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蕉谱读蒲氏宗祠营造
2016-05-30刘碧倩
刘碧倩
摘 要:关于广州蒲氏,史学史上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蒲寿庚与广州蒲氏以及光塔的建造年代与广州蒲氏的关系,已有如罗香林先生、龙非了先生、曾昭璇先生等重要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另辟蹊径,从《南海甘蕉蒲氏家谱》中独有的《祠宇谱》入手,研究蒲氏一族宗祠形制和建设,同时于位于笔者工作单位管理的下沙蒲氏宗祠相对照,初步整理蒲氏一族的宗祠建筑形制特征,以期作为对蒲氏一族的建筑历史研究的一部分基础。
关键词:广州蒲氏;蒲氏宗祠;规模;形制
近日,一则关于广州蒲姓的报道刊于广州日报——《广州蒲姓为阿拉伯裔,宋元时期声名震粤闽》。这是继史学界对于蒲寿庚研究和相关讨论后,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于蒲姓历史的关注。对于蒲氏的历史,自桑原骘藏开展关于蒲寿庚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后,多位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以罗香林先生在桑原骘藏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的研究较为全面。虽有蒲寿庚与广州蒲氏,光塔与广州蒲氏等问题尚有争议,但已有包括曾昭璇、龙非了等著名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虽然蒲氏最为重要的谱牒资料——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在史学论证中存在诸多附会和疏漏,但其关于宗祠修造的文本中应属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在尚无更多论据讨论上述问题的情况下,本文以蒲氏甘蕉谱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工作的黄埔区所管理的珠江村蒲氏宗祠作为比较,讨论族谱总蒲氏宗祠修建形制的相关问题。
一、甘蕉谱中的祠堂形制
甘蕉始迁祖秋涛为广州蒲氏六世分房后开蒲庐房的甫山之孙。《南海甘蕉蒲氏家谱》中,特作《祠宇谱》论述族内重要宗祠的意义及修造情况。主要包括《蒲氏大宗祠说略》、《重建大宗祠碑记》、《蒲氏二世祖祠说略》、《创建二世祖祠碑记》、《蒲氏三世祖祠说略》、《三世祖祠碑》、《三世祖祠坐向论》、《五世祖友山公书舍说略》、《七世祖南野公祠说略》、《七世祖南池公祠说略》、《重建南池七世祖祠碑记》、《七世祖养拙公祠说略》。
蒲氏大宗祠创建于明万历己未年(1619年),原名“蒲氏宗祠”,初为三间两进的小型祠堂;清嘉庆癸酉年(1813年)扩建为三进,开間不变,立“本立堂”;道光戊申年(1848年)和咸丰乙卯年(1855年)进行过小规模修补;光绪壬辰年(1892年)重建,更名为“蒲氏大宗祠”。
择地于村之北,后倚庐山,前朝虎岭,坐卯向酉,兼乙辛之原,深两进,广三间。力木由吾公捐助,土墙版筑,题其门曰“蒲氏宗祠”。至国朝嘉庆癸酉,增为三进,长十丈零五寸,宽仍旧,以“本立”颜其堂。中间道光戊申、咸丰乙卯或加修葺,或事补苴,均以墉垣尚可支持,故栋柱稍为更易也。乃春秋代嬗,阅历星霜,蚁蚀风摧,庀梁几断。众议重建,广直长为十二丈□尺,拓横宽为□丈□尺,更其题曰“蒲氏大宗祠”。
——自《蒲氏大宗祠说略》
