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

2016-05-30宋丽娜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职业大学生

宋丽娜

摘 要:对成长于改革深入、开放扩大的社会转型期的95后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传承和发扬马克思就业理论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和加快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重要思维前提。营造环境氛围和搭建教育平台是培养95后大学生科学就业价值观的两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95后大学生;科学就业价值观;引导;环境氛围;教育平台;社会转型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6)05-0102-04

20世纪末21世纪初,伴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大学生扩招[1],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上升到2014年的727万,大学生就业不再是“精英就业”,而是“大众就业”。[2]就业是国家的民生之基、建设之本。大学生就业关系着千万家庭的生存与和谐,关系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成长于改革深入、开放扩大的社会转型期的95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国家在新时期赋予的重要使命,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和核心精神。1996年,Halstead提出“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是使人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或生活态度。”[3]个人价值观主要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看法和总体评价,是对错标准的判断器,是决策行动的指引器,充分体现了个人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4]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小受社会经济、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待事物的特质,但也会随着其影响因素的增强与减弱而发生变化。就业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就业环境、职业文化、职业素养、就业能力等的总评价和看法,具有特时性。生活成长的不同环境、不同时代的人的就业价值观是不同的。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体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影响其职业分析、职业评价和职业目标,在大学生就业行动中影响其就业意向、就业期望、就业选择和就业实践,在大学生整个职业道路上起到重要的思想前提和行动倾向作用。[5]

95后大学生是出生于1995年以后,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改革深入、产业调整、开放扩大的社会转型期的一代大学生。据麦可思发布的《2013中国大学新生心态表——你所不知道的“95”后》调查报告显示,相比较80后、90后,95后的大学生觉得玩电子产品比人际交往更容易,他们更愿意自己做决定,更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他们独立自主、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硕果的同时,也遭受外來思想、政治、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2013年9月,第一批以95后为主群体的大学生踏入“象牙学府”,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涯。大学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渐形成、定位并成型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就业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观,积极、理性、务实的主动就业观和敢创、勇创、新创的创业观。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和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建工立业。

二、社会转型期95后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价值观的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马克思就业理论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就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6],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问题的思想结晶,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就业理论为主要框架,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对职业选择、职业性质、职业思想、职业生活等就业相关问题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论述。马克思对就业价值观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而深入的阐述,通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阐释职业选择的误区和应该考虑的方面,为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为其做出职业选择提供借鉴作用。[7]

95后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价值观是党和人民期盼的目标,是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价值诉求。95后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力量和宝贵人才,担负着抵御外来不良思想侵袭、防止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滋长的历史使命,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体系,弘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业价值观理念。95后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就业价值观理念作为自觉追求,用以指导就业理想、就业选择和就业行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新一代优秀接班人。

(二)推动和加快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

“社会发展”这个概念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马克思在18世纪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形态、动力和规律等社会学理论,对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机制、类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主要指社会经济特别是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高度。目前,世界各国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8]

大学生是我国主要的知识就业群体,他们的就业行动是推动和加快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8月,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 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大学生这一知识群体的就业价值观不仅关系着其本人的职业发展,还影响到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人才资本的有效性,甚至还深刻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速度。因此,95后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的现实,进入大学就树立科学就业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重要思维前提

自我实现需要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理论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是人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实现,体现着个人的心理愿望和价值追求。[9]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特殊代表群体,其自我实现是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国家需要,是党和人民期盼的目标,是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大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摒弃不良就业观念,汲取优秀就业文化,最终走向就业方面的自我实现。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与自我实现具有导向性、正向性和统一性。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是由个人的价值观念为导向的,通过实践将个人的就业愿望转化为就业成功的目标现实。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的导向驱动。如果就业价值观是正确的、科学的,那么最终的自我实现就能得到社会认可,这一过程具有正向关系。另外,自我实现具有个体追求和社会需求的统一性,大学生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个人追求。任何有悖于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自我实现都是不提倡、不认同的。大学生要将自己的就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将个人的自我实现融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方向上去,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95后大学生刚刚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高考枷锁下踏入大学校园,接触到学习之外的社会生活,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当今世界社会环境的复杂化,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动荡的,是不平衡的,是容易受影响的。随着社会阅历和经验的慢慢增长,他们的价值观逐渐趋于成熟,向社会化倾斜。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了解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并及时纠正其不良价值取向,帮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就业心理状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小企业大作为”“服务基层最光荣”“自主创业有价值”等优秀就业理念,主动与社会需求对接,找到社会需要和个人追求的最佳契合点。如果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这个契合点上发挥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实现需要。

