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散文中的时代性特征研究
2016-05-30张程旨
张程旨
【摘 要】刘墉是近十年内台湾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散文从在大陆正式发行开始,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刘墉的作品,不仅是励志文字,也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并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性特征。文章主要针对刘墉散文中蕴含的时代性特征展开分析。
【关键词】刘墉;散文;时代性特征
当今是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从历史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人们随着时代高速变化的潮流对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有了更高的追求。刘墉的散文温和平实,被称为“心灵鸡汤”,他的散文得到了大众的高度喜爱。小说的语句并不华丽,也没有惊涛般的情节,但只要是读过其书的人就像灵魂被洗涤一样,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悦。他的小说以人们生活中的琐事为内容,把丰富的感情色彩渲染淋漓尽致,呈现出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人们在无尽浮躁的生活中,感受人内心深处对真善美向往和追求。刘墉在创作小说时,首先是先感动了自己,站在生活的立场上表达,也是为自己代言,为时代代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他的创作显然符合了这个时代的变化,具有时代性。
一、刘墉散文体裁的时代性
现代散文有小品、杂文、随笔、特写、游记、速写、书信、回忆录等体裁。不同的体裁表现形式不同,表达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刘墉的散文体裁主要是以小品主,特写、随笔等为辅。散文所展现的内涵既有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性内容,是中国散文界的翘楚。刘墉的散文大多短小但精悍、素材丰富、言语朴实亲切。可以敏锐的反映出当代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
按照艺术表达的手法来看,刘墉的散文在体裁上面是没有什么技巧的,没有刻意的追求整体篇幅的形式,而是跟着自己的思想来写,天马行空。刘墉并不在意外表是怎样的,只是想将自己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所感所悟给表达出来,让读者了解这个时代。他作品的体裁就是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好恶通过其散文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慢慢的品读,领会其中的奥妙。
二、刘墉散文表达语言的时代性
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文化的多元化,外国的思想、文化、观念都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摩擦碰撞。这样会产生新的文化交流,创作的思想就会更加的丰富,新时代的人们更加开放、率真,少了许多含蓄与委婉,这就是文化碰撞的结果,创作的素材就是来源于生活,当素材改变了,其创作肯定也会发生改变。在刘墉的散文中就会有深刻的体会,在文章中大多应用朴实的语言来写,给读者一种亲切的感觉,更加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没有距离感。其中也有幽默的语言,读起来轻松自然,刘墉的语言就是这样充满着智慧,贴近生活。
三、刘墉散文题材的时代性
现在的社会是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将如此庞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的人们交流起来就像在一个村里一样,方便快捷。刘墉也是一位紧跟时代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需要有更多、更新的题材来表达自己对这大千世界的种种看法,如果只是局限在自己小小的圈子里,不接受新的事物,创作的源泉迟早会枯竭,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一直可以涌现出新的想法,才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一直向前。
刘墉的散文如此有魅力、有个性,是因为刘墉对选材把握的恰到好处,就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善”与“爱”。现代的人们追逐功名利禄,没有了人情冷暖,人情淡薄,浮躁的人心,浮躁的整个社会。但是刘墉却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原则,用儒家的思想来唤回人心,在散文中呼吁人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宽仁的眼光看待整个社会。刘墉散文的幽默感悟既是一种智者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观念变迁所形成的人生态度。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在中国的传统中只有“正经话”和“笑话”。我们传统文学的表达中是缺乏以个人智慧和个性气质为特征的幽默感的。
在《当我心有余力的时候》散文中,描述的是某青年入狱后,别人就问他的父亲:你见到你儿子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其父说:“你有没有受伤”,这句话一出,人们都在谴责这位父亲,评论其父不教子。可是刘墉了解父亲,人心都是肉长的,要用善心来对待世间的爱。刘墉还写兄弟姐妹之间的爱、父母之间的爱、动物之间的爱。他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这个世界,从这个浮躁的社会发现更多的美。
四、结语
社会的发展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只有与时俱进,文化、经济、社会才会发展。劉墉的散文时时与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散文是与时代分不开的,无论是在体裁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他用他那幽默、自然、轻松的笔调来描绘这个时代,描绘着这个时代发生各种事情,用他那颗宽容的心对待世界,让读者发现世界中的美好。刘墉是近十年内台湾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散文从在大陆正式发行开始,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人曾经说过,刘墉的作品,不仅是励志文字,也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在海峡两岸的青少年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墉散文的时代性色彩是健康和优美的,既不无病呻吟,也不故弄玄虚,朴实自然,生动形象,因而他的作品总是能以真实的感情和睿智的思想,来表现出对人生问题的深刻审视和反思。
参考文献
[1] 蒋成成.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刘墉散文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2] 唐榆晴.试论刘墉散文的幽默及其文化内涵[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3] 徐光萍.“心灵的鸡汤”——刘墉散文小品文本意义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4] 张玉红.论刘墉散文的写作艺术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