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聊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

2016-05-30潘宁

阅读(高年级) 2016年4期
关键词:石锁泥人张白鸟

潘宁

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像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选自冯骥才《苏七块》

可是,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像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

——选自冯骥才《张大力》

只见泥人张左手伸到桌子下边,从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像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选自冯骥才《泥人张》

这三段文字出自作家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分别描写了一位医生,一位大力士,还有一位捏泥人的民间艺术高手泥人张。这三段文字中,作家冯骥才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呢?对了,就是描写人物的动作。

请你拿出笔来圈一圈文中的人物动作,再仔细揣摩揣摩,想一想,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呢?冯骥才先生用精准、细腻、生动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苏大夫的医术高明,张大力的力大无比,泥人张的技艺高超。

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就是把观察的镜头聚焦到人物动作上,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

文中的精妙在哪里呢?

“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像摇一个竹篮子。”这一句话实际上就是指张大力用手拎了一下石锁。作者将这“一拎”放慢,细细观看。于是一个“拎”的动作,就细化成了“俯”“问”“撼”“摇”,让读者读起来身临其境了。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这一句中的“戳”字很精准。这个动作是泥人张将自己捏好的“海张五”泥人放在桌上的动作。海张五笑话他的手艺,泥人张就照着海张五的样子,捏了小泥人,给予反击。此处的“戳”,如果用“放”,显得过于软弱;用“扔”呢,有失风度,泥人也不能扔,会扔坏了。而“戳”字,既表明了泥人张的态度,符合摆放泥人的匠人习惯,又不失风度,实在很妙。

“忽然双手像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医生的医术高明,怎么才能表现出来呢?作家用了比喻的方法,将接骨医生的双手比成了“上下翻飞”的“白鸟”。医生的医术,此刻,显然成了艺术,令人惊叹!

这样精彩的动作描写,给人物增色,读者读起来,也觉得畅快淋漓。读到这些文字,怎能不是一种享受呢?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如果你去读,可以多多留意文中的动作描写。

我们的课文中,也有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描写,细化了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你能说出下面这些段落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吗?

1.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半截蜡烛》

2. “唐僧连忙扯住悟空。”“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三打白骨精》

3. “聂将军先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让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奶吃。然后,又慈爱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4.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螳螂捕蝉》

5.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

《天游峰的扫路人》

友情提示:扫扫二维码,答案会公布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哦。

猜你喜欢

石锁泥人张白鸟
现代石锁运动发展研究
石锁玩出新花样
玩石锁,我们是认真的!
少林传统石锁功
白鸟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白鸟
论民间艺术的传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以“泥人张”为例
又被老师“针对”了?
孩子不是“泥”,家长也不是“泥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