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想而战的舒曼
2016-05-30欧阳江南
欧阳江南
1840年,浪漫的舒曼与女钢琴家克拉拉经过斗争而结为连理,开始了如诗如画般的生活。这一年,舒曼的歌曲创作达到了高峰,他以浪漫派的手法写下了《诗人之恋》等一批优美动听的歌曲,也是自1840年起,舒曼的创作转向了“管弦乐与大型声乐曲年代”,表明了他走向成熟。但无论什么作品,“为理想而战”是创作的原则。
舒曼的作品到处闪现着理想的火花;鄙弃音乐中的庸俗和浅陋。钢琴曲《狂欢节》描绘的克拉拉、肖邦等音乐形象是舒曼想象的“大卫同盟”。乐曲最后的进行曲显示了“大卫同盟向凡夫俗子进攻”的胜利。而《第一奏鸣曲》则描绘了作者的美好恋情,那明亮的旋律在阴郁又激动不安的背景下涌现出来,预示着美好的理想要经过斗争才能实现。
舒曼以他丰富的旋律歌颂着理想、描绘着爱情。一首《钢琴协奏曲》旋律温馨,情感炽热;一首《第三交响曲》则富于歌唱性,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那《曼弗雷德序曲》把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与人类为理想而战的精神融在一起,显示出不朽的魅力。
舒曼的作品以沉郁的浪漫色彩和感人的音乐曲调为人们所喜爱。著名音乐家曾如此评价:“在他的思想的奇美之前,一切缺点都消失了。”而著名钢琴家阿劳、霍洛维茨、鲁普、栾基等均以演奏舒曼的作品为其所长。
埘于音乐家来说,听觉恐怕要比视觉显得更重要。在我国音乐史上就出现过不少有关这方面的奇闻趣事。
《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己》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晋国上大夫俞伯牙有一次在航途中抚琴时断了根弦,结识了对音乐造诣颇深的樵夫钟子期,钟能凭听觉辨识曲调。当下,两位乐友便成为“知音”。后来人们还把俞伯纤弹奏,被钟子期听出“高山流水”形容音乐的高妙。孔子及其学生颜同对音乐也很精通。有一次,孔子在室内弹琴,颜回从外面进来.凭听觉辨出音乐中有凶杀之意,不免一惊,问明老师后才知刚才有只猫想捕捉老鼠,孔子见了不由感情上也受影响,并在琴音中不知不觉表现出来,没想到被颜同听了出来。
二三国时,女学者蔡文姬自幼听觉超凡。她6岁时,有一次其父操琴时,琴弦断了。蔡文姬闻声即对父亲说:“第二根弦断了。”其父蔡邕以为她是偶然猜中的,就故意又断一弦。问之,文姬说又对了:“断了第四弦.”蔡邕惊叹不已。后来,蔡文姬醉心音乐,创作了传世卉琴名曲《胡笳十八拍》。同是三国时期,还有个“周郎顾曲”的趣闻:吴国的都督周瑜,人称周郎,他不但善战,而且精通音律。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即使喝多了酒,他在醉意中仍能听出谁的演奏有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向演奏者瞟一眼,似乎在提醒他(她)。因此,有两句歌谣赞颂周瑜的辨听能力:“曲有误,周郎顾。”
现在,音乐界听觉敏锐者也大有人在。我国《国歌》的作者聂耳,原名聂守信,他也有不凡的听力,音乐界挚友昵称他“耳朵”。后来,他索性改名“耳”,加之姓“晶”凑足了四只耳朵,似乎展示他的听力存音乐方面超凡出众。的确,人的耳朵是个重要器官,它能听到每秒钟16次~2厅次的机械振动波,不同频率的声波感受为不同高低的音调。音调的区分和耳蜗内基底膜的不同长度有关,就像弦乐器的短和长决定了音的高低一样。耳蜗的底部,基底膜的纤维最短,感受高音;耳蜗的顶部,基底膜的纤维最长。感受低音。这样,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耳蜗的不同部位发生振动,因此人耳就能分辨出不同的音调。至于古今音乐界那些听力“鹤立鸡群“的奇才,不如说是对音乐有特殊的爱好和深厚的功底及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