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胡瑗“苏湖教法”探寻中国高等教育的职业性

2016-05-30张存

亚太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职业性

张存

作者简介:张存,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在“体(道)用(器)”并存的教育中,苏湖湖教法在当时的成功源于对“器”的凸显,让教育具了职业性,符合了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需要。从苏湖教法的职业性,让我们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在属性—职业性,从苏湖教法对“器”的职业取向的凸显,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在偏离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中要重新回归高等教育职业性。

关键词:胡瑗;苏湖教法;中国高等教育;职业性

中图分类号:G40-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88-01

一、胡瑗“苏湖教法”

胡瑗(993-1059)字翼之,宋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潜心教育改革,审时度势创造了苏湖教法,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顺应了当时代发展之需,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时崇尚词赋的虚化风气盛行,他认为汉唐以来以经书词赋的教学内容的风气是培养不出国家之实需之人才。他为了培养实用性人才,在苏州、湖州办学,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苏湖教学,提倡经世致用,重经义和实务,主张“以明体达用”为核心,以“分斋”教学为手段,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范式。[1]

二、苏湖教法的职业性

我国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社会服务之预备,为个人个性发展之预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 ”。苏湖教法所坚守的“明体达用”的教学理念,“经义”“治事”的实施路径,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其职业性的有力论证。

(一)为个人谋生之预备

苏湖教法以“明体达用”为核心,“明体”就是掌握君臣父子,仁义礼乐等封建伦常道德基本内容和要求。“达用”为修身、治国、应世所需的知识才能。为实现“明体”“达用”,胡瑗以“经义”“治事”为两条路径,“经义”之路是指通透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国家高层次管理队伍,“治事”之路是通过学习实业经营参加科举进入国家经济类实业管理队伍。分斋教学制度,一方面改变了死读圣贤书独走科举路的格局,你不是治国平天下的伟人,但是你可以是水利、军事、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开辟了人才成长的另一条路;另一方面应世知识的学习和专门实用性能力的培养,也为个人的谋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为个人谋生之预备。

(二)为个人个性发展之预备

苏湖教法强调“推诚”和“甄别”然后“以类群居,相与讲习”。“推诚”是判断学生内心真实需求,“甄别”是辨别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之意。“以类群居,相与讲习”是把具有共同爱好或特长的学生生活在一起,有助于学问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当时胡瑗就是按照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分类编组,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潜在的为学生个性发展之预备。

(三)为国家之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苏湖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苏湖熟,天下足”,尽人皆知,经济发展催生了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人才的培养不能拘泥于仅为国家政治服务。而苏湖教法中的“经义”与“治事”分斋教学制度不仅满足了国家为了维护统治对政治性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了国家为了增进生产能力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为国家之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

三、中国高等教育的职业性

“四方之士,云集受业”,中央官学效仿湖州州学,“取胡瑗法以为法”,无不说明苏湖教法在当时取得重大成功。苏湖教法的成功源于胡瑗秉持“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摒弃以“道”独存的传统教育观念,强调“器”在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道”“器”并存。同时这也是它的创新性,它的创新性不仅仅体现在“经义”“治事”分斋教学上,更体现在它赋予了教育职业性。从苏湖教法的职业性来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适应社会分工及其职业的发展与不断精细化而产生和发展的”。教育如此,高等教育亦是如此,高等教育是社会分工及其职业发展的产物,其职业性,是高等教育的内在属性。

苏湖教法从以“道”取向到“道”“器”取向并存的变化,亦即从“体”到“体”“用”取向并存的变化。唐代崔憬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之质也;用者,即形而上之妙用也。[2]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外,即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行之下,谓之为器也”万事万物皆有“体”“用”,并且两者存在于同一体之中,那么“体”与“用”“道”与“器”也同存在于中国的教育中,亦同存在于中国的高等教育之中,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两者在同一体中存在着有孰轻孰重的问题和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因此从“体用”本一体的角度来看,职业性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在属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凸显性不同。

四、回归中国高等教育的职业性

在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高校的“道”是“官僚取向”和“学术取向”,高校的“器”是“职业取向,就业取向”。[3]回归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一方面是因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科学技术已经进入生产领域的方方面面,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传统的官僚取向、学术取向,已经让大学在办学方向上远离了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人才培养上越来越不符合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今天,高校应该摒弃“官僚取向”和一味的“学术取向”,审时度势重新合理摆正“道”与“器”在高校中的位置,回归“职业取向”办学的理念,强调推进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为个人谋生,为个人发展个性、服务社会,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的教育,是从强调“追求高深知识”的精英教育到注重“职业选择和就业需求”的大众教育,既有中国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内涵又有职业教育的取向。因此,回归中国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即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本事的要求。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本亚.胡瑗“苏湖教法”的当代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13,03:10-13.

[2]张传燧.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J].

[3]高等教育研究,2005,12:8-11.张传燧,胡弼成.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还是“回归”[J].大学教育科学,2016,02:22-27+32.

猜你喜欢

职业性
2016—2019年天津市蓟州区非职业性ACOP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对职业性噪声知、信、行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职场中的“杀手”你们知道吗
职业卫生标准理论体系模式的创建与研究: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估和控制为基础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