二世祖祠道光庚寅年(1830年)修筑于“宗祠之右”,“以辅其旁”,初建为两进;道光戊申年(1848年)年扩建大宗祠时,加建后座;光绪庚辰年(1880年)扩建寝堂;但因用材较差,4年之后的光绪甲申年(1884年)中座便已倒塌,第二年乙酉年(1885年)重建,更名“蒲氏二世祖祠”,增加厨房。
因就宗祠之右建奕世祠,坐向一如宗祠,崇祀我二世祖彦民公。……独是鸠工庀材,措资匪易,遂暂成两进,而后座仍俟之他年。至道光戊申,乘宗祠重修之便继营后寝,奉初代列祖考妣而祠之。光绪庚辰,宗祠寝室拓深,而奕世后寝亦因之并广,而将中座后壁易为屏门,而前后先灵并归正寝,颜其庭曰“思本堂”。然迭次修建均因陋就简,工程既非巩固,栋柱又鲜美材。岁届甲申,曾未百年,而风雨摧残,中座全覆。次年乙酉,始重建之,更其门曰“蒲氏二世祖祠”。计初建两进,横阔三丈□尺,直深七丈零五寸。道光戊申,继建后寝,直深三丈□尺,横阔照前。光绪庚辰,加深一丈□尺。乙未重建,丈尺无改。惟旁附厨房则广之,现深□丈□尺,阔□丈□尺。
——自《蒲氏二世祖祠说略》
将是地之赵元帅庙迁于村北,与华陀先师同庙焉。易位安居,各得其所。是祠原欲建三进,以翼我大宗祠。所虑工程浩大,策划弥艰,纵使有余,仍虞不足。是以暂营两进,用妥先灵。……虽则篱墙塘墈尚待施工,惟兹义路礼门暂堪使用。今者,岁届戊申,又易十八寒暑矣。因宗祠重修之便,再建奕世后寝,追祀我初代各远祖,以殚孝思焉。
——《创建二世祖祠碑记》
爰建奕世祠后寝于旁,追配远祖而祀之。
——自《重建大宗祠碑记》
三世祖祠建于村南,咸丰辛酉年(1861年)始建,同治壬戌年(1862年)建成,有厨房;
我族之有三世祖祠,在村南隅。经始于国朝咸丰辛酉九年,落成于壬戌十载。……咸丰季年,择地鸠工,建筑祠宇,恭祀我三世祖柏谷、乐善二公。……是祠也,坐癸向丁,兼子午之原。横宽三丈□尺,直长□丈□尺。后附厨房,横□丈□尺,直□丈□尺。……颜曰“绍本堂”,迨重修时所题也。
——自《蒲氏三世祖祠说略》
同治壬戌,我叔考司马、芦山公等于族南隅鼎建我三世祖祠,用祀我族三世至十七世各祖袮。
——自《三世祖祠碑》
五世祖祠原建于村西的下街半巷,后迁于巷口,名为“友山公书舍”。
书舍旧在村西向之下街半巷中。旋以人居逼于前,观瞻未肃,迁建巷口。坐寅向申,兼甲庚之原。门临绿水,便暇日之钓游;轩面青山,适新秋之远眺。……因就西向巷内五世旧厅自为迁徙,作友山公祠。……名之曰“书舍”者以示。上可荐俎豆之馨香,下可为诗书之学塾也。光前裕后,不且一举而两善兼之乎?
——自《五世祖友山公书舍说略》
七世祖祠主要有三座:南野公祠、南池公祠、养拙公祠。旧址都在上街西向。南野公祠光绪丙戌年(1886年)重建于甘溪乡约旁,三间两进,有厨房在左;南池公祠始建于乾隆庚午年(1750年),题“缵绪堂”,外为“南池公祠”。后于嘉庆甲戌年(1814年)和光绪庚寅年(1890年)重修,改厨房于祠右;养拙公祠于同治癸酉年(1873年)建于三世祖祠旁,坐向与三世祖祠同,购同乡祠堂旧料建成,三间两进,后附厨房,名为“养拙蒲公祠”,题“光远堂”。
祠在甘溪乡约之左。前山绣合,润入琴书;止水渊停,清于冰鉴。形势环绕无异大宗祠,而相去亦不及一箭地也。光绪岁丙戌,各房老以祖之旧厅向在上街西向,规模狭隘,四邻之逼与养拙祖厅同,……因购是地而重建焉。……因奉七世祖南野公、妣黄、霍氏而崇祀之。……是祠坐乙向辛,兼卯酉之原。横广三间,直深两进,厨房附祠后左角。
——自《七世祖南野公祠说略》
祖祠在村西向之上街,坐甲向庚,兼寅申之原,与八世五存公祠并列左右。门迎伏虎,峭壁天摩;户有闲鸥,方塘水白。在昔,乾隆庚午寝室初成,颜曰“缵绪堂”,以“南池公祠”题诸门外。嘉庆甲戌,再创后楼。……光绪岁庚寅,又百数十年矣。丹矱坏于尘垢,墉垣蚀于风霜,不得不维新是谋,而程工有事也。但厨灶向在门内,每祭祀燕饮,冠服辉煌,而燔灸纷纭,膳夫杂沓。遂乃通后楼为三进堂阶,更肃观瞻;徙厨灶于右旁禴祀,始无嚣杂。
——自《七世祖南池公祠说略》
