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英雄形象之浅析
2016-05-30李燕
李燕
摘 要:孙悟空是一个感受日月精华的石猴,凭真本事,发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当上了美猴王,而后为求长生不老术,不畏艰险漂洋过海去学艺,学成后闯龙宫、得神兵、大闹幂府、勾销生死簿、受封“弼马温”,得知弼马温是个不入流的小官,这才反下天宫做了“齐天大圣”。又因王母召开蟠桃大会没有请他,他又感到人格受辱,于是又起来造反,大闹天宫,最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经过五百年的镇压后,被唐僧救出,同往西天取经。可以说“大闹天宫”是他个人的英雄传记;“西天取经”是他建功立业的一部历史。此时他不再是为个人的自由奋斗,而是为全体人民的幸福奋斗,他才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真英雄”、“大英雄”。
关健词:孙悟空;英雄;自由
一部《西游记》,写出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万千磨难,尽显了英雄孙悟空的超凡的本领和大无畏的精神,将一个追求自由、公正、蔑视权威、敢于反抗,造福众生的神猴鲜明地树立在文学的长廊里。孙悟空的形象已和反抗专制强权,无私无畏的救世英雄划上了等号。
一、天性烂漫的孤儿与坚毅勤勉的求学者
孙悟空无父无母,乃天地灵气孕育而生,在鸟语花香的花果山上过着和其他猴子一样的快乐又普通的生活,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有一天,群猴玩耍时发现一股瀑布泉,大家都不敢进去。当时孙悟空还没有学到本领,不会七十二般变化,他是凭着胆大勇敢为自己赢得了“美猴王”的称号和地位。所谓“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正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里,他分派了君臣佐使,带领群猴游戏玩耍,称王享乐,“朝在花果山,暮宿水帘洞”,过着无忧无虑、潇洒浪漫的生活,可以说这是一幅自然韵律与生命韵律和谐交融的美好图画,原始生命的蓬勃生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和发挥。
为了访问佛山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他穿人衣、学人礼、学人话,在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又翻山越岭飘洋过海,才找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见到菩提祖师。在洞中不觉六、七年,还没有学到真正的功夫。换了别人,早已半途而废或返回故里或沦为乞丐,再不就自暴自弃。从这一点看,足见他具有坚定的信念,非凡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
二、追求人格尊严的武者和捍卫平等、自由的战士
求学的坚毅和勤勉,加上自身的聪慧悟性,让他成功地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到了一身近乎无敌于天下的本领,可是满师之后,孙悟空却很快被菩提祖师赶回了花果山,只因其在师兄弟面前炫耀自己所学的技法,只为博众人欢乐。
孙悟空学道回来后,花果山被几路妖王所占。悟空杀妖魔恢复了主人地位,教小猴砍竹为标,削木为刀,治旗幡打哨子一进一退安营下寨,整日操练武艺不断,提高群猴的整体素质,并去敖来国抢来武器装备。众猴把花果山治理得齐齐整整,俨然人世间的国家。使得各路妖王共有七十二洞都来参拜猴王为尊。接着孙悟空又龙宫寻宝,大大增强自身的威力。对于“阎王法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四更”的森罗殿,人们一向是充满恐惧的,而孙悟空却抡起金箍棒,打进森罗殿。唬得那牛头鬼东躲西藏、马面鬼南奔北跑、十代冥王对他唯唯诺诺、判管小鬼更不敢怠慢。他索要来有自己名字的生死簿,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然后丢下簿子道:“了帐了帐,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棍棒,打出幽冥界。这威风这痛快的举动,反映了人类主宰自己命运的愿望。由此可见,孙悟空的自由半是不服,半是争取的。
三、造福众生的英雄和执着一念的佛徒
如果将取经看作是孙悟空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孙悟空不可能再是闹天宫的孙悟空。他自已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毅然与唐僧并肩踏上了取经的路途,因为孙悟空终于领悟真正的英雄不是为自己奋斗而是为人民奋斗的,去西天取经就是这样一种奋斗。
去西天取经这本来就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业,佛祖传三藏经于世,正是为了渡化众生,“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我待要送上东土,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到东土寻一个善信,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身的善庆。”如此的事业自然需要英雄般的人物护航,孙悟空无疑是最优的人选。他经过自己的苦练,从底层一步步干出来,当过山大王、喂过马、看过蟠桃园并且曾对天庭的权威产生置疑与反抗。他有能力,了解基层人民内心的需要,深入一线,目光敏锐,思虑深远,而且难得的是不惧怕权威。关健处还有他可以发现矛盾,迅速地提出解决方案。
当然,他并不单单是一个除魔的斗士,或者肤浅的武者。他是聪慧的、有灵性的。如果说唐僧仅仅是取经集团的精神领袖的话,那么取经集团真正的主心骨却是孙悟空。且不说他一路上降妖除怪,甚至取经集团内部不少思想问题,包括唐僧的思乡畏难情绪、八戒的自私动摇,都是在悟空的帮助之下才得以克服。甚至于在对佛理的理解上,孙悟空也较唐僧高出一筹,唐僧虽然对心经颠倒也念得来,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每听说有妖怪,就吓得坐不稳马鞍,转而不得不承认悟空得到了心经的真解。在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中,孙悟空获得参与的资格,和他实际的参与已经是在为人民造福了而之后路上的一切除害行为只是造福人群的延续性行为。
当取经事业完成之后,取经集团所有成员都修成了正果。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所谓的“正果”应该只是一种喻意,和佛教的教义并不完全一致。五人中孙悟空成佛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如果给他的“政治鉴定”认为孙悟空成佛是因为其“炼魔降怪有功”,可见他得成正果完全是因为“有功”,即完成了造福人类的事业,为人类群体做出了贡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完成了伟大的事业,最终达到了造福于人群的目标。
综上所述,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既是动态的,也是立体的。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为自身喜好而行到为造福万民而取经;也让我们领悟到:孙悟空形象的诞生,是历史的折射和人民群众的良好愿望使然。留在文学书页里的大圣,是一个从懵懂的孩童最终成长为天下人都喜欢的英雄,是一个拥有鲜明性格,形象丰满的艺术典型。
参考文献:
[1]金振邦.《阅读与写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J].2001.6(1).
[2]刑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J].20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