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PISA测试窥探“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

2016-05-30李奕霖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能力培养

李奕霖

摘 要:“非连续文本”作为课标中出现的“新词”,彰显出这一阅读教学分支部分对语文教学新型时代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根据实际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许多语文教师它的内涵理解、意义认识、教学价值等方面没有形成具体深刻的认识。因此本文将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入手,一方面從当前新课标认识角度,谈“非连续性文本”的知识价值以及从教学实践方面谈谈具体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能力培养;知识价值;教学实践价值

一、知识种类价值

从PISA阅读测试中可以看出,“非连续性文本”是针对“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多是“以表单构成的文本,依据格式的不同,非连续性文本一般包括清单、表格、图标、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相比较通过句子形成段落、节、章等文本材料“,并以描写、叙述、议论等作为表述形式的”连续性文本“,具备更加直观、具体、简洁、概括的性质。这种文本类型在生活中占有大部分的比重,比如学生学习时记录笔记常使用思维导图或者表格的形式分类帮助记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需要读解广告、报告、通知、地图等。因此在阅读测试目的中,PISA注重为个人应用、公共应用、教育、工作而阅读;在阅读材料中”非连续文本“比重由2000年的32%增至2003年、2006年的36%。

内容和目标最终服务于能力的养成。因此对于作为阅读测评核心的阅读能力,则制订了科学、多层的评价标准。阅读能力分为获取信息、解释信息和反思评价三个维度;同时针对能力要素的构成从纵向角度划分出了五种不同级别的能力层级,通过量化、质性结合的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行,将阅读能力置于多维性、历时性的层面来测试。[1]

这种设计思路昭示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性地认识、理解、解决问题能力,已然成为新型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旨归。学生在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的“非连续性文本“中除了记忆知识、尤其注重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推论等多种思维方式方法来提取、分析、解释、批判信息的能力综合。从学习”是什么“到”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跨越和生成,正是新课标中对”程序性“知识的重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它是人们关于活动的过程和步骤的认识。““它直接作用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而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呈现性的现象问题,而本身与现实问题的链接性,使得它考察的重点偏向于学生对图表、通告等信息的程序性认识。一方面对信息的有效提取和整合成为第一步,重点认识“关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分析理解和批判反思的创造性认识,则是渗透着学生对文本组合形式、意义的理解,即“怎样的表述”。[2]这是一种对目标与手段的明确性考察,只有教师认识到两者之间内在联系之后,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将“程序性知识”的理解运用到“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中去,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创造性应用同时兼顾。

二、教学实践价值

课标中提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知识内涵的广延性和种类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不单单是为“语文课”而存在。[3]语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使得语文的教学不能离开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同时从其他学科在课程内容的明确性和课程目标的清晰性上来看,语文课程似乎在教学内容这一维度上体现出模糊性、多义性和包容性。而“非连续性文本”正是以语文形式为载体,兼容其他学科知识,在知识或者内容性的基础上体现出现实意义。

鉴于国外对于学科综合认识的潮流趋向,国内许多老师曾尝试着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借鉴学习。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之前也对语文课了一种“改造”,即以“梅花”作为主题,分别邀请不同的老师轮流进行讲授,包括:生物老师、化学老师、语文老师等等,力求在知识体系上给予学生一个完全、立体的认知。这种创新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同一主题的学习基础上,空间上转换思维,时间上形成对主题的持续性认识,体现出对问题多维度的挖掘学习。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也可依据适切的条件,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

以“美林注意事项”一题为例,对于药品说明这一“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与生物课、数学课适当结合。教学流程大致包括:首先,生物老师对美林药品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物效用等做学科知识性的介绍,然后数学课上可针对具体药剂在不同使用状况中的剂量,或者是购买问题上联系计算的数学知识。最后由语文老师对该药品说明进行分析归纳,提高学生对药品说明的实际认识,提高学生获取关键信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批判性认识能力。同时,可针对其他相关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模拟写一份简易的药品说明,或者设计一个药品广告,达到对综合学科知识的理解。[4]

总之,“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目标使学生既要能够批判阅读“知识性文本”,又能自如理解“非连续性文本”,从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对信息的搜集、整合、归纳、批判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生活目标、完成学习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乐中保.PISA中阅读测试的测试框架与设计思路—兼谈对我国阅读测试提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35.

[2]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7.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傅登顺.“非连续性文本”的缺失与教学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1:45-47.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能力培养
三渗透,整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