三、社会转型期95后大学生科学就业价值观的引导

(一) 营造科学就业价值观环境氛围

就业政策氛围是国家繁荣昌盛和可持续稳定的经济保障,是就业价值观形成的动力机制。进入21世纪,我国取消了对大学生就业的“包分配”、走过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阶段,开始进入自主择业期,大学生毕业后自主选择就业、创业,甚至是待业。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上涨,为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中央政府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出谋划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同时,国家还版布了相关法律保障大学生就业,如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10]这些政府文件和法律的出台形成了良好的就业利好政策氛围,有效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做到大学生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社会文化氛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方式,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形成中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目前,有些大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化、诚信缺失等问题,从而导致价值取向的扭曲,在就业道路上产生“一等、二靠和三要”等一些功利思想。我国社会文化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價值导向,是青年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大学生只有坚定不移的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科学的就业价值观。

舆论环境氛围是大学生科学就业价值观形成的沃土,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将优秀就业典型进行广泛传播,特别是利用95后喜爱的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政策热线”,及时公布就业数据,分析就业形势;开设“典型引路”,实时报道大学生支援西部、服务苏北、自主创业等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从追求个人利益转向为祖国建功立业,从盲目向往高薪、稳定的、从一而终的职业转变接受多样就业形式的新观念。开设“校企零距离“,用人单位与学生在线交流,让大学生可以实际了解企业文化、岗位所需的就业能力,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用人需求,综合考量用人单位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二)搭建科学就业价值观教育平台

大学生科学就业价值观的良好形成,还需要依靠教育这个有效平台包括课堂教育平台、家庭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高校通过制定系统培养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首先,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思想品德教育》等思政课程,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将科学价值观的概念、思想、理念进行系统讲解;其次,高校应该有效借助专业课程平台,让课程更贴近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职业诉求。高校按照社会所需开设专业课程,更新教授内容,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贴近实际。再次,高校还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通过理论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教导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和认识职业,进而形成科学的就业价值观。

由于深受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95后大学生虽然相较70后、80后,甚至90后,更加追求自由、个性,但是其就业价值观形成仍然不可避免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科学就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要有国家意识,不能将子女就业的利益缩小到个人利益,有“大家”才有“小家”,有“大利”才能有“小利”。家长不能盲目追求体面职业,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不能将“创业”看作“不务正业”,只有家长破除这些旧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就业价值观,才能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就业价值观教育。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科学就业价值观形成的实施反馈平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感受艰辛的社会活动。大学生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没有经过社会的检验,也只能是闭门造车,英雄无用武之地。大学生应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了解社会所需,明晰自身兴趣和价值诉求,确定职业方向,最后践行职业选择。高校应该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期间必修的一门实践课,通过有效的监督考核平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做出审核和评价,该评价应该成为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大学生本人也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项目或者专业相关实践项目,认清自己,认清社会,不断完善自身的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摘要)[J].中国高等教育,1999(6):3-7.

[2] 潘文庆. 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4):40-46.

[3] 莫尼卡· 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J]. 教育研究,2003(5):35-40.

[4] 陈寿灿. 西方社会价值观演进对“我们的价值观”的启示[J]. 浙江社会科学,2012(5):8-10.

[5] 谢安国.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就业观教育新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1(3):88-90.

[6] 李萍, 卢云峰. 马克思就业理论进路与我国就业促进机制构建[J].理论与改革,2012(2):77-80.

[7] 刘蚺.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当代价值[J]. 法制与社会,2010(16):291.

[8] 魏爱德,范皑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本政策——教育系统的使命与面临的挑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3):57-65.

[9] 吴延明,王营池,龚春.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现代远程教育品牌建设中的运用[J]. 成人教育,2015,35(3):33-35.

[10] 李健,赖雄麟. 制度转型与机制健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述评[J]. 继续教育研究,2015(6):72-77.

Abstract: It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the “post 95” college students who grow up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deep opening and reforming to build up correct career value so as to inherent and spread Marxist career theor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to promote and speed up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premise to realize self-realization. Setting up the atmosphere and building up the educational platform are two essential accesses to cultivating the scientific career value among the “post 95”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post 95” college students; the scientific career value; guidance; atmosphere; educational platform;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責任编辑 徐 晶

猜你喜欢

价值观职业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