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美
2016-05-30黄舒蓉
黄舒蓉
摘 要:中国画作为民族的特色文化,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表现出美感的绘画类型。山水画从唐代萌芽一直到今天的发展,其风格随着朝代的进步也不断在发生改变,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作为山水画的精华——意境,一直昌盛不衰。本文欲通过品析传统山水画来探析其意境之美。
关键词:意境美;中国画;山水画
山水画是前人给我们遗留下的艺术瑰宝,在传统的山水画中,最讲究的就是意境。何为意境?意境是画家通过对景色、事物的描绘,在情景交融、物我相忘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美,这种美要达到艺术境界,从而成为山水画中的灵魂。意境一定是建立在现实事物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情感升华,景物是意境的载体,而意境则是情感的载体。从古至今,大抵文人骚客都偏爱山水画,并且将诗文与山水画巧妙结合来增强意境,意境满足了人们对虚无的追求,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故山水画中的意境之美使人们如痴如醉。
一、意境美的理论
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一直流传至今,其背后必然有一定的理论,从而形成了美的意境观。著名传统山水画中的画家皆将自然景物作为自己绘画的对象,每一个景物皆为意境的载体,画家最注重的是情景交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天人合一便为广义上的意境观。所谓意境美理论,就是画家借用具体存在的事物,利用特定的作画手法,虚实结合,通过作品中体现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感受,其中笔墨与构图的好坏体现着意境表现的好坏。在意境创作方面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造意,一种是写境,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意”与“境”,前者是注重主观感受,后者是注意自然规律。综上所述便为意境理论。
二、意境表现形式之美
笔墨与构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意境的表现,下面将从这两部分浅析传统山水画的意境美。
(一)笔墨
笔墨从字意上看就是画笔和墨水,这两者都是作画的工具。从笔墨的发展历史上看,在两宋时期,笔墨为广大画家所用,在当时具有极高的普适性,很多画家都已经注重笔墨的运用,使笔墨作画达到一个高潮;笔墨发展到元代,画家更注重的是对笔墨的审美价值,元代画家更重的是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这也为明清山水画中笔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笔墨之所以可以表达意境是因为画家可以透过笔墨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需要让看画者感同身受,与画者产生共鸣的。
以宋代画家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为例,这幅画既有造意也有写境,在造意方面,其着重想要表达具象“山”的精神,通过写境将溪山当地的地形用笔墨勾勒了出来。突出“山”的精神,如何突出?他通过笔墨创立的雨点皴来表达山之坚硬,从而体现出山之不屈精神。所谓雨点皴就是作画时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这样的笔墨更能体现出山石遒劲之力与厚重之基,此笔墨技巧将形意全都表达了出来。最能体现意境之美的当属轮廓线内侧的留白,这也是在传统山水画中范宽特有的画法,线内留白体增大的空间感,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想象,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意境。
(二)构图
绘画如写文章,章法布局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我国山水画中,构图被称为“布局”。我国著名画家谢赫在《六法》中又把“布局”看成为“经营位置”。通常大家作画往往还有题词落款等,对每一个细节都深思熟虑。山水画构图较为复杂,大家之著作在构图方面既能显示出民族文化,又能将物体显现得分散而统一,通过采用不同的构图法来表达意境。
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大家郭熙曾言“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所谓高远法构图可以通俗举例,比如为了突出瀑布高猛之势,作者把从瀑布前飞过的大雁、石头、树木等描绘地很小,以使画家的主题更加突出。典型用高远法构图的绘画作品有《芥子园画传》、《溪山行旅图》、《庐山高图》等。深远法绘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深陷画中之感,该画法常用于“秦岭巫峡”。元代画家王蒙在《具区林屋图》则运用了深远法来体现出溪谷幽幽。平远法一般体现在画低矮丘陵与川江平原,主要是为了突出辽阔之感。代表作有赵孟頫的《水村图卷》、元代的倪云林《江岸望山图》等。从以上实例中就是看出,每一个“远”的构图都有自己想要突出的主题,而这种主题就要通过意境来让看画者觉察到。
