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两会外媒报道分析
2016-05-30侯晓素王尧
侯晓素 王尧
3月3日至16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和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审查和批准“十三五”规划纲要是两会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此次会议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
一、“两会时间”成为世界时间
1.外媒记者参会人数增多。据两会新闻中心统计,报名参会的外国记者超过1000人,分别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234家媒体。不但总数比去年有所增加,而且英、日等国记者人数呈现大幅增长。日本记者从去年的200人增至272人,英国记者由去年50多人增至115人。美国媒体派出约200名记者,人数基本与去年持平,依然是外媒报道团队中的主要力量。法国、德国媒体人数今年也均超过50人。全球媒体多语种的报道态势愈加浓厚(见图1)。
2.报道量为近10年来第二高。据全球媒体数据库统计,外媒有关两会的英文报道有3514篇,为近10年以来的第二高,仅略低于201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的首次两会(3799篇)。比去年(2971篇)增加18.3%,与“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1787篇)、“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2510篇)相比,报道量增幅分别高达96.7%和40%(见图2)。
3.报道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全球媒体对于两会进行了立体式的全方位报道,报道手段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路透社的发稿量最大,达到284篇(见图3)。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对人大开幕式进行了视频报道,日本最大视频网站Niconico更是首次直播。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等主流媒体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多角度报道两会。
国际社交媒体成为报道两会的另一道风景。其中,推特的关注度最高,成为有关两会的主要舆论场。报道基调以客观、中性为主,一方面及时跟踪介绍两会议程,并重点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另一方面则较为关注国内外各阶层人士对于两会的看法,评论角度更为广泛、多元。
二、“十三五”规划纲要成为报道主线
1.政府工作报告与“十三五”规划纲要最受关注。“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受到密集报道和评论。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查;3月7日,人大会议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这两日外媒英文报道量分别达到326篇和335篇,为两会期间最高值(见图4)。
外媒在有关两会的报道中,诸多重点、热点议题与“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有关,例如经济增长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贫困、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其中,中国经济形势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受关注,占据两会报道的八成以上。
2.“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意义倍受重视。外媒普遍认为“十三五”规划是两会的“重头戏”,将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定调。奥地利《趋势》杂志称,中国最重要的年度政治会议在今年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该国将用新的五年规划为未来定位。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十三五”规划是指引中国经济转型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这给世界各国带来新动力和新机遇。此外,外媒注重解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分别对中国在经济发展、深化改革、保障民生、环境保护、对外政策等方面出台的政策措施予以分析评价。法国《世界报》、泰国《曼谷邮报》认为,“十三五”规划纲要列出了诸多具体指标,是中国新的发展路线图。
三、中国主动发声释放信息赢得好评
1.“部长通道”成为与媒体沟通新平台。今年两会上,“部长通道”成为一大亮点,部委负责人主动发声回应外界关切,得到外界积极反响。据全国人大新闻中心统计,3月3日、5日、9日、13日4次设置“部长通道”的全体会议上,共计25位31人次的部长接受媒体采访,回应热点问题50余个。表达关切、抛出问题的境外记者获得满意答复。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新闻主任韩咏红说:“中央部委领导表现亮眼,许多很少面对媒体的部长都出来说话了,展现出务实专业的精神面貌。”一位连续4年采访两会的日本记者表示:“以前外媒记者想拦部长采访难度很大,今年部长主动上前,使这个通道成为中国官员与媒体互动沟通、发布信息的平台。”
2.新闻发布会内容丰富且信息量大。两会新闻中心共举办了20余场新闻发布会和记者会。其中,3月16日的总理记者会和3月4日的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最受追捧,在两会后期和前期直接引起外媒报道出现两个小高潮(见图4)。总理记者会上,半数提问机会都留给了境外记者,路透社记者更是第一个提问。中央各主要部委负责人在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围绕外界关心的热点、重点、敏感问题及时发布权威、最新、重要信息,向世界传递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动向,获得境外记者好评。德国《世界报》记者埃林表示:“新闻发布会内容丰富,发改委、财政部、外交部、证监会,每场信息量都很大。”越南之声记者何孟胜说,20多场发布会让他找到了更多报道中国的角度。
3.媒体开放日有利于加深对地方的了解。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代表团举行了约40场次的媒体开放日活动,新疆、辽宁、天津、黑龙江、四川等代表团开放日受到较多关注。其间,王珉“落马”、天津特大火灾爆炸、新疆反恐维稳、龙煤集团改革等敏感话题均被记者提及。地方官员直面问题、大胆回应质疑体现自信。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记者科隆克说,开放日的活动,使她加深了对四川的了解,对自己接下来对于西部大开发的采访非常有帮助。今日俄罗斯通讯社记者罗佩卓表示:“采访环境的开放使外国记者可以见到更多地方代表,触及各方面感兴趣的问题,更多了解中国社会的情况。”
