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级英语》课程中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行动研究

2016-05-30乔环润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级英语行动研究思辨能力

乔环润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和课程改革研究的重心已经由对目标和方法的研究转移到以教师为研究者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思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新目标。笔者利用为期两学期的行动研究,探讨了在专业技能课程《高级英语》中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将技能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予以有效结合,最终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

关键词:《高级英语》 思辨能力 行动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思辨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外语教育界的关注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确立了高等教育的使命,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科学知识的简单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分析技能”。这一宣示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既指明了方向,又提出了具体要求。200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提出: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有意识地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中。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思辨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符合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学界的共识。

学术界对思辨能力的内涵和界定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思辨能力是通过反思,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的是非真伪利弊做出评判,从而形成独特见解的能力。国内学者黄源深(1998)提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强调“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综合素质发展,影响人的素质”。文秋芳(2006)指出:“外语专业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孙有中(2011)认为英语专业要摆脱目前在学科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就必须以思辨能力为导向,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行动研究的内涵与方法

“行动研究”这一概念始于二战时期,20世纪50年代经开始进入教育领域。70年代,国外行动研究进入了炽热化的发展阶段。90年代,陆续有学者将行动研究引入我国英语教学研究中,并对构建高等外语师资培养的新模式进行了初探(王蔷,1992;吴宗杰,1995;庞继贤,1998;黄景,1999)。行动研究的定义层出不穷。Dave Ebbutt(1983)指出:“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转引自王蔷,2002)王蔷(2002)在《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中列出数十种定义,纵观种种,可以归纳为:行动研究是一种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设计参与和开展调查与研究,通过一系列步骤而完成的系统的反思性活动。

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行动”,有目的、有理据、有监控、有反思的行为。即: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简要概括为“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行动研究的特征:身份双重性、结果应用性、环境真实性、研究反思性、流程系统性和模式动态性。

Kemmis和McTaggart(1982)提出的行动研究基本操作流程被视为经典。他们认为,行动研究是由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组成的一个螺旋式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本研究我们按照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计划方案——实施方案——反思调整的五个环节来开展。

三、如何在《高级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核心课程,旨在通过赏析名家名篇,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巩固和夯实学生语言技能。笔者所在学校,《高级英语》教学历时三个学期,总学分为18,总学时为288学时,不论从其所占课时比例,学分比例,还是从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度来看,它都是英语专业教学的“半壁江山”。

(一)發现问题

笔者自2013年9月开始承担2011级英语专业(1)(2)班的《高级英语》教学工作,所使用的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发行、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第三版)第五册。经过4个星期的彼此熟悉和适应,笔者发现以下问题:1.教师占用课堂时间过多,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对所学内容似懂非懂,无法自己提出问题,亦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2.课堂讨论和课后作文中表达的观点千篇一律,缺乏新意,视角单一。

问题出在了哪里?笔者苦思,最后得出如下猜测:1.教材太陈旧;2.内容太晦涩;3.模式太单一。逐一分析,笔者所在学校《高级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为《新编英语教程》(第三版),该套教材荣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第三届优秀教材二等奖,是众多院校选择的英语专业教材,并且在根据使用情况不断地作出修订;一大部分文章虽然是几十年前写的,但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是今日中国发展进程中凸现的问题,这样的时代背景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至于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适当提问和讨论。

(二)确认问题

笔者邀请两个班级共51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对已完成的一个月的《高级英语》教学进行回顾反思,然后通过匿名纸条的方式告知教师自己的感受和存在的问题。经过整理,得出以下信息:《高级英语》课程内容庞杂,难度略有增加,但还是在可以理解的范畴。学生被淹没在预习复习做练习题之中,但课堂上仍无法和教师一起“激情澎湃”。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吞噬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原地踏步的成效消弱了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费克米兰(1995)曾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取决于老师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环境”,英国学者杰克兰特(1954)指出,如果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模式,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改善。(转引自范连颖,2013)意识到学习者思维的水平影响着其语言水平,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笔者决定对2011级英语专业的两个授课班级展开行动研究,对原本单一的教学模式作出一些调整,以改善教学环境,干预语篇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三)制定计划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决定作出以下干预:时事新闻分享,让手机进入课堂,作者观点评析,辩论写作相結合,使原本单一的教学模式多样化。

