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一出好戏而不是上一堂历史课

2016-05-30木叶

上海戏剧 2016年3期
关键词:五世历史剧亨利

木叶

2016年适逢英国文豪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作为“正宗莎剧”的使者,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简称RSC)终于来了,带来了制作于2014年和2015年最新版本的莎翁著名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这是RSC首次大规模来沪,同时也是莎翁这三部历史剧在中国舞台的首次亮相。笔者特别采访到了RSC艺术总监、导演格里高利·道兰(Gregory Doran)与导演欧文·霍斯利(Owen Horsley),谈一谈他们眼中的莎士比亚以及“王与国”系列三部曲。

道兰:尽管莎士比亚离开我们已有400年,但他仍然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就我的体验而言,没有一个作家能像他那样在作品中体现出那么广泛的人类经验、那么丰富多彩的故事和鲜活多样的角色。他在向我们述说人的内心——爱与悲、嫉妒与野心、绝望与生死,以斐然的文采360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人性,以惊人的笔墨表达了我们无以言说的情感。莎士比亚最解人心,他明白我们有多伟大,也知道我们可以多残酷。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伟大的说书人,是古往今来最懂我们的作家。

霍斯利:莎士比亚属于所有时代,他的作品具有普世性,要真正把莎士比亚流传下去,不是把莎士比亚框在那个时代,我希望不断与其他国家进行更多跨时代、跨文化的交流。

莎士比亚并不只是英国的剧作家,也是世界的剧作家。全世界都可以排演莎士比亚的剧作,但要把莎士比亚的剧作演出自己的风格其实很难,尤其是要把莎士比亚的作品排演得具有权威性。希望通过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此次在上海的演出,展现出我们表演莎士比亚剧作的能力。莎剧其实很难排,但它拥有一种神秘的魅力,四百多年来才会不断地被排演。莎士比亚喜欢提问,不喜欢给出答案,希望通过我们的演出,让莎士比亚提出的问题启发到更多的人。

道兰:《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亚的三部史诗巨作,我们在莎翁逝世400周年,为斯特拉福德、中国及美国的观众呈上其“王与国”三部曲。这三部剧力万钧的作品,讲述英国历史上的传奇家族。通过一个玩世不恭的年轻人如何成王的故事,挖掘战争、爱、友谊和责任等主题。我相信,通过分享彼此的故事能够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有如此力量,能引起全世界观众的共鸣。在这三部剧里,平民生活和政治斗争两条主线并行发展,相互关联的,但若因此推断三部剧的基调也都一样那就错了。事实上,《亨利四世》(上篇)既有悲剧,又有喜剧;《亨利四世》(下篇)中的人物开始面临疾病和死亡的折磨,通篇充满了悲伤,是一部苦涩的喜剧;到了《亨利五世》,我们看到年轻的国王正竭力实现父王的遗愿,并在阿金库尔一战中出奇制胜,征服法兰西。

霍斯利:对这几部历史剧,哪怕英国观众也不是很熟悉。带历史剧来中国是因为我认为,中国观众爱看有史诗般场面的剧作。我自己对中国戏剧不是很了解,但是中国观众喜欢看帝王将相的朝代剧。这用在莎士比亚的身上也是很妥帖的,因为他知道观众要看什么。400年前的观众与现在的观众有共同的一点,就是想看一出好戏,而不是上一堂历史课。通过莎士比亚的剧可以从政治层面了解国王是如何登上王位的,可以看到国王、王子人性的一面,可以看到他们作为父亲与儿子角色时的不同。莎士比亚是天才的剧作家,他不直接告诉你,而是把事实来描述,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就我个人而言,这是首次接触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一开始,我也以为必须拿出历史课本来研读。但当开始执导之后,发现这个戏更多的与人性相关,更多的是对人性本质的描绘。这次荣幸受邀访华,将福斯塔夫、亨利五世这些人物带到中国舞台上,对我们和对中国观众彼此都是第一次。

道兰:非常有意思,大家都说莎士比亚是天才,上周《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在北京的首演真正验证了这一点。这两部作品没有真正在中国演出过,福斯塔夫这个奇妙的人物让中国观众感到如此的不可抵挡,这么非主流、淘气,做出如此多令人生厌举动的人物却是那么讨人喜欢。我觉得莎士比亚不是英国人,而是中国人。(笑)

我们必须明白莎士比亚不是在纪实,而是在为他所处的年代写剧本,所以他笔下的亨利五世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亨利五世。大多数英国观众对这一部分的历史也只是略知大概,但终究这些戏不是写历史,而是关于父子关系、权力的控制和滥用、战争正义与否等主题的探讨。所以中国观众不必担心不懂英格兰的历史,以至无法欣赏这些作品。

霍斯利:当然。相较其他的戏,排演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的确有差异——历史剧的场面更宏大,尤其是战争场面,在有限的舞台上呈现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在历史剧的排演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剧作家,同时又是一个导演在写作时的挣扎,因为当时的舞台是没有灯光和舞美的。

《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历史剧,莎士比亚在结尾的时候,让剧中的说书人说道:“接下去会怎样,你自己想吧。”评论家批评这部戏的战争场面不怎么样,莎士比亚回击道:看戏必须运用你的想象力。所以在导《亨利五世》的时候,作为导演的我就解脱了,我们就是要运用想象力,靠有限的舞美去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

其实,英国演员演莎士比亚也不是那么流利的,很多人以为英国演员受过严格而精良的训练,但是演莎士比亚对他们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在排练时,对剧本做了大量的研究,让演员做了各种发音的训练,最终才能很好地呈现在舞台上,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道兰: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排练前要对剧本进行舞台本的翻译,而这个现代译本会更贴近当下,便于演员诠释。莎士比亚真正的魅力在舞台上才能够体现,阅读和表演是不同的体验。几年前我导过一部中国题材的《赵氏孤儿》,我被中国古代丰富深厚的底蕴迷住了。但在英国,这些鲜为人知。当时我非常失望,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竟然没有译本,没有让世界的观众阅读到。于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了“中国经典戏剧翻译计划”,将与莎士比亚同期、后期的中国文学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再由英国编剧进行改编。我做《赵氏孤儿》的时候,吸引了许多中国戏剧人去斯特拉福德看戏,与中国戏剧人探讨了文学翻译与戏剧翻译的区别。对莎士比亚的文学翻译在中国有朱生豪,但我认为很少有莎士比亚的译本可以直接搬到排练厅的。

《亨利五世》去年七月在伦敦排练时,邀请了中国戏剧人来参观,观看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是如何进行当代莎士比亚剧本的分析,如何理解台词,创造出易于演员演、观众看的译本。今年十一月,中文版的《亨利五世》将会诞生。对我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去纪念莎士比亚的方法了,通过翻译包括排练厅的翻译和舞台的演绎,中英两国可以更深入地交流和了解。

猜你喜欢

五世历史剧亨利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论五世达赖喇嘛对西藏绘画发展的影响①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找找看
流散、杂糅与英格兰身份焦虑:爱尔兰战争中的《亨利五世》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大公鸡亨利
入藏延请五世班禅的使者:蒙古高僧内齐托音二世
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