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现状及发展展望

2016-05-30郝胜宇潘家叆白澜曲乐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30期
关键词:高校智库发展展望建设

郝胜宇 潘家叆 白澜 曲乐

摘要:为了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路径,更好的发挥高校智库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文章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展望。

关键词:高校智库;建设;发展展望

世界顶级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主席曾说:“一个顶级智库的三大核心价值是: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在美国,智库被称为是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智库在影响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公共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智库的发展来看前我国智库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该具有的功能,尤其是高校智库。要找到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有效路径,就必须清晰的了解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展望。

一、从“智囊团”到高校智库

我国高校智库整体发展迟缓,品牌效应低,与我国的制度环境以及高效自身发展历程相关。一直以来,官方智库被视为政府决策层的“内脑”,与政府人员联系紧密,有充足的经费和宽裕的制度,发挥着中国主体智库的功能。高校智库的创建落后于官方智库40多年。

在中国,过去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智库,而是富有人文色彩的“智囊”,亦称谋士、军师。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始于春秋时的刺客到战国时蔚为大观。是当社会剧烈动荡,新兴的权利阶层无法凭借旧的机构框架为几服务,于是新创制度,广揽人才,以备不时之需,此阶段的门客便有了早起智库的缩影。民国时期,教育社团兴起是当时民间教育智库的代表,它独立于政府之外,是一只重要的教育改革。

我国高校智库最早出现在国内的知名顶尖大学。1986年,清华大学创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2000年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又正式成立,胡鞍钢担任首任主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始终将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作为工作重心,着眼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致力于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全面及时和高质量的科学决策参考。该中心的成立,为之后高校智库的建立开辟了新的道路,如在此之后建立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大学成立的长江三角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等。据统计,中国约有高校智库700个。

二、国内高校智库主要存在的问题

总结我国学者的观点,发现了我国高校智库在以往的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一)注重理论,缺乏实践

中国约有700个高校智库,但这些高校智库都是以教学为主、以实践为辅,注重理论上的研究而缺乏具体的实践过程。徐晓虎、陈圻等人认为,我国高校智库缺乏面向政府和地方的应用服务能力。

智库在为政府部门提供战略性研究和政策性建议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智库对政策的研究必须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研究的内容必须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陈斌教授指出,现阶段,高校一般进行的是理性的规范式研究,在着眼于理论性的同时,忽略了智库研究的实践性。尽管高校的研究成果为数较多,但理论型的研究要远远多于实践应用型研究。即使有小部分的应用型研究,其研究成果也不能很好的与政府部门的需求相对接,被政府部门采纳的成果很少,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对于高校智库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方面,也偏重学术性研究而轻视实际应用研究。对科研成果数量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在衡量教师的科研水平、职称晋升时也主要看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研究课题的数量。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合理的、符合智库发展的考评机制,研究者研究的积极性大幅降低,研究的质量也难以保证,最终制约了高校新型智库的发展。

(二)人才机制不够完善

基于“学者”使命的视角,郭华桥认为,我国高校智库目前缺乏领军人物,即使有一两位领军人物,能通过他们的“金字招牌”承揽各种项目、招标课题,但是一旦这样的领军人物离开高校智库这个科研团队,研究内容就难以继续进行下去,研究机构也难以继续维系他的生存发展,迅速垮掉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拥有的人才大多都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学术背景,年龄段也不尽相同。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拥有国际学术背景的留学人员归国进入高校,导致了我国高校的人才分散、没有既定的合力,单兵作战的状态比较常见。此外,频繁更换的智库辅助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人员的效率。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的观点是,要努力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骨干队伍,充分发挥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在智库人才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做到师生互动互补,营造出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将智库领军人物拥有的经验、长年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骨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学术新秀的才干和冲劲之间相结合,互相补充,相互激发,实现整个团队知识贡献最大化。

(三)影响力不足

在我国高校体系中,高校内部的科研院所虽具有一定的智库职能,也在不断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我国高校智库以专业型智库为主,影响力不够。根据朱宏亮、蒋艳等学者的观点,我国高校智库具有分布不均,在国家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中话语权不足,不及政府智库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

秦惠民、解水青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智库在数量、综合影响力排名、专业影响力排名在我国智库中占有一定席位,但其发挥的作用仍无法与官方智库相比较。并且我国的高校智库现在高度集中于几家国内顶尖高校当中,其余高校同样是重要的社会组织,但他们的力量仍没有展现出来。政府决策对官方智库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高校智库,官方智库仍旧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主导。高校作为社会的“轴心组织”,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与其地位极不相称。高校智库应该把成为政府决策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和社会舆论引导者作为始终追求的目标并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智库在研究中与实际问题相脱节、在国家亟需上不聚焦,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与高校智库的定位不匹配。在成果产出方面,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政策建议的仅有6万余份,得到中央领导批示或者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少之又少。

