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争先”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底蕴

2016-05-30康雁冰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30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

康雁冰

摘要:“创新争先”是广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基本内涵和历史底蕴对于培育和践行广西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创新”不仅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和能力,更是一种精神存在。“争先”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积极行为,更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创新争先”精神是广西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孕育和发展而成的特有精神品质。它是广西人文与历史的结晶,也是广西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更是广西人民在开创历史的伟大实践征程中炼就而成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创新争先”广西精神;基本内涵;历史底蕴

一、“创新争先”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

“创新争先”由“创新”和“争先”两个词语组成。创新是个舶来词,争先源于中国汉语。

“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英文单词是Innovation。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它既是一个很古老的词汇,又是一个被提及率很高的词汇。创新最初是一个西方经济学概念。“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后来,这一概念被彼得德鲁克引入到管理学领域。他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提出,“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一项组织、有系统且富有理性的工作;创新是企业家展现其创业精神的特定工具,是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之成为创造财富的活动,创新本身就创造了资源。”此外,还有从技术创新、思维创新等视角来定义创新概念。国内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以“一种推陈出新、追求创意的鲜明意识;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及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为代表的意识能力论。二是以“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处理和客体的关系中弃旧图新、破旧立新的独创性活动”为代表的行为论。三是以“人的存在方式”、“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某种本质性把握”为代表的精神论。总之,“创新”不仅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和能力,更是一种精神存在。

“争先”一词的意思是争着赶在前头,要坚持,不落后,一种积极的表现。从词源来看,“争先”有两层含义:一是犹抢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楚争先。” 杜预 注:“争先歃血。” 唐 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诗:“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金元好问 《赠答郝经伯常》诗:“文阵自怜吾已老,名场谁与子争先。”《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号令一出,人人贾勇,个个争先。进退周旋,御车者出尽驰驱之巧;左右前后,弯弧者夸尽纵送之能。”二是围棋术语:抢先手。在现代汉语中,“争先”一词一般以“争先恐后”的成语出现,意思是争着向前,唯恐落后,与“争先”一词意思基本相同。“争先”主要形容动作,也可形容人或物。总之,“争先”不仅一种不可多得的积极行为,更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创新争先”一词由“创新”和“争先”组合而成,意思也由这两个词汇的意思融合而成。“创新争先”精神既是广西人民勇于开创、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也是广西发展进步的奋斗目标和坚定方向,它体现了广西人民坚定创新超越的信念和争创一流、敢于领先的责任、勇气与担当。“创新”是“争先”的手段,“争先”是“创新”的目标,只有创新才能具有后发优势,实现争先;“创新”是“争先”的条件,“争先”是“创新”的结果,只有创新才能赶超、争先。“创新争先”是广西精神的重要特点,既是广西人在改革发展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善于创造、勇于突破的生动写照,又是广西人民不甘落后、不怨天尤人、不因循守旧、勇于赶超的精神面貌的真实反映。“创新争先”是“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创先争优”时代精神的广西化,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精神动力。“创新争先”体现了广西精神的时代特征。“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广西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改革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地域化和具体化,集中体现了广西人民务实与开拓的有机统一。当前,广西的国民生产总值位居全国中下游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地区。广西人民正视这一差距,不气馁,始终保持不断创新、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实现新时期“富民强桂”新跨越。

二、“创新争先”广西精神的历史底蕴

“创先争新”精神是广西人文与历史的结晶,也是当今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更是广西人民在开创历史的伟大实践征程中炼就而成的精神品质。对于一个民族而言,首要的任务是生存。广西地处岭南,自然条件恶劣,历史上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历代王朝极少眷顾。边缘的地理位置、恶劣的地理条件,上苍赋予广西艰苦的农耕条件,历史上大小不断的边防战事,使广西人民长期处于困窘的生活之中。恶劣的生存条件,困窘的生活环境,淬炼出自强不息的生存能力,孕育了“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创新争先”源于广西悠久的开拓争先、勇创第一的历史。

秦汉以前合浦古人首拓“海上丝绸之路”。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千里,武帝六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五月,有都元国…自黄支国行船约八个月,到皮宗;再行船约二月,到日南象林交界。黄支国南面,有程不国”。清朝嘉庆十一年,柳州人杨廷理首拓台湾噶玛兰。在开发噶玛兰过程中,他锲而不舍,再三建议,五入玛咖兰,勘定城址;清代广西最著名的画家石涛,画作题材、构思、意境,求新求变,不落俗套,为“扬州八怪”之先驱;与之相媲美的还有清代广西第一大词人,临桂词派的开创者王鹏,风格独创,首提“重、拙、大”词学理论;国学大师广西桂林人梁漱溟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其“有独创的意义和可惊叹的思想力”以及教育救国的壮举,被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视为“中国甘地”;中国获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马君武,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德华字典》,倡行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启蒙”国民,“改革社会、挽救国家” 的“马君武精神”是广西精神的文化源头之一;广西永福人韦超,是中国最早的滑翔家、滑翔运动创始人。广西蒙山人苏元春率领将士在12年时间内修建了以龙州、凭祥为中心长达1000里的军事公路运输网,被誉为当时中国最现代化、最坚固的边防线;享有“体操王子”美誉的柳州人李宁,以其“不服输、朝前走”的精神,开创了中国体操史上的奇迹,激励着一辈又一辈的壮乡体操健儿。在他之后,在高低杠上苦练了十年的莫慧兰,演绎出精妙绝伦的“莫氏空翻”,江钰源的“踺子后手翻直体900度”为跳马项目世界最高难度,至今无人能及;中国第一张人体解剖图,世界最早成功试种籼型杂交水稻,中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无数个首创都诞生于广西。诸如此类的勇创第一的历史人物、历史事迹共同构筑成“创新争先”广西精神的历史底蕴。

