期望在国家日益强大中获得个人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在担当社会责任和实现个人价值之间,后者更加能成为大学生学习发展的动力。只有在学习中获得理论支持,在实践中赢得情感体验,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内心形成真正的社会责任感。

3.认同主流价值观,厌倦传统思想引领模式。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思想引领模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网络阵地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大学生释放压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充分运用好网络平台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尤其重要。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立场和信仰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和引导。在众繁复杂的信息浪潮中,思想引领工作者要正视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积极搭建大学生交流平台,在网络上引导大学生运用理性思维甄别信息,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运用正确观念进行社会观察和社会实践,切实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使思想引领工作具有时代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引领有效路径的哲学依据

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途径的理论依据,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纵观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哲学认识论探讨的主题。形成了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进行;以行验知,以行证知;行并进,相资为用等观点,从而使“知行观”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别具特色的问题之一。知和行是相互区别的,但又是相互统一的,在对立统一中知行相互作用,而且知行的相互作用过程是循环不断的过程,知行并进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切实地践履躬行,只有两者不断地相互作用,让理论知识不断得到实践的检验,才能完成转识成智的飞跃。

2.毛泽东的实践观。毛泽东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了认识的基本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递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可能正确反映了实践,也可能错误反映了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理论是否具有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促使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外,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力量,才能进一步完善自己所学的知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依托,以社会为舞台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是实践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执行者,是践行所有实践因素的主体。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丰富他们的认知,从而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3.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内容和目标起到价值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也就是说,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和不断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青年观的生动实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

三、思想引领的实践路径

1.丰富国情教育新内涵,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大学生对当前的社会思潮缺乏理性甄别。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理想可望而不可即,而个人的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命运。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对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等的认识,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缺乏认识。只有让大学生真正走进基层,走进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让他们在情感上靠近群众,思想上贴近群众,行动上帮助群众,真正做到在实践中了解国家政策,了解民情社情,他们的责任感才能被唤醒,使命感才能被激发。因此,如何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应在做好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的同时,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服务弱势群体的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培育自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因此,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交流工作非常重要。在总结交流经验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对大学生提出的社会现象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剖析、阐释,并从时代的高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愿景,进一步明确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信念。

2.开辟体验社会新路径,实现个人与社会理想的统一。“知”即知识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思考力的集中体现;“行”即行动,是行动力的集中体现。“知”承载了社会观察和思考的深度,“行”落实了社会参与和实践的广度。只有实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将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广大学生在事件中不仅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而且在实践中丰富了才识,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提升了综合素质。

3.开创教育新模式,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教育新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而言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新模式都将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产生重要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处新媒体时代,看微博、刷微信成为很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上的思想交锋、话题讨论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创教育新模式,对于凝聚当代大学生有着一定的意义。如何结合社会实践的契机,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实现高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

不同媒体在思想引领过程中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而言,我们需要媒体从中挖掘新闻的亮点,在服务大学生和服务社会中做好沟通桥梁作用。例如: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会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前,召集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将公布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择优推荐的项目名单。这些项目主要实践者是大学生,服务对象是不同的社会群体,老百姓可以从媒体途径得知具体的服务内容,有意向参与共同实践的中学生、社会工作志愿者可与活动主办高校取得联系,加入到服务社会的行列。这将促进高校、社会的良好互动,在互动中帮助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而在项目运营过程中,新媒体的充分运用将给大家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为有序指导项目提供有效载体。大学生们在互动中根据评论适时调整实践内容,丰富内涵,从而形成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新媒体留下的丰富的文字、影像资料,为后期进一步分析总结工作提供材料支撑。

总之,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有效载体和重要路径。在构建思想引领格局中,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正确看待国家、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把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上来。

参考文献:

[1]崔乃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德育论坛,2010,(5).

[2]吴彦宁,杨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6).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4]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29-230.

猜你喜欢

思想引领社会实践
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问题的探析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将政治教学融入初中生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