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曹植《洛神赋》之情感模式

2016-05-30张晓婷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洛神赋情感

张晓婷

摘 要:作为“三曹”之一的曹植享有“文坛绣虎”的美誉,其创作的《洛神赋》为后代人留下无限想象。作为一篇抒情赋,它不仅有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通过情感演进而表现出的简单却完整的情节。本文以曹植《洛神赋》的情感为主线,探讨《洛神赋》之情感模式。

关键词:洛神赋;情感;体态之美;人神矛盾

《洛神赋》是魏晋时期的一篇抒情赋,此作创作于黄初三年前后,曹植正值苦闷悲愤。而作为客观社会生活的主观情感的反映,文学往往是作家把客观生活跟主观情感相互融合后的结果,情感必将流入作家的作品之中。从曹植众多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由青年时浪漫自负、雄心勃勃一变而为悲愤慨叹。曹植向来有着理想人格,《与杨德祖书》是曹植内心深处的自白,其理想依次:为国效力建永世之功勋;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凭辞赋小道来做个文人。但是理想就是理想,一旦介入现实因素便往往难以实现。

一个幸福的人不会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会幻想。①因此,任何形式的幻想,其原动力都是愿望未能满足,是对一个未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洛神赋》中大量的幻想,正是源自曹植心中的愤懑和不满。关于《洛神赋》,有说是感甄之作,这种说法虽出现最早,但经不起推敲。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赋作包含了曹植的政治寄托,即借男女君臣之喻,望被曹丕重用的理想。而这篇赋的感染力就在于继承楚辞的精神,通过洛神寄托人生理想,表达自己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的情绪。

《洛神赋》开篇“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便知《洛神赋》虽在创作上深受宋玉的启发。建安时期的文学家们模仿宋玉《神女赋》而撰写了与曹植此篇类似的赋作,而《洛神赋》最晚出现,却技压群芳。其原因关键在于曹植作此赋不仅限于单纯地模仿,不只一味地进行铺陈描写,他将整个故事贯穿始终,使形象鲜明的同时情感更加感人。这是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从在幻境中与神女相见到关于神女外形的刻画,从君王对洛神产生的爱慕到洛神对此爱慕之心的感应,从人神道殊而幽怨地离开到最后君王的怅然若失,整个的结构独具匠心,呈现出一个梯形的情感变化模式。

第一 情绪上升:见洛神的绝世之美而产生的爱慕

《洛神赋》中有大量关于洛神体态、容貌、服饰、神韵的描写,首段通过与御者的谈话“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引出洛神之样貌,翩然如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走的蛟龙,容颜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若春日中的青松……这样的描写使后世一切女神都渲染承袭了洛神的品格。记貂蝉“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写歌舞伎泰娘“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念唐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可见其影响之大。这里关于神女体态的描写使得《神女赋》的情绪得以生发,产生人神相恋的基础。由此,整个情感呈一击而上,“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我啊,钟情于神女这样的美丽啊,内心摇曳不安。

第二 情绪平稳: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我已钟情于洛神的淑美,但因没有合适的媒人去说和,只得借助水波来传递话语。希望自己的真心能比别人先传达,我解下自己的玉佩向洛神发出邀请。而神女也予以回复,“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这里从君王的角度来写自己对神女的思慕之情。而此时神女也颇为感动。接着作者又展开了大段关于神女动作、神韵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还幻想其他众神嬉戏玩乐。但最后我还是决定敛容定神,以礼义自持,“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第三 情绪下降:人神之道殊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成为人神爱情悲剧的矛盾焦点。神女终究还是离开,只恨人神有别,彼此虽值壮年但都无法如愿以偿,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感叹欢乐的相会从此就变成了永别,以后身处异地,只能赠以明珰作为彼此的念想。“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看到神女和众神忽然不知去处,我为她们的消失感到惆怅。于是我不停地幻想、不停地顾盼。希望洛神能够再出现一次,思恋之情绵绵不断,越来越强,以至整夜无法入睡。但是洛神依旧没有出现,我便命仆夫准备车马,但当手执马缰,举鞭欲策时,又再一次怅然感叹,依恋徘徊,不想离开。此时整篇作品的情感便从高处开始骤降,洛神容貌上的绝世之美且彼此两情相悦所带来的情绪上的高昂,以及这种在君王与神女传情过程中所维持的高昂情绪,全因人神道殊,只能以礼相持而迅速降温。从而完成了由“丽人”到“爱悦”到“自持”到“分离”到“怅惘”的完整过程。

至此,《洛神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节模式,即彼此两情相悦但因生命本能的爱悦与内心礼防的冲突,及深知人神道殊而只能以礼自持,由此经过冷静的思考,导致了爱而无终的遗憾与怅惘,这也使得整个情绪由上升到平稳再下降,呈现阶梯状。

注释:

①(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张唤民、陈伟奇译,裘小龙校:《佛洛依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28至37页。

参考文献:

[1](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张唤民、陈伟奇译,裘小龙校.佛洛依德论美文选[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7.

[2]王德华.汉末魏晋辞赋人神相恋题材的情感模式及问题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德华.恨人神之道殊 申礼防以自持——曹植《洛神赋》解读[J].古典文学知识,2013(2).

猜你喜欢

洛神赋情感
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课堂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以《洛神赋图》为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台上
1《洛神赋图》:爱情范本,古典绘画的瑰宝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