“创新争先”源于广西悠久的开放求变、创新发明的历史文化。

广西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既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又是我国重要侨乡,广西是全国唯一的沿海、沿江、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成为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各种文化的交汇、交流、交融、交锋之地,为“创新争先”广西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广西又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居民族有12个,另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具有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优势。多样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保持活力的良好催化剂,文化的多样,有利于文化互动,百家争鸣,取长补短,提高创新能力。

从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海洋文明,都离不开江海水运,形成了喜流动,不保守、勇挑战的个性和本土文化。中华先民中的百越族生活在今天的珠江、西江流域一带,从事海洋作业和海外贸易等生产。大海的胸怀及其变幻莫测对生命的挑战,孕育海洋人的厚德载物、刚毅无畏、强悍机智、知难而进的精神。自古以来, 岭南人在不利于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之下、发挥出极大的主体能动性, 向海洋拓展, 体现了充分的敢拼精神,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取向和刚毅无畏、开拓探索的无畏精神的中华海洋文化。广西东兴京族是中国唯一的一个生活在海边的少数民族,京族文化就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开放性、外向性和冒险性。梁启超曾言:“海者,能激发人进取之雄心。”长期向海而居的人们会被波澜壮阔的海洋激发出探索、好胜、争先之精神以及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岭南文化中特有的“求变”精神,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敢为天下先”气概,为培育创新争先精神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汉唐伊始,岭南人就迎风破浪,前往南洋、澳洲和南北美洲等地从事商业活动。即使明清海禁,岭南人也敢冲破“寸板不许下海”禁令,出洋贸易。

广西身处岭南文化的腹地,广西人也是岭南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敢拼会赢”是岭南人极具创造力的文化个性与精神。历史上许多有志之士渴望走出广西、争锋中原。据谢启昆《广西通志·选举表》,汉代“制举”者:申朔,苍梧人,建武初举孝廉科;养奋,永元中举方正科;士燮,苍梧广信人,建安中举孝廉科,又举茂才科。唐科举取士阳朔曹邺高中,临桂赵观文成为首个广西“状元”。南汉时平南梁嵩举进士第一,清代朱凤森中举……都是八桂弟子勇创第一的历史文化的代表人物。不仅如此,岭南人最早走出国门,吸纳西方文化,如: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萧友梅、冼星海、马思聪等,均直接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浸染,对于中西文化有着直观的亲身体验,中西文化的优劣、短长均有着准确的鉴别、取舍。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从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岭南文化都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这段时期,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求变、创新成为岭南民众的一种普遍心态。敢于冒险,不安于现状,站在潮头,引领时代。20世纪20、30年代,邓小平开创性地突破“城市中心论”的模式,成功地发动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以自己的独特实践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途径,堪称革命理论创新与革命道路创新的双重典范。广西最有名的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太平天国广西籍最著名的将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等,广西最早的农民运动领导韦拔群等,就是引领时代变革的杰出英雄人物,表现出广西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概。它们与“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龙州起义精神一起成为“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的源头之一。

广西的陶瓷文化和水稻文明在历史上曾走在全国前列。在桂林甑皮岩洞穴发现的制用的绳纹夹粗砂红缸温度仅为680℃,是我国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陶器。20世纪70、80年代在广西百色盆地发现的重型打制石器的“百色手斧”距今80多万年,比欧洲出土的最早的手斧还要早30万年,表明广西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明清以前,广西水稻种植技术与管理技术已相当先进,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2011年,广西成功研制“特优582”水稻品种,因其生育期短、成本低、产量高而被农业部确认为2011年超级稻谷种。广西的铜鼓文化、青铜文化在历史上也独树一帜。早在战国时期,生活在广西的骆越人利用自己独特的冶铁技术,结合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铜鼓文化。商末周初时,古代壮族祖先通过接受中原的青铜冶炼文化,产生了自己具有浓厚的土著民族风情的广西青铜文化。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特.财富增长论[M].李默,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蔡文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孙景涛.对创新的哲学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南京),2003(04).

[5]许玉乾.关于创新概念的几点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淮阴)2006(04).

[6]丁孝智.基于岭南文化特质的粤商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7]周广平.岭南文化特质与冼星海的文化品格[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1).

*基金项目:2015年“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培育项目“当代中国社区文化的发展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2015SHGZ008)。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
三权分置文献研究综述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模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范畴研究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