(四)实施方案

1.时事新闻分享

为了活跃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活动,教师决定引入“sharing time”(分享)环节。按照学号先后顺序,每次正式上课前由一名同学利用3到5分钟时间来分享自己近期读到的印象最深刻的文章、言论、故事或新闻,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总结和评价。四个星期之后,半数学生已经有了上台分享的经历,课堂内容多了一些大家熟悉的话题,氛围轻松不少,但偶尔提到某位同学课堂上分享的内容时,大部分学生记忆模糊。另外,个别同学准备得特别不充分,或者话题略显无趣,有点浪费大家的时间。部分同学抱怨按照学号顺序压力很大,很焦虑。

为了解决出现的问题,笔者对接下来8个星期的实施方案做了新的调整:1)由原来的学号顺序变成自愿报名。每周最后一次课提前安排第二周要分享的三名志愿者,要求他们至少提前两天在班级QQ群里公布他们要分享的话题和内容,这样其他同学就可以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特定话题的理解;2)听众需要认真倾听,除了和教师一道完成总结外,还需要给分享者提出至少三个问题。这就会让其他学生的参与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学生走上讲台,教师走下讲台的方式拉近了师生距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但也为新的问题埋下了种子。部分同学在选材时,读到的是汉语故事或者新闻,转述成英文时出现了一些不地道的表达,以至于影响到听众的理解。

面对新的问题,教师将分享话题缩小到时事新闻范畴,且必须是最近一个星期的新闻。分享者还需要将原报道中的词汇做一些处理,难度太大的书面语直接替换为大家较熟悉的口语词汇,并且提前在黑板上写下新闻的关键词和可能会影响理解的词语。经过一学期的分享,“sharing time”成为学生最期待的课堂活动之一。

2.让手机进入课堂

很大一部分教师对大学课堂上的“低头族”都表示无奈。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时代,引导正确使用移动设备的效果应该好过坚决制止。尤其对于在传统教室开展的教学活动,手机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在手机上安装必备Apps:BBC新闻、金山词霸、微信、QQ。因为没有多媒体环境,遇到比较抽象的内容时,教师就将相关直观信息发布到QQ群,这就避免了难以理解的问题。笔者重点分享BBC新闻使用情况。英语专业学生深谙读原版报纸杂志的重要性,但阻力重重:要么是无法轻易免费得到国外的新闻资源;要么假想《经济学人》《国家地理》根本无法读懂。手机App BBC News恰好可以完美解决这两大难题。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刷新,教室里即便断网也可以正常阅读。这里的新闻囊括社会的方方面面,学习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欢去随意添加或者选择新闻话题,然后得到最新的推送。读不懂考验欧盟承受力的难民问题,可以去读中国大力庆祝9.3胜利日,读不懂科技报道,可以去读最新关于睡眠不足的健康报道。教师要求所有同学写下新闻中的难单词,鼓励其先猜后查。同一话题,不同报道,不同视角,这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提供了训练机会。

3.作者观点评析

师生共同学习完课文后,教师挑出文中作者的部分观点,征询学生的看法,对观点予以完全支持赞同或部分支持或完全反对。因为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并不意味着是“怀疑论者”,对所有论断全盘否定,也不是过于开放,轻易接受所有观点。比如,在“Two Words to Avoid, Two Words to Remember”(Book 6 Unit 1)中,作者指出应该记住的词为 “next time”, 需要避免的词为“if only”,当笔者问及是否所有学生都赞同这一观点时,有学生表达了不同意见,如:不是所有人的生活中总有“next time”的机会的,也有人认为“next time”只不过是找到了逃避责任的一个借口而已。她们的回答引发了大家又一轮的思考。又如在 “The Science of Custom” (Book 5 Unit 12) 中,作者写道“Every child that is born into his group will share them with him, and no child born into one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globe can ever achieve the thousandth part.”该现象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或互联网问世之前应该是合理的,但却不符合如今的真实情况。中国人也像西方人一样庆祝圣诞节情人节,共享西方文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学习者逐渐地意识到作者的观点并不是绝对真理,也可以质疑可以挑战。这种和作者的对话会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4.辩论写作相结合

