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带你去云南净土自然High
2016-05-30越声
越声
最早知道佤族还是通过40年前的那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民族团结紧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
后来在地理课上,我知道佤族的意思就是指依山而居的人,继而又在音乐课上知道这个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冬季,飞机先是前往昆明,再飞往临沧,最后经过3小时的汽车颠簸,才到达位于滇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的沧源佤族自治县。
云南最后一片净土
沧源佤山风光秀丽,峰峦叠嶂,河流纵横,清新别致的佤寨村落散布在山间,古朴浓郁的佤族风情辉映其中,秀丽壮美的峡谷风光格外迷人,激情似火的民族为这里增添了几分流连忘返的情怀,也增加了几多诗情画意……这里是云南旅游最后的一片净土,被人们称为一生中最值得去感受的地方。
佤族人民居住在平均海拔1600米的高山之上,他们个个都拥有古铜色的皮肤,而且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阿佤人回到家中便会敲响木鼓。当地老人说,他们这个民族当中流传着一门古老的手艺——他们制作出来的神器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人们都称它为“木鼓”,这是一种祈福的乐器,阿佤人说只要木鼓一响,天神就会知道他们的愿望。
佤族民歌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一样,最开始起源于宗教活动,后来随着历史的进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表达生活态度和情感的方式。
一首歌让佤山声名远扬
在采风中我了解到,1964年解放军战士杨正仁听战友唱起佤族当地民歌《白鹇鸟》后深受触动,就将该曲调灵活运用,创作了《阿佤人民唱新歌》。事实上,杨正仁从没去过佤山,却用一首歌让佤山、佤寨、佤人声名远扬。佤人没有忘记杨正仁,他们把《阿佤人民唱新歌》设为县歌,并在佤山脚下特意立了块碑,上书“阿佤人民唱新歌诞生地”。听说直到前几年,杨正仁才第一次踏上佤山的故土。
新民歌演绎新时代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切全都全都会失去……”当郑钧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席》在巴士中播放时,最先打动我们的是歌曲开始时那段充满野性的佤族民间音乐,繁闹的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与七彩霓虹灯之间,横着最简单也最有灵性的乐器——木鼓,一群充满野性的年轻人敲打木鼓,纵情歌舞。鲜有人知的是,这不是原创的曲调,而是取材于佤族原生态民歌《加林赛》。
佤族“东方小夜曲”
“月亮升起来哟,山寨静悄悄,风儿阵阵吹,心儿多舒畅。弹起我心爱的小三弦,我心上的姑娘你快快来。”这是如今脍炙人口的佤族情歌《月亮升起来》的第一段歌词,是佤族词曲作者李江平先生于1979年在单甲乡嘎多村体验生活时创作的。歌曲内容以佤族小伙约会姑娘为主线,通过月亮、山寨、小三弦声等背景,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清新自然的佤族山寨月夜图,映衬出小伙急切盼着恋人出现的心情。又通过第二段中“弦子声声响,阿妹轻轻唱,让我们相依在一起,诉说心里的悄悄话”的歌词,让我们体会到那种见到恋人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联想到那对幸福地依偎在一起窃窃私语的身影,那种幸福和甜蜜的情景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歌创作出来后,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感人深远的意境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词打动了所有人,使得这首歌很快在沧源县内传唱开来。1985年,临沧市(当时为临沧地区)文工团歌手杨军带着《月亮升起来》参加全市歌手大赛,让《月亮升起来》传遍了临沧市。1987年,沧源县农村歌手肖文军在北京举办的“海燕杯”歌手赛上唱起这首歌,让全国知道佤族有这么一首优美动听的情歌。1995年,这首歌被选为第四届滇西民族艺术节演员入场序曲之一。1997年,这首歌获云南省民族民间艺术展演创作银奖。
