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灵魂无用,且自由

2016-05-30辛杨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常人遗书罗素

辛杨

三种简单却极其强烈的情感主宰着我的生活: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痛苦难以承受的怜悯之心。

——伯兰特·罗素

2016年2月,被称为“史学奇才”的18岁高中生林某某跳楼自杀,新闻引爆了互联网。

由于其遗书中提到同样于2月自杀的某大学讲师江某某,两人并列的名字很快成为了搜索热词。

有人哀叹哲人之死是高校评选制度之逼迫,是功利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抛弃;有人拿两人同患抑郁症作为说辞,坚称“是病就得治”,更有“什么都腐败”的中国式愤青鄙称:“知识分子能有什么困境,除非是学术腐败搞不下去了。”

悲剧的是,真应了林某某遗书所言:“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某某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

于我而言,两人的举动是步王国维、顾城、三毛、海子等人的后尘,并不是鲜为人知的“文人之自杀”。无论是已出版两本学术著作的历史天才少年还是政治系基督教信徒讲师,都有比常人更为细腻深刻的精神家园。林某某“总是善于从貌似愉快的氛围中发生的小小分歧里窥探出自己与别人的殊途。”而江某某也有许多精神世界的解析。精神解剖本是一把双刃劍,在得到了敏感聪颖的灵气后,往往使自己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类”。独善其身会引人走进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深井,在陷入与外界格格不入之后,当事人容易进入愈加自我封锁的恶性循环。

然而他们的自我断言往往陷入极度悲观的泥潭,林某某的遗书中有这样的绝望之词,说他已经“早早认清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事情果真如此吗?

我的学识差此二人十万八千里,却对其敏感性情深有共鸣。然而在长期有此困惑之后,我看到了芝诺关于学习的名言:“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你懂得越多,圆圈就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它尤如门缝上一缕微弱的阳光,告诉我这个深居简出之人,外面,有更广阔的世界。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才是我们这一代的出路。

罗素说:“我希望能理解人类的心灵,希望能知道为什么星星会发光。我了解了一点知识,但是不多。”林坦言:“拘泥在一门学问之中,那样活着也是很庸俗的。”既如此,为何他未走出成就了他却也囚禁了他的历史,尝试踏上新的土地?达芬奇一手握画笔,一手解剖人体;爱因斯坦有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也可演奏出美妙的小提琴乐曲;而罗素本人既是哲学家,也是数学家。他们都在无限宽广的内心世界和无比热情的普世关怀。

人类的认知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即使个人之力无法突破,谁又能轻易否决子孙后代的可能性?若“深”已不可求,“宽”又何尝不能予人求知之乐?

即使在看似平淡往复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常人很少发现的美与价值。我喜欢村上春树,一大原因就是他书中对生活与自然的大量细节描写:“我嗅着草香、聆听鸟鸣,用肌肤感受着风。”犹如法国贵妇人的进餐,优雅缓慢,精致细腻。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地去感受,本身就意味着对生命的热爱。《你好,小确幸》中有这么一段话:“今天,我吃了我最喜欢的芝士蛋糕,香香软软口感格外好,要出门的时候妈妈亲了我一下,见到吵闹的朋友,乐此不疲的开起了玩笑。”这些,在林、江二人眼中,是否仍是“庸俗”、“肤浅”?然而,对于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们却无人能阻止他们奔向天堂的脚步。

我坚信爱的力量,再孤高的灵魂也需要陪伴。江老师曾引《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自杀的话:“无论是由灵魂还是情欲点燃,爱都是炫目的强光,它照亮一切,令人温暖且目盲……爱火有多么炽烈,它燃尽时的灰烬世界就有多么寒冷。若信仰人的爱,失去时将何等颓废。”这番话令我不由想起江某某遗照上的眼神:宛如孩子般迷惘,似在渴求,又似在惊恐。林某也有着对爱的向往与害怕,他曾在微博上多次流露出轻生之意,却没有几个人真正关心他。反则在他去世以后,网友的留言热闹了许多。

这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然而在喧哗背后,却是个体无解的孤独。世人并非没有责任。面对自闭于精神死胡同的文人们,除了予以异样眼光,或敬畏参半绕道而行,世人是否有向其伸出援手,用友善、理解、尊重,用多彩生活的暖与乐捂一捂他们冰冷的心?

我钟情于复旦大学的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当许多伟大的灵魂因思索过多而困于精神沼泽失去自由时,它是一记醒脑丸:灵魂尤如美学,文学无用而有大用。

希望有一天所有文人能够说出如罗素这般的话:“这就是我的生活。我觉得活一场是值得的。如果给我机会的话,我愿意开心地,再活一次。”

也许在另一个世界的林、江二人,当他们聆听慧能大师的名偈之后会有另一番感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悟本心,天高云淡。阮籍行至山穷处,“辄恸哭而返”,而王维则“行至山穷处,坐看云起时。”常人的心理极限在成功者眼中仅仅是起点。

世界上没有“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猜你喜欢

常人遗书罗素
存在与时间
银环桥下的遗书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何功伟:三封遗书写就矢志不渝的生命篇章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常人化”,领导生活新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