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纪兰:当人大代表60年

2016-05-30张保恩翟玉成

晚晴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沟村申纪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张保恩 翟玉成

已经87岁高龄的申纪兰,是唯一连任12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亲历了中国民主制度的变迁,被称为“中国人大制度建设的活化石、常青树”。

虽然当了60多年全国人大代表,但每次来北京参加两会,申纪兰仍觉得很激动,“参加这个大会责任非常重大!”

1954年深秋,申纪兰坐着驴车从山西平顺县出发,来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从第一届到第十二届,从25岁到87岁,从驴车到高铁,时代变迁,但申纪兰的信念始终未变:“人大代表就是要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说话。”

“我的级别是农民”

申纪兰先后多次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接见,在周恩来家中做过客,与邓小平一起照过相,被江泽民稱作“凤毛麟角”。胡锦涛、李鹏、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在申纪兰的家里,有两面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照片,上面几乎全是老人与各级领导人的合影。这满墙的照片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历史,因为人们熟悉的国家领导人几乎都在其间。它们是申纪兰最宝贵最温暖的财富。但是,每当人们提起这些荣誉时,老人总是淡然一笑:“我就是太行山上的一个普通农民。”

1973年,申纪兰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但她坚持不要级别、不要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专车,还在西沟村参加劳动,后来更是毅然辞去这个正厅级职务,无官一身轻地回到了西沟。不管申纪兰拿过什么荣誉,只要回到西沟村,换上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锄头一扛,她就回归到农民当中。

申纪兰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代表,只有生活在农民中间,才能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更好地为他们代言。”

人大代表要为百姓鼓与呼

据申纪兰回忆,至少已有40多次去北京参加全国人大召开的全体会议。

1954年,申纪兰以农民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一年她才25岁。在这次会议上,她感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1956年6月,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申纪兰此前提出的“同工同酬”的建议,被吸纳到这份法律性文件中。后来,该建议被写进新中国第一部劳动法。

60年来,申纪兰已记不清提出过多少建议议案,更无法统计为群众利益呼吁了多少次。为了提出好的议案建议,她每年都要抽出大量时间走访群众,调查收集第一手材料,提出了许多接地气的议案建议。

很多人将申纪兰视为农民的贴心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申纪兰一直在切切实实地为农民说话办事,将自己的足迹深深扎根在中国的乡间,将农民群众的呼声传递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人大代表制度的见证人

作为唯一连任12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见证人、亲历者。曾有国际友人将她比喻为中国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每当谈起自己连续当选一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总是感慨不已:“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赖,我这个代表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我要坚决听党话,跟党走。”申老始终认为,作为人民代表,就要为人民办些事,你要不想办也很简单,那你就不要当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的愿望,这也是我做60年人民代表的体会。”

有一次,记者采访申纪兰:“在您参加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哪届人大会议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申纪兰深情地回忆道:“是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我当时就想去北京,去天安门,去见见毛主席,其他都不想。后来到了北京,我才知道那次是为了选国家主席,我当时就想,是毛主席带领人民解放了全中国,我一定得把毛主席选上。”

老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人大会还有一次,1975年第四届人大会上,周总理带病做最后一次报告。很多人都跟她一样,掉着眼泪听总理报告。“瞧见他瘦成那个样子在那儿做报告,他坐下了,大家还鼓掌,一直鼓掌,这就是大家心里头的领导人呀。总理多好呀,我们流着眼泪,见了总理那一次,再也见不上了。”

虽然时代在变,申纪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姓情怀从未改变。她说:“我文化不高不办坏事,素质不高不办违纪的事。60年,我没领过大队一分钱补助。当干部不能有私心,有私心,就不是好干部,就不能当干部。”

猜你喜欢

西沟村申纪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申纪兰:妇女模范 人民代表
申纪兰特殊的临终遗愿
纪兰精神的基层实践与时代价值分析
“男女同工同酬”的倡导者
——申纪兰
申纪兰特殊的 临终遗愿
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推迟召开相关问题的探讨
西沟村精准扶贫建设规划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