四、两会成为观察中国改革发展重要平台
1.积极评价中国力推经济转型升级。两会期间,中国确定未来五年经济年均增速6.5%以上和2016年增长目标为6.5%至7%后,多数媒体认为以区间方式明确经济增速是“正确”的,为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预留了空间。美国彭博社指出,设立区间值为平衡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灵活性。“供给侧改革”被外界视为中国目前的改革“基调”。外媒认同这一改革对于解决产能过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日本经济新闻》称,“供给侧改革”是应对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一剂猛药。但也有媒体认为改革可能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阵痛”。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实施“供给侧改革”短期内或会造成失业和经济产出下滑等问题,可能影响政府执行的决心。
2.肯定中国多措并举打“脱贫攻坚战”。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及政协工作报告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工作部署受到广泛关注。外媒普遍认为,消除贫困成为“十三五”期间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认为,中国提出了宏伟的脱贫目标,致力于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法国《世界报》则认为,中国希望慈善法能在实现脱贫的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但一些媒体认为中国实现脱贫目标面临挑战。《日本经济新闻》称,消除贫困必须掌握贫困的实际情况,并有效施策,这或许非常困难。
3.赞赏中国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外媒对李克强总理有关“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的表态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的环境治理具体目标予以积极评价,肯定中国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德国《经济新闻报》指出,两会展示出中国治理环境的信心,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结束,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中国未来规划中排在最前面。舆论对“十三五”规划中昭示的新型发展道路充满期待。世界资源研究所常务副总裁曼尼什?巴普纳表示,希望中国能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护环境方面大胆行动,走上有质量的绿色发展之路。
五、主要国家和地区媒体各有侧重
1.美国媒体聚焦中国重大政策方针。美国媒体集中关注中国在两会期间出台的重大政策方针,透露出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的重视。美联社、全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主流媒体主要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增长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法治建设、环境保护、对外政策等议题给予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它们一方面肯定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路方向正确,但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在南海、朝核等问题的政策动向保持警惕,密切注视中国快速发展对其自身和世界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2.欧洲媒体关注重点有所差异。欧洲媒体主要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和相关政策,对于“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等内容给予全方位解读。一些主要媒体的关注重点有所不同。英国路透社、《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最关心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看法多元。法新社较为关注中国的国防预算,评论中国预算调整的背景和影响。德国《世界报》《南德意志报》更关注中国社会发展,对于国内社会维稳形势进行多角度解读。
3.俄罗斯媒体重点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和中俄关系。俄罗斯媒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经济发展、国防预算、“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中俄经贸发展与中国外交等。俄罗斯《生意人报》《观点报》等主流媒体对政府工作报告内容进行了重点报道。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专门通过大数据图表的形式对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予以解读,并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今日俄罗斯通讯社、俄新社更为关注中俄关系发展,多次在两会记者会上就此提问,认为中俄应进一步加强合作,期待中俄关系成为大国关系的典范。
4.中国声音在拉美媒体中得到广泛传播。拉美媒体对于中国的经济民生政策和改革给予较多关注。虽然美国大选吸引了多数拉美国家媒体的视线,但中国的“十三五”“经济政策”“消除贫困”和“打击腐败”等仍然是拉美国家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高频词。墨西哥第13公共频道电视台在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后的几小时内,便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中国在“十三五”期间的十大目标,肯定“十三五”规划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媒体的报道均转引自新华社稿件,中国的声音和观点得到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