(四)协同创新发展不足

协同创新是基于管理学中协同理论提出的,协同理论认为,虽然社会是一个千差万别的系统,但在整个系统中,存在着的各个小系统之间有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如企业与高校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高校与研究机构间关系的协调,高校间相互竞争的关系。总之,就是要在国家意志的引导安排下,努力发挥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各自的能力与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打造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存在协同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行业内高校与行业间高校协同不足、直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协同不足、各方面条件发达地区的高校与落后发展较慢地区的高校协同不足等问题。高校智库想要解决协同不足问题,谋求协同创新发展,就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杜宝贵等学者从高校协同建设角度阐述,指出我国目前高校智库建设中存在国内高校间、国内与国外高校间、政府及高校之间协同建设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高校要加强顶层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治理,同时要加大与国外先进智库的交流力度,力争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向着打造中国一流高校智库品牌的目标不断努力。杨静、陈赟畅在协同创新理论指导下,从制度协同、机构协同和人力资源协同3个方面破解现实困境,是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自身优势,完善智库功能的有效途径。

三、我国高校智库的展望

我国高校智库未来工作的重点应在于与地方政府合力构建高校智库。本文在总结学者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注重协同发展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需要科学的决策在解决现存的问题基础上,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而高效智库当仁不让。智库在未来社会中协同发展的必然性有很多学者都已经有了认识,例如:杜宝贵,隋立民,任立云中提到,必须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才能完善智库的发展;李洪修,张晓娟则认为,在大学繁杂齐全的学科基础下,交叉各学科知识,建立的大学智库,则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的全面而有高效的智库系统。高校智库的路径是协同多样的。由高校牵头,有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支持,有同类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加上行业或企业的通力合作,智库的协同发展势在必行,王珩,刘鸿武王珩的《智库开展协同创新的探索与思考》中也有这方面的印证。高校智库的协同区域较为广泛。协同创新有高校内部与外部之分。其中高校内部协同创新主要是学校间的学科、教学、科研、管理、师生等的协同创新,知识的互通交流是关键因素。外部是与科研院所、企业、国外高校及组织等协同创新。目前,中国高校智库形成全面协同创新发展的局面,但是仍有不足,仍需不断发展。

(二)加强人才管理

高校智库本身具有汇聚人才、培养人才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高校智库应努力争取获得决策分析类的研究生培养权利,聘请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领导、专家,充分实现中国的“旋转门”机制。虽然国内外在智库绩效考核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国际上的智库评价标准片面不一,但是我们仍然进行对智库建立更多更完备的配套运作体系,使智库的活动环境更加透明、开放以及高效。

(三)建立自主品牌

大学智库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要意识到在这个信息时代,品牌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竞争力的前提下,保证独立性与效率,大学智库可以通过媒体、互联网等多渠道的宣传,树立自己的智库品牌形象,增加对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借助社会舆论导向,从而达到影响政府决策的目标,更好地构建整个智库的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History of Brookings[EB/OL]. http://www.brookings.edu/about,2013-01-21.

[2]谷贤林.智库如何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以美国“教育政策中心”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13(04).

[3]陈娟,李建清.开放式高校智库平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02).

[4] 黄文竹.高校智库服务经济发展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6(02).

[5]周静,卢敦基.中国智库:历史渊源与当代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14(07).

[6]朱敏.不确定的未来与新智库时代[J].中国新时代,2014(12).

[7]朱宏亮,蒋艳.中国高校智库发展现状与未来策略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6(02).

[8]徐晓虎,陈圻.中国智库的基本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2(11).

[9]陈斌,高校智库建设:服务社会的应然与实然[J].高校教育管理,2014(06).

[10]郭华桥.研究型大学智库建设模式与困境突围——基于“学者”使命的视角.中国高教研究,2014(05).

[11]胡鞍钢.建设中国特色一流高校智库.中国智库,2013(03).

[12]秦惠民,解水青.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 2014(04).

[13]杜宝贵,隋立民.正确认识中国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4(02).

[14]杨静,陈赟畅.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07).

[15]杜宝贵,隋立民,任立云.我国高校智库协同建设路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4(04).

[16]李洪修,张晓娟.协同视域下大学智库发展的维度分析[J].江苏高教,2016(03).

[17]王珩,刘鸿武.新型高校智库开展协同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4(0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第二批辽宁省教育科研管理智库项目“建立大学——城市研究院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K201507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项目编号3132016039;大连海事大学教改立项,项目编号2015K17;大连海事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猜你喜欢

高校智库发展展望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爆破减振缓冲垫的发展和展望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智库信息服务模式研发
中国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与展望
浅析舞台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
关于加强天津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