《月亮升起来》的旋律若用二胡演奏不亚于《二泉映月》,用小提琴演奏不亚于《梁祝》,用古筝演奏不亚于《小河淌水》。其实,早在1997年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展演的评论会上,这首歌就被音乐界专家称为佤族的“东方小夜曲”、佤族情歌的不朽之作。
网络情歌《想你》
流行音乐教父罗大佑说过:“任何情歌都有它背后的感人故事。”
比如我来这里后第一次听到的一首佤族网络情歌《想你》,这首佤族原生态歌曲像流行音乐一样通俗上口,又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个性让我耳目一新。歌曲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佤族少女依纳和小伙艾芒是一对让人羡慕的恋人,他们分分秒秒都沉浸在恋爱的甜蜜和幸福之中,后来小伙光荣入伍,却在一次抢险任务中英勇捐躯,从此依纳每天都守在他们以前约会的撒拉房,痴痴地眺望着远方,希望有一天可以看见艾芒那熟悉的身影。
《想你》的旋律悠扬中略带感伤,山高路遥隔断了相恋的人,却隔不断恋人的心,在淡淡的思念中,他们体验着美好的爱情。这首歌的编曲重回慢板情歌固有的套路,由清澈、舒缓的古筝开场,再到高潮时宏大的弦乐,一切听起来变得顺理成章,整首歌就像改编的故事那样,宛如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在放眼远望时的喃喃自语,绝不哗众取宠,却真挚感人。
灵动奔放的甩发舞
我们常常看到的舞台上的甩发舞是佤族舞蹈的精华,也是众多舞蹈中标志性的舞蹈。
佤族人称甩发舞为“搞西尾嘿”,它起源于佤族民间,流传于岩帅、班老、永和等地。自古,佤族少女以发长发黑为美,习惯长发披肩。水槽边、竹楼晒台上,洗净头发的佤女便甩发晾干,此时她们的头发左右摆动,随风飘舞。舂米时,俯仰之间,美发就随形飘散,无意间成就了一种灵动的美。
因为这种舞蹈感染力极强,原本属于民间的甩发舞便被搬上了艺术舞台,并以此为核心,衍生出《高格龙勐》《木鼓舞》《木鼓铓锣舞》等优秀的佤族舞蹈。甩发舞在这些优秀的舞蹈中更显卓越,不仅在国内震撼心魄,在国外也引起了关注。艺术舞台上的甩发舞一般配以紧凑的鼓点、激越的鼓声,更加入男性雄壮强劲的动作,将舞蹈精髓渲染到极致,让民间佤女舞蹈的精华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古老民歌讲述民居故事
“从前,我们像野兽一样吃野菜野果,不懂得生活,我们也不会说话,而白蚂蚁却能沙沙地唱歌。我们没有地方住,餐风露宿。我们的祖先想啊想,这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学小鸟用树木盖起房子,还要像白蚂蚁一样唱歌。我们的祖先用竹筒、木筒和牛皮制作会唱歌的鼓。围着第一间房欢呼、跳跃。第一间房子柱子断了,是白蚂蚁蛀的,椽子断了,是风雨淋的,我们要再盖新房子。我们唱,我们跳,祝贺新房子,祝贺新房子的主人!”
这些简单朴实而含意深刻的歌词是佤族的社会历史故事。在枯燥的环境和崇山峻岭里,佤族人代代以击鼓欢乐跃舞的形式唤起人的灵性,让单调乏味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
佤族民居的结构和建筑有两种:一种是杆栏式楼房,一种是四壁落地房,也叫“鸡笼罩房”。
杆栏式楼房与傣族的房子相似,楼房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或者堆放柴禾,建筑材料主要是杂木、竹子、茅草、野藤等。
另一类房屋则是四壁落地房,此类房屋的结构建筑比杆栏式楼房简单,用三根长杈做柱梁,用平直的木条做椽子,房顶至房檐倾斜度较大,椽子上用茅草铺盖,四壁用竹笆编栅成墙,向东面开一道门。燕子是佤族崇拜的飞禽之一,所以在屋脊的两头要置燕尾,燕尾一般是用竹或木制成的。
新房建成,鼓乐相和,歌舞以庆,抑扬顿挫的鼓声、群情激昂的舞众,把贺新房的场面点缀得恢宏壮观。
三千年崖画的沧桑美
在离沧源县城约20公里的地方有距今3500多年历史的崖画,那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山路拨开古蔓荒藤,透过雨痕苔迹,隐藏在绿色海洋中的断崖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沧源崖画的第一画点。