在本次行动研究中,改变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举措是将辩论和写作有机糅合在一起。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遇到的大部分作文是议论文,即:选择立场,支撑观点。这和辩论的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学习完一些较有争议的话题后,教师布置学生在已有作者观点的基础上通过辩论加深理解。如:以“Appetite”(Book 6 Unit 8)为例,作者告诉读者欲望不应该得到满足,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对某种东西的强烈渴望。作者发现并非所有同学同意这一观点,就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以“Desires should be satisfied”和 “Desires should not be satisfied”为题展开辩论。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强调辩论的要求和原则:不盲目攻击,不盲目信服。所有发言者必须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不同意见不偏激,不狭隘。辩论前,学生需要搜集大量资料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辩论中,要能敏锐地发现对方反驳的漏洞和不足之处;辩论后,再对双方观点进行梳理评析。这不仅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还是一个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句酷批改网上完成以“Desires should (not) be gratified?”为题的作文。这时,写作练习成为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点。

(五)观察反思

在整个研究进行中,笔者邀请学生建立学习历程档案,包括书写学习日志,描述主要学习内容,活动过程,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参加的每次活动根据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收获进行评价。此外,项目团队教师一起对30位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和提出的建议。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期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匿名评价。经过一年的行动研究后,通过以上三种手段的混合使用,加上教师的观察日志,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

从学生层面来讲:1.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提高了。87%的同学认为《高级英语》课程并不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民主又和谐。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讨论和活动,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2.7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从以前的“没有想法”,到“相信作者的权威”,再到“质疑作者、挑战作者,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意识到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愿意倾注时间精力去培养它。对于部分基础比较薄弱、将来不打算从事和英语相关的工作的同学而言,这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开阔了视野,其价值远远超过技能的培养。3.语篇赏析能力得到了提升。83%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一年的训练,语篇分析能力增强,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

从教师层面来看:1.促进了外语教师的课堂创新。让分享、阅读、辩论和写作走进语言技能课程课堂,丰富活跃了单一的精读教学。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积极学习,主动反思,增强了专业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思辨能力是当今大学生竞争的软实力。语言学习者很容易沉浸在语言技能的锻造上,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learning-centered”和“idea-centered”的教学理念对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的高年级学生来讲是不错的选择。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教师的思辨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技能与能力之间的有效平衡;对正常教学任务的干扰,等等。这是在下一轮行动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和课程改革研究的重心已经由对目标和方法的研究转移到以教师为研究者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架起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桥梁。它不仅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敏感性,提高了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nne Burns. Doing Action Research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 Guide for Praction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2]陈向明.行动研究对一线教师意味着什么[J].教育发展研究,2014,(4):3.

[3]范连颖.课堂教学方法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150-152.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黄景. 行动研究与在职外语教师[J]. 外语教学,1999,(3):13-16.

[6]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7]庞继贤. 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106-110.

[8]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8):49-58.

[9]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0]文秋芳,周燕.評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 外语学刊,2006 ,(5):76-80.

[11]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1995,(2):48-53.

[12]詹姆斯·H·麦克米兰,时长江. 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此类研究的评论[J]. 呼兰师专学报,1995,(4):77-80.

[13]支永碧,王永祥.外语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高级英语行动研究思辨能力
“四维一体化”《高级英语》课程多元考核模式的构建研究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高级英语”教学中作业布置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