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
2016-05-30张雪君
张雪君
坚持党的领导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十三五”规划建议实施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才能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且为实现下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改造中国社会的重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今天的成绩。纵观建党以来的历史可以得出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全面领导。在领导国家建设时,党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统筹协调的政治领导;通过党管干部的原则将全国各类人才聚集在党的周围;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多党合作制度领导其他民主党派。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刘云山同志在与欧洲学者座谈时指出:“研究好中国共产党,实际上就抓住了研究中国的核心,就找到了解答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钥匙。”党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小康社会是党的纲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使命型政党,肩负着宏大的改造社会和国家结构的使命。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内涵和要求也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党的纲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得到大幅提高。但这只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划,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还要继续实现21世纪中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还要继续制定阶段性发展规划向着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迈进。党章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实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长远性目标的统一,保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福祉。小康社会的目标演进是党将国家建设和社会和谐综合考虑的结果,是党关注民生、关心人民幸福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部分规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当作自己的首要目标。以“十二五”时期为例,“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为维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继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继续为人民谋福祉。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也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期,深层次的问题盘根错节,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统筹协调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要求党不断提升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要求党不断提升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面对这些要求,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要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通过八项规定、群众路线和巡视制度的完善等方式提高了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要获得进一步提升,还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专业化水平、健全决策咨询机制等途径,使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2.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完善党规党纪党法。在党的建设中,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需要党统筹协调,将制度建设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建设统一起来。好的制度能够保证好人充分做好事,杜绝坏人肆意横行。党的制度分为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等类别,根本制度是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具体制度的内容就比较丰富,但也需要党在设计制度时仔细斟酌,统筹协调。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就需要在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同时,从改进党的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等党的具体工作制度入手,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并且要提高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七位制度(即以党章为核心,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七阶法规层位),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遏制腐败蔓延,维护党章党纪的权威,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纪法分开。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党的基层组织是将党的整个组织架构与社会相连接的直接方式,党章规定,在企业、街道社区乡镇、事业单位等基层单位中,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功能、活动方式等也应随之进行相应的变化,但基层党组织应当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位于宣传、组织和动员群众的第一线,要增强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视程度,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活动方式,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原则要求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提高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感应力和号召力。基层党组织也是党服务群众、走群众路线的第一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形象就是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基层党组织的作风问题、腐败问题等,将严重影响党的公信力,因此,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要求,严肃党的纪律,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补好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提高基层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素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动员人民团结奋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原则,“动员人民团结奋斗”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人人享有”就必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除了要依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导向作用外,还需要党对人民团结奋斗的动员和方向指引。要实现对人民的动员,首先要充分发扬民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开展人民内部协商,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增强人民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民的建设热情被激发之后,需要有统一的思想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能够在市场化、个体化的社会中起到消除分歧、凝聚共识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要重视对人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此外,还应当团结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团结各民族、各区域人民以及各宗教界人士、新社会阶层和党外知识分子以及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共同奋斗。此外,还应当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动员和团结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团结奋斗,早日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2.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了更好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起引领和指导作用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在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三大战略举措协同推进,相辅相成。全面深化改革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继续深入改革,敢于“啃硬骨头”,破除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使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确保现代化的过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秩序性,维护改革成果并保障改革的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严治党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针对党自身的问题加以革除,能够密切党群关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联系,从而增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一个战略目标和三大战略举措在协同推进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制度的框架内有效运行,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这个制度体系的运行将相对比较完善,有了这个完善的制度框架,在建国一百年时,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目标就有了制度保障。
3.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会强调,为了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尤其是在经济领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协调发展,要求党和国家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例如城乡关系、产业关系、经济与社会关系、区域关系等,紧扣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增强国家发展的整体性。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力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加强预防,守住生态底线,并且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完善政策法规,依靠制度和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放发展是协调国内外关系的重要理念,要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完善开放格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调整居民收入结构,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脱贫,加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要完善我国的社会公共服务,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原则,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总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动员人民团结奋斗,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