我七世祖祠之创建也,岁在乾隆庚午;其重修也,时维嘉庆甲戌。……爰以庚寅腊月兴土木而重建之,迄壬辰元月,而观厥成。……攻顽石于东,后寝始成爽垲;拓庖厨于北,前门顿免尘嚣。
——自《重建南池七世祖祠碑记》
祖旧有厅在村南向之上街,地颇浅狭,且四旁人居实逼处此,诸房老以丁繁祠小,祭祀不适于用也,屡议迁地为良。……同治岁癸酉……择地三世祖祠之右,坐与向如之,袝祀例亦如之。方拟购料也,适乡邻有因风水不合,拆其祠木石、瓦砖,全座出售者,长短广狭恰合是祠,乃购之。以视器非求旧者,其廉巳倍蓰矣。计是岁经始,逾年落成。广则三间,深则两进,厨房附后。题其门曰“养拙蒲公祠”,额其寝曰“光远堂”。奉养拙公考妣,推及四世粤峰公考妣、五世南秀公考妣、六世环峰公考妣而祠之。
——自《七世祖养拙公祠说略》
二、广州珠江蒲氏宗祠的形制
广州珠江蒲氏宗祠又称下沙蒲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道下沙社区珠江下街1号。下沙蒲氏宗祠主体部分于2005年9月公布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08年12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蒲氏现存的重要史迹。该词于1997年进行修缮,同时整理《广州珠江光裕堂蒲氏家谱》,该谱主要依据上述甘蕉谱编成。
广州珠江蒲氏宗祠建于同治癸亥年(1863年),坐北朝南,轴线偏西北—东南方向8度,与周边村落肌理一致。祠堂主体部分为三间两进,后堂祭寝合一(下文中均以寝堂称之),头门与寝堂均为三开间,天井两侧有侧廊连接,头门外有地堂,布局完整紧凑。西侧附一列边路衬祠即悦然别墅,经与文献核对应为厨房功能。《广州珠江光裕堂蒲氏家谱》中专作《蒲氏宗祠重修说略》一篇,论及祠堂形制。
宗祠计建两进,宽阔三丈三尺,直深六丈二尺。一进后幅有屏门,二进后壁有屏门,宽一丈三尺,深四尺五寸,供前后先灵并归寝颜。其庭曰“光裕堂”。……紧依宗祠之西,更有一所悦然别墅,直深均差点滴尺寸,宽一丈三尺,忆料此乃先祖辈生前闲养之所也。
——自《蒲氏宗祠重修说略》
三、蒲氏祠宇的形制特征
(一)对风水坐向的关注
在甘蕉谱对于祠堂的描述中,犹重坐向。如蒲氏大宗祠“坐卯向酉,兼乙辛之原”;二世祖祠“坐向一如宗祠”;三世祖祠“坐癸向丁,兼子午之原”;友山公祠“坐寅向申,兼甲庚之原”;南野公祠“坐乙向辛,兼卯酉之原”;南池公祠“坐甲向庚,兼寅申之原”。养拙公祠坐向如三世祖祠。更专作《三世祖祠坐向论》一篇讨论宗祠坐向问题,同时说明养拙祠、子荣祠均按照此坐向。
地气清淑,分自庐山,逶迤蛇行,时露石迹。外则流泉献秀,群山效灵。门前两小峰,状若马形,分峙左右,说者谓为“金马门”,有“玉堂”之兆焉。
——自《蒲氏三世祖祠说略》
盛祠坐癸向丁,兼子午。三子七午,实坐屯卦之四爻,女宿之八度,向鼎之四爻,在柳宿之十七度。七丁三午,尽蕴元机。行卯门,放巳水,配合地元龙一局,以为安贞之吉。……如贵祠欲建于此地,论者纷纷。然舍此一向,故无以配龙;而非此一向,更无以立局。岂有弃龙失局之所,而尚可以建祠立庙者乎?……此地论丁财,莫如子午之年,问功名,多在卯酉之岁。然三元不替也。
——自《三世祖祠坐向论》
(二)形制规模的相似
从甘蕉谱《祠宇谱》中的祠宇形制规模看,“三间两进”是全部蒲氏一族祠堂的标准配置,哪怕是甘蕉一族的大宗祠,在万历年间初建时也是“三间两进”的形制规模。至今尚村完好的珠冈房下沙蒲氏宗祠和蒲村房白云蒲氏宗祠,均为三间两进的形制。
从祠宇的规模来看,除甘蕉一族大宗祠和二世祖祠后来扩建为三进外,其余应均为相似规模的三间两进祠堂。其中初建的二世祖祠“横阔三丈□尺,直深七丈零五寸”,加建后寝“直深三丈□尺”;扩建三进的大宗祠“长十丈零五寸,宽仍旧”,按修建于大宗祠旁的二世祖祠后寝尺度推算,初建时进深约为七丈;三世祖祠“横宽三丈□尺,直长□丈□尺。”,虽进深无法辨识,但从其开间宽度的尺度判断,应于二世祖祠无异。
