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顶碗舞技巧发展探析
2016-05-30道玛曹
道玛曹
摘 要:顶碗舞产生于西汉,蒙古顶碗舞受到了宗教文化、草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了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顶碗舞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表演性,对于舞蹈者的技巧具有较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舞蹈实例,探讨了蒙古顶碗舞技巧的发展,并对当前蒙古顶碗舞技巧发展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顶碗舞;技巧;蒙古族
蒙古族的顶碗舞技巧就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舞者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达到熟练自然的境界。同时顶碗舞的技巧与蒙古族的足球文化相融合,女性顶碗舞舒展端庄,男性顶碗舞粗犷淳朴,表达了蒙古族浩瀚深沉、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一、蒙古族顶碗舞技巧的发展
(一)舞台调度具有越来越高的充分性
最初的蒙古族顶碗舞的表演空间主要是蒙古包或祭祀场所,受到表演空间的限制,顶碗舞以上身动作为主,包括腰部、手腕、手臂和肩膀的动作。随着其表演空间的发展,其表演空间从民间走向舞台,舞蹈编导开始对舞台表演空间进行充分的利用,体现了更加充分的舞台调度,这也对顶碗舞的技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女子独舞《盅碗舞》(莫德格玛表演)的出场动作包括挑压腕、耸肩、软肩、揉肩、摆臂、横拖步等,具有舒展大气、娴雅轻柔的特点。之后使用了快捷平稳的圆场,以及跪地弓步的俯身造型,表现出了加灵活和丰富的舞台调度。在该舞蹈中,对舞蹈者的顶碗功底的要求较高,要求舞者能够头顶碗完成流畅的碎抖肩动作,而且抖肩的频率较快,并能够顶碗平脚旋转绕场一周。这对舞者的舞蹈技巧有着极高的要求,在舞蹈的过程中,舞者要对路线、幅度和速度进行恰当地控制和把握,还要控制自身的高低起伏,以掌握合适的重心。在该舞蹈中舞者具有良好的控制力,在舞蹈的结尾转身抛落头顶的碗并将其接住,体现了充分的舞台调度,达到了良好的表演效果[1]。
(二)舞者的性别变化丰富了表演技巧
受到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蒙古族顶碗舞主要有男性来表演。例如1944年民间舞蹈家老布桑贡嘎创作的《杜尔柏特顶碗舞》,在相关的文献记载中该舞蹈本身是由男子来表演的,这是由于该舞蹈来源于佛教的顶灯祭祀活动,而顶灯祭祀仪式需要男子来完成。但是随着顶碗舞的舞台化,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舞蹈作品。最早的蒙古族女性顶碗舞是莫德格玛的《盅碗舞》,此后女性开始成为蒙古顶碗舞的主要表演者,男女共舞的舞蹈作品也越来越多。表演者性别的变化也丰富了蒙古顶碗舞的技巧。与男性表演的顶碗舞相比,蒙古女性在表演顶碗舞时能够表现出能够表现出、稳健抒情、端庄大气的表演风格,从而体现了蒙古女性的大度、坚韧、善良和勤劳。顶碗舞中碗这个道具能够使女性舞者的颈部保持直立,从而展现女性优美的身姿和体态,展现稳重大气、端庄高贵的舞蹈形象。2007年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的作品《草原酒歌》就是由一群男演员和一个女演员共同完成的,这也标志着蒙古族顶碗舞的表演者的性别不再受到限制,可以根据编导的想法和表演的需要来选择舞蹈者的性别和数量,这也给了蒙古族顶碗舞编导更多的技巧设计空间[2]。
(三)舞蹈观赏性提高了表演的技巧难度
蒙古族顶碗舞本身对舞者的,身体控制能力就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随着观众对舞蹈观赏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蒙古顶碗舞的表演技巧难度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越来越大的动作幅度和动作空间。在顶碗的过程中将碗静止地放在头顶上,属于一般技巧。而在垂直升降的过程中放碗则可以视为技巧难度的加大,例如一边做下蹲起立动作一边放碗,一边做碎步流动一边放碗等。而在旋转的过程中放碗则具有更高的难度,要求舞者在保障全平转的完整性的同时,使向心力、离心力达到平衡状态,这也表现出蒙古族顶碗的动作幅度和动作空间都在不断加大,具有了更高的观赏性和更强的舞台表现力。
2、技巧更为丰富,搭配动作多元化。在蒙古族顶碗舞中,除了顶碗这一基本动作之外,还可以搭配躯干、手臂、肩部的各种动作,包括甩手、弹拨手、绕腕、软手、硬碗、碎肩、耸肩、绕肩等。同时也可以搭配脚下的跪转、平转、碎步流动的动作。总体而言,蒙古族顶碗舞的搭配动作越来越多,进一步推动蒙古族顶碗舞的技巧发展。例如女子独舞《乳飘香》有两个搭配动作,第一个是舞者下胸腰,并在胸口处放碗,脚下进行碎步横移,手臂向旁和向上做软手动作。该技巧要求舞者要对腰肌、背部和胸部具有较好的控制力,才能完成下胸腰横移的动作。第二个是舞者在太阳穴处放碗,并进行快速的原地旋转,充分利用了向心力来对碗进行控制,也达到了良好的舞台效果[3]。
二、对当前蒙古顶碗舞技巧发展的反思
各种文化因素都对蒙古族顶碗舞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蒙古顶碗舞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在保留民族舞蹈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创新。但是在蒙古顶碗舞技巧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值得业内人员进行反思。
首先,在顶碗舞中随意的加入其它舞种的技术技巧。求新求异固然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如果一味在技术上求新求变,就会逐渐改变观众的欣赏习惯,甚至对非专业的舞蹈爱好者造成错误的示范。其次,过于追求技巧而造成顶碗舞的杂技化,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人们都有着约定俗成的审美界定,尽管杂技和舞蹈都存在着边缘模糊的交叉地带,但这并不意味着舞蹈和杂技可以混同,否则将会弱化顶碗舞中的抒情性。特别是一些编舞者不了解蒙古民族的文化内涵,对舞蹈者的身体语言规律也不够尊重,反而削弱了蒙古族顶碗舞的审美意趣。第三,技巧的训练逐渐向着低幼化的方向发展,少儿舞蹈过于成人化。且不论长时间的顶碗是否会对儿童的颈椎的身体部位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舞蹈技巧普及的低龄化本身就不符合少儿舞蹈的编导要求。
三、结语
蒙古族顶碗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在技巧发展的领域,蒙古族顶碗舞可谓欣欣向荣,职业化的技术发展又对民间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在技术层面,蒙古族顶碗舞的编导应该加强创新、积极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推动蒙古族顶碗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悦.浅谈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通俗歌曲.2015(11).
[2]李霄凡.对蒙古族舞蹈发展的几点思考[J].音乐时空.2015(24).
[3]潘彦君,赵霞.浅谈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中风格的联系与区别及其成因[J].黄河之声.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