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研究
2016-05-30王雪莲
王雪莲
摘 要:高校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是伴随科技和经济发展而产生的。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责无旁贷。因此,如何让高校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经济社会发展
1 概念定义
1.1 科技成果
所谓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研究科技问题获得的一定学术意义的且获得实践检验、社会承认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其典型特征可概括为经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而获得的;劳动成果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实用性;经得起实践检验,通过评估、评价,或者在刊物上公开颁布的、被社会承认的。
1.2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包括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社会生产一体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并非等同于每一项科技成果都是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成果需要与生产“嫁接物化”,才能从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国外研究综述
(1)1810年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教学理念。
高校诞生伊始,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而科研只是附带项目。到了19世纪中叶,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惨败。当时,德国的不少社会名流普遍认识到振兴德意志,振兴教育是关键。但是,当时“形而上学”的教学模式,明显不能满足振兴教育的初衷。对此,德国教育大臣汉堡本着“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原则,创办了柏林大学,这是最早的被认为科研成为高校主要职能和任务的标志之一,对今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19世纪后半叶美国大学的产学研。
自创办时间来看,美国高校建立的时间较欧洲国家较晚。但是,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来看,高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却始于美国。19世纪前半叶,美国高校即开始与企业联系,到了后半叶开始了广泛的产学研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社会各界协力实现企业与大学的联合;二战结束后,出现了以大学为中心的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称之为科技园,如硅谷科技园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建立起来的。
(3)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产学联合体。
美国:在二战之后,重视科研成果推广的同时,更注意与工业界的合作。近十年,美国产学研得到飞速发展,已经建立的类似硅谷的高科技密集区已达100多个。
日本:高等学校重视与产业的合作,而且日本企业界普遍认为,20世纪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高度工业化,与高校—企业的合作关系模式密切相关。近些年,日本政府更是支持产学研,在工业实验区实现大学与产业的联系,有效促进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转化和应用。
德国: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长期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主要通过大学接受企业科研任务,签订科研任务合同;企业在高校举办研究机构,依靠高校为企业研发;高校教师进企业担任顾问讲课,提高企业科研人员的科研实力等途径。
2.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之前由于高校偏重培养人才,再加上高校研究成果被视为公有财产,可以无代价地采纳和应用,因此不存在所谓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优化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颁布了有关经济、科技、教育等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我国高等学校及其产学合作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景象和新的趋势。我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在发展中逐步走出校园,面向社会,通过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攻关任务以及企业单位的委托研究任务、转让科技成果、开展科技咨询、为企业代培科技人员等方式,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尽管我国高校的产学研结合形式尚不完善,许多困难和问题还有待解决,但笔者对其发展的前景非常看好。
3 本次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1 大学增设社会服务功能,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
从世界教育史的发展来看,早期大学的功能是知识的传授,旨在传授和保存知识。后来,德国的柏林大学首次提出组织开展科学研究,使大学具有科研的功能。后来,美国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大学介入社会服务领域,要主动参与经济活动,为大学增添了社会服务的功能。随后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顺应时代的发展,首次设立知识推广部,创造了大学科研为经济服务的先河,增强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后来,斯坦福大学以实用主义为引领,率先成立硅谷科技园,在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同时,实现了服务社会、发展科技、振兴经济的有机融合,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功能扩大,而不影响原有的研究和教学功能,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
3.2 大学教育走向社会化,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是必然选择
21世纪的到来,人类迈进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新时代的来临,知识将成为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生产资料。在这个时代,大学实现了从边缘向社会经济中心的转变,这为高校大展宏图创造了机遇,同样也对大学的产学研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创办现代大学耗资巨大,单靠政府拨款是远远不够的,而高校面向企业就成为一条出路,很多世界一流大学已经将占领市场作为发展的源动力,所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既定的生产能力是衡量高校自身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3.3 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创新体系服务社会的重要一环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服务体系相互依存而组建的有序的网络结构,其主要的活动体现在知识的研究和运用上,这种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产学研统一的过程。就我国创新体系而言,存在由来已久的“系统失效”的问题,集中反应在科技、教育、经济上的脱节,具体体现在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大学、知识和实践等之间联系不足。受此影响,不少高校研究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因此,强化高校科技的转化,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统一,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一环。
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实施步骤
4.1 研究思路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现阶段高校科研改革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相关学者就这一问题已经展开深入的探讨,并发表了一批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综合这些论著的观点和看法,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已经有了一些共识性的观点和看法。比如,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不仅承担教学的职责,而且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高校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应在此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又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实现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实现商品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国内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遍较低,能被大规模用于生产和应用的成果较少。
存在共识的同时,一些重点性的问题尚存在争议,主要表现在如何判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制约因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由此,也成为本文的研究思路。
4.2 研究方法
(1)案例法
本文主要引用了一些成功的案例,重点案例深入解析,普通案例简单介绍。案例的获得主要通过如下途径:第一,引用发表文献上的经典案例;第二,查阅校本内部资料,发掘相关案例;第三,走访调查,发掘一手资料,写入本文。
(2)调查访谈
走访本校及附近高校各院系科技转化的情况,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选取经典案例深入访谈。访谈对象主要是专门从事科研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科研开发和转化的工作人员、与高校科研转化合作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3)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国内国外比较,历史现代比较。
4.3 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搜集资料,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耗时、经费估算等。
查阅资料阶段,网络检索、图书检阅、实地走访等,整理有关“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支撑。
问卷调查及采访阶段,走访本校及附近高校各院系科技转化的情况,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选取经典案例深入访谈。
资料分析整理、撰写同时,反馈指导教师,做进一步整理。
5 结语
高校肩负着传承文明和科技创新的重任,只有把握好办学方向,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使高校科技成果走出校门,达到提高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清龙,马天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8):48-50.
[2]张良.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9):27.
(作者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