而下沙蒲氏宗祠“宽阔三丈三尺,直深六丈二尺”,与甘蕉谱一众祠堂规模近似。蒲村房蒲氏宗祠的面阔(约为11m)亦相近。
(三)厨房的配置
下沙蒲氏宗祠西侧紧邻为“悦然别墅”,想来命名珠冈房始祖悦山公有关。《蒲氏宗祠重修说略》“忆料此乃先祖辈生前闲养之所也。”笔者认为不妥。
首先边路在广府祠堂中较为多见,且多为厨房;
其次,在蒲氏一族的祠堂建筑中,厨房的设置亦为常见现象。如甘蕉谱二世祖祠“旁附厨房”;三世祖祠“后附厨房”;南野公祠“厨房附祠左后角”;南池公祠“拓庖厨于北”;养拙公祠“厨房附后”。
因此“闲养之所”设于祠堂应属不合适,仅为题名,主要功能应为厨房。另外,从甘蕉谱可读出,各祠堂厨房均为“后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下沙蒲氏宗祠为单侧衬祠而非对称边路的现象,而非广府三路祠堂两侧对称衬祠的常见现象。
四、结语
广州蒲氏重要的两处史迹珠冈房蒲氏宗祠和蒲村房蒲氏宗祠,均为典型的传统广府祠堂,除“龙从塞北,鳌占川西”的楹联外,并无可以反映其先祖信仰和文化的特征,这也是罗香林先生认为广州蒲氏与汉人通婚后逐渐失去回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另一反映。
蒲氏一族对于风水坐向的关注,可以反映虽为阿拉伯后裔的蒲氏早已熟知并认同中华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蕃裔华化的情况;同时关注坐向的目的在于“丁财”、“功名”的向往,也反映了蒲氏后裔对于曾繁荣于世的先祖的缅怀和追思。
同时,蒲氏各宗祠形制规模和衬祠厨房的配置,也显示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广州这个重要的交流口岸所发生的中外文化交流融合,蒲氏一族从异常强盛到逐渐衰落归于平常的过程。今日,珠江村管理蒲氏宗祠日常的蒲姓阿伯,已是面容平时、眼睛乌黑,操着一口流利的白话的典型广州老人了。
注释:
此处后文为乙未年(1895年),虽10年后倒塌似较为合理,但笔者仍觉甲申、乙酉为正确时间,愿意有二:一为甲申次年乙酉,互相对应,而乙未为单写,笔误可能性较大;一为4年与10年时间长度较木构坚固程度其实无异,且光绪庚辰年改建中将后墙改为屏门,可能引起木料的损坏,想应为木材选材质量或瓦顶施工问题,引起崩坏,应较为迅速,则4年倒塌亦属合理。
今已不存。
应为寝堂心间后跨横批、神台等小木作。其地面有红砂岩铺地,与他处皆不同,疑原有小木作,至于是否安装屏门,由于关于1997年修缮以前的祠堂资料仅有《广州珠江光裕堂蒲氏家谱》中《蒲氏宗祠重修说略》以及村中老人的零星回忆,尚待考。
若认为“三丈三尺”为一准确尺度,参照杨扬《广府祠堂形制演变研究》中清代营造尺一尺约为350mm 计算,则下沙蒲氏宗祠宗祠的面阔为11.55m,与实际测的面阔(12.02m)较为接近。若按照下沙蒲氏宗祠实际尺寸反推,则营造尺一尺约为360mm。
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49
参考文献:
[1]丁国勇标点.南海甘蕉蒲氏家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广州珠江光裕堂蒲氏家谱,1997.
[3]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杨扬.广府祠堂形制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學硕士学位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