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唐骚体文学中士人失志与刺世之作
2016-05-30穆伟
穆伟
摘 要:士人失志抒发不平是骚体的传统内容,这一内容在中唐这样一个多事之秋大量涌现,另外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刺史之作。
关键词:中唐;骚提文学;士人失志;刺世
中唐以后,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的动荡与国力的衰微,此时的文人们在无心去写那些歌功颂德,文藻绮丽的文章,而一度在盛唐销声匿迹表现文人失志不平与刺世之作在这个时期再次活跃起来。
士人失志抒发不平之作
表现士人失志不平的作品曾在盛唐一度销声匿迹,在中唐时代反映这类内容的作品又大量涌现出来,韩愈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家,他的骚体赋作品一共有《感二鸟赋》、《复志赋》、《阂己赋》与《别知赋》四篇,其中有三篇是在不得志时宣泄不平之气时创作的。
《感二鸟赋》是作者因失志而离京,路途中遇到使者笼白乌、白鸭鹤二鸟去进献君主,使作者想到“增余怀之耿耿”,感慨万端:“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陇,曾二鸟之不如。”他认为得不到天子的赏识,自己勤苦求学,到头来还不如这两只要被荐进的小鸟,可谓人不如鸟!作者心中不平之气难以平复,自己寒窗苦读,辛苦半生却落得如此境地,又怎不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呢!
《复志赋》也是如此,这篇文章写于韩愈因病回故乡阳河养病的时期。开头先回忆早年的辛苦生活,后進京应试,本以为只要学识过硬就可以考取功名,然而由于不肯投机,屡屡不中而归:“哀白日之不与吾谋兮,至今十年其犹初。岂不登名于一科兮,曾不补其遗余。”既然这样,作者便生了隐退之心 “进既不获其志愿兮,退将遁而穷居。”然而此时被董晋推荐,他便做了一个观察推官,为此他的心中很是愉悦:“小人之怀惠兮,犹知献其至愚。固余异于牛马兮,宁止乎饮水而求自。伏门下而默默兮,竟岁年以康娱。时乘闲以获进兮,颜垂欢而愉愉。”在欢愉之余,他又担心自己会违背当初“劳而后食”的初衷,于是总是忧心忡忡,决定如果会有违初衷,就将离开:“情诏怅以自失兮,心无归之茫茫。苟不内得其如斯兮,孰与不食而高翔。”表达了作者对于坚守志向的执着。
如在内容上:涉及文人因科举考试或因仕途背井离乡、远离家人,而产生的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为内容比较多。在艺术上:作品中议论化的成分加重;出现了一批哀怨愤懑情绪后升华为昂扬向上的豁达情调的作品;语言上也更多的多样化。而且这一时期的骚体也受到了传奇的影响。
《阂己赋》也是感叹士人不得志的作品,称自己不如“古人”,颜回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但却有圣人可以依靠,可自己虽坚守道义,却没有“同道中人”“虽举足以蹈道兮,哀与我者为谁。众皆舍而己用兮,忽自惑其是非。下土茫茫其广大兮,余壹不知其可怀。”有的只是等待,希望有一天自己会被起用。
刺世之作
中唐时期的大部分骚体作品,表现了诗人的怨愤情绪,从而文章显得有些沉重,然而这个时期的刺世、批判之作有些写的轻松愉快,在嬉笑怒骂间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权德舆的《伤驯鸟赋》就是这样一篇作品,诗人及其巧妙的用了比兴的手法,文中的小鸟先遭折翅,又被关入笼中圈养,最终死于猫爪之下。随后诗人由物及人“尝闻乎贤圣之理物也,智愚殊方,薰莸异藏,善用无弃兮互见其长,各有攸处兮两不相伤。官天地而府万物,由此道而为常。吾既悟斯理之不早,因失之而后防,收视听以宴观兮,遂群性之茫茫。”讽刺了社会的黑暗,提出执政者需知人善用,方能使天下有道。
柳宗元的《憎王孙文》具有讽刺性的作品写了两种动物王孙和援,文中毫不留情面的揭露了“跳踉叫嚣兮,冲目宣断。外以败物兮,内以争群。排斗善类兮,哗骇批纷。盗取民食兮,私己不分。充赚果腹兮,骄傲欢欣”的王孙真实的丑陋面目,赞扬来援的“仁让孝慈”。通过王孙和援的对比,影射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指斥他们忠奸不分,愚懦无能,批判尖锐深刻大胆。《诉璃文》写璃龙在其位而不谋其事,刮民脂民膏,影射出那些成天无所事事却不忘谋一己私利的官员,揭露了官场的丑陋,社会的黑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元稹的《有酒十章》(第四、八、九、十章为骚体)是讽刺类作品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篇。诗中写地下妖怪猛兽横行,却无能无力,想上天去告诉日月,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有良材美质却不为人知,不能与那些妖魔鬼怪抗衡,最后导致乾坤颠倒,妖魔当道,徒有美好的心愿也只能无可奈何,只好借酒消愁。此篇文章,比喻象征的手法用到了极致,委婉的表达了社会的黑暗。
韩愈的《马厌谷》也是一篇讽刺意味极强的作品,通过“马厌谷兮,士不厌糠枪”的鲜明对比,写失志文人贫困万分和在黑暗社会中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
所谓哀怨起骚人,在中唐这个社会动荡的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失志与刺世之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周祖撰.中国历代文论选·隋唐五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2]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郁沅,张明高.中国历代文论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5]王国维著,黄霖等导读.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7]林衡勋.道·圣·文论——中国古典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9]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