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絜矩之道的内涵
2016-05-30秦帅权
【摘 要】《大学》中的絜矩之道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八条目”中,内圣的理想人格完成后,在向外王的过程中包含着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从修身的角度看待絜矩之道,修齐治平更多是对在位君子的道德要求,强调君子的道德模范作用,蕴含着正人先正己的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方式及道德平等思想。
【关键词】修己治人;絜矩之道;君子
儒家“修己治人” 的思想,在《大学》里有集中的体现。《大学》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自朱子作《大学章句》之后,《大学》便与《论语》、《孟子》、《中庸》成为儒家的核心经典。朱子继承程子《大学》乃是初学入德之门的观点,并认为为学次第者,先读《大学》,《论语》、《孟子》次之。朱子在《大学章句》中提出“三纲领”、“八条目”的概念,三纲领包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致诚正是“皆所以修身也”,因为人天生具有明德,但是为气禀、人欲所蔽,复明其明德就要修己身,此是内圣的层面;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举此而措之耳”,是个体在达到明明德之后,把这种明德推己及人,最后达到天下平,此是外王层面。儒家在强调内圣的同时,还要求做到外王,内圣外王为修身一事的两面。所以修身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修身指格致诚正达到个体的身修,仅从内圣讲;广义的修身是在内圣的同时,还要外王,就是内圣外王一同讲。《大学》讲修身,是从广义方面来说的,絜矩之道是在追求外王的环节中,讲平天下在治其国的道理时明确提出来的,是《大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大学》传十章,释治国、平天下的时候说: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朱子认为,絜者,度也;矩者,所以为方也,从个人出发,其上下、前后、左右各得自己所需,便是方正。《朱子语类》里讲:“矩者,心也,我心之所欲,即他人之所欲也。我欲孝弟而慈,必于他人皆如我之孝弟而慈。”絜矩是在承认人心所同、人欲相同的前提下,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度量上下、前后、左右的需求,不愿意上、前、左者对自己做的事,自己不但不能施加于下、后、右者,并且要从下、后、右者的需要出发,满足之,反之亦然,从消极得出积极,最后积极地满足他人。
第一段讲平天下之所以在治其国的原因。首先,这段话是对作为统治者的君子而言的,突出其道德模范作用,强调“上行下效、捷于影响”。儒家所说的君子是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指统治者;一指有德者。朱子认为人君的职责就是在尽其性之后,对亿兆百姓治之教之,让百姓也能复其性。这种性,是人天生便具有的仁义礼智之性,因其不会时时都显现出来,百姓才需要聪明睿智能尽其性之人的教化。如此,儒家心目中的统治者,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道德,并且要履行更多的道德责任,才成为统治者。
其次,在“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的逻辑下,包含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种理是就仁义礼智方面来讲。儒家学说认为天具有仁爱,而人天生便具有仁义礼智之性,统治者如此,百姓亦如此。一旦有人做到尽其性,上天便会给其治民、教民的权威,成为亿兆之君师,百姓当顺应统治者的治教,目的是为了达到复明其明德,所以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人生意义便在于修身,在于明其明德。朱子认为:“此节见得上行而下效,又见得上下虽殊而心则一。” 因为人性相同所以“亦可见人心之所同”,因此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也相同,天下没有一人不是如此。
再次,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方式。因为承认人心所同,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方式才能成立,但是这种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方式,是从“上下前后左右中央做七個人看” 的。《大学》以个人的修身为原点,以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方式,分别讲个人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君子要恪守孝、悌、慈之道,运用三者实现齐家之后,还要以此来成教于国、教化他人。在讲平天下在治其国时,用长长、老老、恤孤三个概念与孝、悌、慈相对应,并认为上做到孝、悌、慈,下就会效法之。朱子认为,统治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上行下效,使每个社会个体前后左右上下之人都均齐方正,那么天下就会平了。
第二段说絜矩之道理论模式,是以“我”为中心,参与调节上与下、下与上;前与后、后与前;左与右、右与左的关系。如不想我之上的人对我无礼,我之下的人必定也不希望我对其无礼,最后推己及人,以礼使下;如不想我之下的人对我不忠,我之上的人必定也不愿意我对其不忠,最后推己及人,以忠事上。在调节前后左右的关系时,亦如此。絜矩之道在参与调解人际关系的时候,以个人为视角,个人是保持上下、左右、前后人际交往通畅的关键,看到自己所恶,将心比心以善待人。絜矩之道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朱子扩大了絜矩之道的适用范围,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积极践行絜矩之道,那么天下所有人都能受益,因而这也是平天下的要道。
参考文献
[1]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陈来.儒学与当代社会[J].观察与思考,2012(03):73-74.
[3] [宋]梨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6:363,361,360,427.
[4]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45.
[5] 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50.
作者简介:秦帅权(1988- ),男,河南平顶山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