崖画上的人物和动物虽然只有轮廓,但对于某一富有特征的器官或部位描绘得非常突出,所以能够一眼看出来,比如牛突出牛角、猴子突出下巴,鹿强调分叉明显的角、男性突出生殖器,女性则突出乳房或是大肚子。在第一崖画点表现最多的内容是狩猎,顽皮的猴群在一条“V”形的藤条上上蹿下跳,有的人手持牛角号,有的人拉弓射箭,有的人执棍棒与野兽搏斗。在崖画上还有反映原始自娱性的舞蹈,在一条代表地面的横线上站着6个人,3人一组,组间有一定距离,6人一律左臂高举,右臂下垂,身体倾向右方,双腿分开,动作十分整齐。此外,崖画还有反映原始宗教内容的猎首舞、猎牛舞。
崖画共有14个崖画点,据考证,这些崖画是3500年前新石器晚期的作品,属于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崖画在画点的选择上很讲究,画面距地面2米以上,上缘有突出的石檐,周围大树成荫,避免了风吹日晒雨淋带来的剥蚀,加上作画的颜料是用赤铁矿粉拌动物血和植物胶液而成,有很强的黏附力,因此,崖画历经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佤族崇尚自由,崇尚自己的先民,所以有关崖画的传说也血气方刚。陪同我游览的当地文化局魏局长说,沧源崖画是佤族男子用鲜血绘成的,奴隶社会中期,不甘屈服的佤族人与其他部落斗争,终因寡不敌众而被追兵紧追不舍,为了使佤族人不被灭绝,男人们叫妻儿老小先走,他们在后面抵挡追兵,并用鲜血绘制了崖画,以证明佤族永远不会被灭亡。
打歌就是DISCO
在佤山采风期间,每当我走进佤族兄弟姐妹、大伯大妈中,就会感到一种活力扑面而来。他们说:“佤家人会说话的时候就会唱歌,会走路的时候就会跳舞,会吃饭的时候就会喝酒。”
有一天,友人陪着我去打歌场,顺便不忘提着一大桶白酒。虽是农忙季节,打歌场还是聚起了50来人,魏局长指着渐次起舞的大嫂们,鼓励我也加入舞意渐酣的大圆圈。
在佤族的歌舞之乡,不会唱歌跳舞甚至可以说和智障无异。打歌调分类精细工整,调名与汉族古词牌名类似,有传统打歌调芦笙舞、干旱季节放牛时吹箫祈祷降雨的放牛调、深夜在心上人窗下倾情吹送的和西方小夜曲异曲同工的串姑娘调、寓意四两拨千斤团结就是力量的蚂蚁过江调(也属爱情调,同时有爱要不畏艰险之意,以三弦演奏,竟有琵琶音色,汉乐成分较重)。其中孤儿调尤其有意思,男女不断交叉舞步时要使劲拍巴掌、拍臀部,拍得越响越好,原来佤族老百姓见孤儿不开心,便以这种身体力行的滑稽举动逗他们开心,真是用心良苦。
我敢打赌,即使是城里最好的DISCO舞者,在这里也不一定能跟上美丽大嫂和黝黑老哥们的步伐。这里和DISCO俱乐部一样,舞一刻不能停,打歌有32种舞步可即兴变换,变换之频繁不是让你洋相百出就是自觉开溜。复杂的舞步变换弄得邯郸学步的我非常狼狈,更看得圈外的小孩指指点点、前仰后合。大嫂们都爱抽烟斗,叼着细长的烟斗且抽且舞,我平生还是第一次见,她们把点烟用的火柴盒随手放在包头上,怎么跳也掉不下来。更有领舞的父子二人数次推搡着挤到我面前,热情异常地用手势教我怎么跳,反倒令我更加手足无措。
每一种舞步都畅快淋漓,每一张面孔都写满快乐。打歌调也是即兴填词的,谁都可以任意起唱,根据现场气氛,想到什么就唱出来,众人总会会意地跟进。众人边唱边看我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他们正即兴填词把祝福送给昆明来的我,这比电台点歌亲切多了!
酣歌漫舞间,小屋里水酒已满上,鸡肉烂饭也已香气四溢,渴了就喝递上来的桶装水酒,饿了就进屋抓一撮烂饭,活脱脱量贩式DISCO乡村版。
“啊郎楞!”跳到疲惫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喊这样的调子,意思是使劲跳。在DISCO里,这就是典型的喊MAC,不过这里绝无煽情,更像劳动中的号子,简单有力。
在这里,不要打碟机、不要嘉士伯、不要镭射灯,一根竹笛、一坛水酒、一堆篝火,一样自然HIGH!啊郎楞!
景点
广允缅寺:俗称学堂缅寺,为南传佛教建筑,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云南省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现存建筑中保存较为完整、历史较长、艺术价值较高的一座缅寺。
最后的佤寨翁丁:从县城开车一个多小时左右到达最后的佤寨翁丁,一进寨门就能感受到祭祀文化,广场四周都是祭祀用的支架和牛头骨。
交通
昆明有直飞临沧的飞机,然后乘坐大巴约4个小时到达沧源,沧源县内因为比较原始,所以一般都要包车出门。
美食
红茶烧肉、滇红老茶汤、石板荞粑粑、沧源核桃、清炖牛肉、佤族水酒、佤族酸肉、稀豆粉米线、鸡肉烂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