计白当黑法,即在绘画中留下一片空白。这是一种含蓄的绘画手法,空白之处是作者的言外之意,其有内容有画意。最著名的该当夏半边与马一角。如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图》,在构图时只画一只扁舟和老翁,整个画面只有这寥寥几笔,尽管画的主体仅占据图的一边,但是给人之感并不空白,而是让人感觉江水浩渺,给人一种寂静寥落之感,反应出画者的内心世界,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境界。
三、意境审美特征之美
意境之美离不开意与境,但是意与境在山水画中不仅仅是通过山与水表现出来,还通过画中的其它方式表现出其意境美。
(一)文化之美
山水画所体现的自然美蕴含着丰富的宇宙观与世界观,传统的山水画画家一般都是文人,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受儒家、道家等思想学派的影响,尤其是那种虚无缥缈的意境,是以老子与庄子等思想為依托的。除此之外孔孟的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的礼、义、仁、智、信观念也被部分的画家应用在传统的绘画中,尤其是有画家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儒家思想文化体现在传统的山水画中,他们以德养志、以情观物,将山水赋予文化之美。
例如明代画家唐寅,也就是唐伯虎,其所描绘的《春山伴侣图》,其中两位文人在临溪山石中促膝而谈,他们在山水文化中翱翔,仿佛在自然的宇宙中探索世间万物的规律,将没有生命山水赋予了自然的情感,将文人气息、中国文化赋予山水以生动活泼,生命盎然,如同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进行着新陈代谢。画家将乐山乐水的思想赋予在山水中,基于他们以生命感,体现出意境中蕴含的文化之美。
(二)空灵之美
传统的山水画在造意方面,是其它画无法相比的,尤其是在恰到好处的留白用墨,這种墨的扩散到消尽给人一种无奈却又意犹未尽的感觉,与空白之处相互交融,引起人的深思,何为存在与虚无,存在与虚无究竟是如何存在与体现的?正是这种引人深思哲学体现出一种空灵之美,及其简约的画风却又给人有无限的遐想,用简单的画面给人营造丰富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南宋著名山水画家“夏半边”,夏圭,其《松溪泛舟图》与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构图都采用计白当黑的构图方式,而《松溪泛舟图》以纨扇的方式寥寥几笔勾勒出明月、苍松。人物、景色虽然不多,但是整幅画却又不显单调,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有更生层次的内容蕴含在空白之处,水天一色的相接凸显出浩瀚的江河,人如同江中一笔,又是如此的渺小,其意境无穷,美不胜收。
(三)诗意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恐怕是当时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吧。人们常常认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给人以直接的画面感。在我国古代许多的画家也是诗人,较多的山水画中都有题诗,这也是其独有的艺术特点,但是就如王维的诗一样,真正有意境的画无需题诗点缀,而是让看画者通过画自然而然想到诗,这样的山水画的意境之美,美在对诗意的联想。
就如《寒江独钓图》,独独从画名中就能联想到“独钓寒江雪”一诗,而画面中的小舟和坐在舟上的老渔翁在空白的画面上,远处若有若无的山景和空白的江水不禁让人与柳宗元的《江雪》对号而坐,画意配上诗意给人以无限想象,意境之美自然而然地从画卷中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造意与写境的两种绘画形式都体现了山水画中的意境之美,其中在意境表现的形式中,笔墨与构图相辅相成,成为造意与写境的基础,创造出具有文化美、空灵美、诗意美的意境山水画。
参考文献:
[1]高荐.结合中国美术史浅析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J].大舞台,2012(10):120-121.
[2]金鑫.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意境的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赵艳娇.“神”境“逸”境“禅”境——浅谈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发展[J].美术界,2010(1):71-71.
[4]赵霞.中国画中艺术表现特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4.
[5]郝婷婷.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符号哲学解读[J].美术研究,2015(6):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