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2016-05-30徐小萍

南北桥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教育

徐小萍

【摘 要】高中地理学科虽然是一门文科必修课程,但也带有一定的理科逻辑,很多学生都觉得这是难以突破的瓶颈,对地理学习望而生畏,相比文科中其他课程而言,重视度较低。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06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陶行知也说:“教育是立国之本。”从大的方面来看,若想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关键在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从小的方面来看,教育则可以把中国少年培养成更高水平的人才。然而现如今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没有语数外等主科重要,加上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较为老旧,主要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手段,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创新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成效。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考是学生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鉴于此,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中就时常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以“时区与日界线”这部分为例,教学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一艘远洋客轮自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时,恰好其上有一对孪生姐妹降生于日界线两侧,结果先出生的成了妹妹,后出生的成了姐姐。”话音刚落,学生立刻争论起来,有的甚至认为是我说错了。这时,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都是日界线惹的祸。”学生立即兴奋起来,纷纷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充满好奇。最后,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知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生硬讲解,效果总不能尽如人意,但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却可以让学生很形象地认识地理现象,从而提高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长江的优美风景图片,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长江的美,接着再播放一组长江被污染后的图片,将两组图片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对长江的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再开展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的探讨,便会使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学起来也必将动力十足。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多媒体可以播放精美的图片和形象的视频,但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时,教师必须使用有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通过实践带动书本学习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各异,不能也无法用一种统一的模式去教育和培养他们。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仅仅是预设性目标,已无法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相适应,而应该将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结合,达到教学共性和个性的共鸣与和谐共存。这种理念要从“文本式”走向“实践式”。如在高中“长江三峡工程”的教学中,我通过“问题激趣法”展开教学:“长江三峡知多少?”学生纷纷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搜寻答案,待引出“可以大量地发电”,“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影响到中华鲟、白鳍豚的生存环境”等话题后,再根据问题的难度大小依序认识“长江三峡工程的意义和作用”,“百万移民及其安置”,“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等教材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内容自然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展开,在看书、查资料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化解了难点和重点,并通过师生的辩论和相互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对长江三峡工程的认识。

四、把考试难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的方法

当知识的学习告一段落,需要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考试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当课堂教学达到某一进程,需要巩固所学知识,做作业就成为一个必需的步骤。然而,在这些司空见惯的教学环节中,是可以转变思路,找寻其他用途,挖掘潜在功能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环境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发挥潜能、展现自我。我校多年来始终坚持组织学生进行天文科技活动和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活动。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完教材的相关内容后,都有天文观测和外出考察的作业,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崭新的场景。曾有一位学生在“地理野外考察实习报告”中这样写道:“在太湖大桥3号桥南的公路西侧,可以隐约看到地壳运动的结果背斜、向斜和断层。它们初看与课本上所画的相差甚远,经过仔细观察和老师的指点,最终还是辨认了出来”。学生获得了与课堂上、书本上完全不同的体验。在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时,要求学生对天文望远镜视域中的大行星(如木星和土星)进行识别和特征描述,学生感到所看到的情况与教材或天文图册上的景象有差别。于是,可引导学生根据光环、表面条纹和大红斑、卫星等特征综合分析,同时要努力避开干扰(如大气不稳定而使得视域中的天体有晃动感)。在观测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体验到了“发现”的喜悦。

教育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然而路还很长,我们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抓好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前、课堂、课后,从而让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好,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李永红.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情景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13(S2).

[2]杨大志.新课程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J].地理教育,2013(S2).

[3]李晓艳.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优化高中地理教学[J].学科教育,2013(22).

猜你喜欢

新课程课堂教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