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校园砥砺学府”
2016-05-30孙如海
孙如海
摘 要:通过对灌南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规划设计,创造园林化的生态校园空间,建筑风格上力求以洗练质朴的建筑语言体现校园建筑的舒展大气,具有开放性和文化性的特质。色彩上以黑白灰作为校园建筑外观的色彩基调,体现含蓄内敛、古朴淡雅的校园气氛。
关键词:生态校园;开放性和文化性;古朴淡雅
一、项目背景
灌南县是海河相通的水绿新城,域内水系网络交织错扎,悦来河、周口河、盐河等“三河风光带”彰显“苏北水绿新城”的旖旎风光。县内建筑多仿照江南风格建造,古色古香,清新隽永,具有“苏北小江南”之称。灌南县教育中心坐落于周口河风光带东侧,长江路南侧,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16亩,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
二、工程概况
灌南县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集团)是在灌南县职业高中、灌南县电大、灌南县教师进修学校等学校的基础上整合组建而成的一所以中、高职为主,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职校。灌南县职业教育中心(职教集团)建筑群由机械工程系、电子信息系、农林园艺系、汽车工程系、文经管理系、继续教育系。单身教工用房、旅游实习宾馆、福利及附属用房(含学前教育基地)、行政办公用房、实习工厂、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图书馆、报告厅、成人培训中心、学生活动中心、风雨操场、浴室锅炉房、学生生活配套用房等组成。
规划6个系部,在籍学生规模256个班、12500人(含社会成人学历教育),其中中职学生人数为8000人,高职及成人学历教育学生人数4500人,每年社会成人教育和培训10000人次。教职员工总人数按学生数1/5配备。
三、总体构思
新校园规划,首先要尊重环境地形特征及其生态结构,避免盲目建设造成的环境破坏,工程量的增加和资源、资金的浪费。同时应结合基地合理布局,使规划的建筑群体和环境有机融合。
“以绿为核,以水为源”的生态校园——创造一个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相结合的,具有向心性的校园核心空间,使之成为校园最具鲜明标志性的空间场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可见水体赋予校园景观生机、灵动与秀美的景观要素。做好水的文章是校园景观空间组织的关键。在规划中队基地内原有的河流进行整理,形成蜿蜒曲折、开合有致的生态水系,这条生态带纵贯南北,将尺度不等、形态各异的校园景观空间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起承转合、富于节奏韵律的景观空间序列。
(一)场地逻辑关系
场地逻辑关系的确定受三方面影响。
地理逻辑:受纬度、气候、通风、采光、日照等因素影响,建筑布局形成一种清晰的以南北向为指向的布局肌理,我们称之为地理逻辑。
城市逻辑:城市的规划确定了使用地块周围的道路网格布局,这种城市秩序性我们称之为城市逻辑。
自然逻辑:地理逻辑和城市逻辑又是依托于大地而存在,它以自己特有的山丘、河流、植被等地景地貌所赋予的表情构成了自然逻辑。
仔细分析用地及项目性质,我们最终以正南北向的地理逻辑来确定场地的逻辑关系,形成总的建筑网络格局,以保证运动场地的标准性及各类用房以南北为主,东西为辅的布局关系。
(二)总体布局
强调“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采用隐喻式轴线布局手法,把周口河风景区,城市绿地引入到本校园,通过中间生态绿轴把四个组团片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好象一个整体的校园。使人真正感受到“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丰富的景观,舒适的空间,道路延伸的形态给人们对生命产生一种向往和憧憬,规划人行道路曲折蜿蜒,和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本地区的人感受“房在树丛,人在画中“的悦目心情。
(三)庭院空间
在空间在组织上强调校园空间的交流属性,借鉴传统书院闹中取静的院落形式,采用连廊将各组团联系起来,使空间呈现出层次丰富、收放有致、互逆互通的空间形态。建筑之间的庭院、平台、连廊、敞廊、架空层等为师生们提供了多种类、多层次的交往空间。
底层架空的处理使各个庭院空间互相渗透,同时适应当地的气候特征。另外间隔在各用房之间的放大廊道空间构成了空中院落,彼此穿透互相观望,形成了立体的院落体系,使庭院空间更加开放和生动。
(四)交通连廊
针对新的教学生活建筑群,我们提出新的交通模式,使建筑群本身就是一个多种行为的集合体。在教学生活的同时也容纳了交通行为,各组群既有独立性又有连通性。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交通压力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我们把交通和景观结合,行径的同时又有放大的休息平台,满足休憩观赏性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景观,以步行景异的立体交通廊系联系了整个建筑群组,不仅形成了颇具气势的连续立面,丰富了光影变化,同时也丰富了流通空间,给学校创造了积极的交流氛围。
四、建筑设计
(一)功能分区
中心核心区由两栋教学楼和图文信息中心组成。图文信息中心为该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层数为11层,由行政办公,信息中心和图书馆等功能组成。前后广场开阔的场地能够较好的疏散人流,同时又临近教学区,方便师生使用,南侧通过退台,面向中心景观区,具有很好的视觉空间。两栋教学楼和图书馆很好的围合中心区空间。
东南侧为后勤生活区,包括学生宿舍,单身教工宿舍,学生食堂和教工食堂等。
西南侧为体育运动区,紧邻宿舍区和后勤区,三者形成三位一体的关系,方便了学生运动与教学。有体育馆和体育场地组成。
东北为实训培训区,由实训旅游宾馆和产学研发中心组成。实训旅游宾馆位于校园东北,有对内和对外的功能。实训中心为教学组团二的东侧,紧邻宿舍区,方便学生教学操作。
(二)交通流线
校园道路交通规划以步行流线和自行车流线为主导,结合南北向开口的车行主干道来组织交通。由城市进入校区内部,道路等级依次划分为车行主干道、限制性车行道和人行步道。最大限度的让各种流线互不干扰。
1、简洁明确的车流系统
校园内部路网纳入整个大学园区的交通体系考虑,主要出入口设置在临长江路的南侧,结合形象出入口布置图文信息中心对外性建筑,该区域设有环路直接与城市主干道相连,这样有限的避免了大量的车流对校园内部静谧环境的干扰;沿着南向开口的校园主干道可以有效的到达生活区、教学区、生活区以及后勤服务区,道路两侧合理的地段均设有大型集中停车场,配以适当的地下停车库以保护总体环境。社会化的体育中心结合北部的次入口设有单独对外联系的广场;占地较大的教学区内部设有限制行车道,平常主要作为宿舍区到教学区的联系道。
2、灵活便捷的人流系统
在校园中师生均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方式,故在步行系统中各区域间以及与教学区保持良好的轴向关系是本设计的重点。新校区步行交通采用“轴线—网格”结构,主要人流由校园主次入口引入生活区和教学区,分别再由不同网格引向各建筑单体,中间以校园特有的45度的生态走廊作为联系和转折。沿中心水系的景观步行道用于学生课后休息、远眺、逗留、交往的场所。中心区的步行道不仅紧密联系了学生区和教学区,也为师生提供了步移景异的行进感受。
(三)绿地系统规划
本规划以尊重新校园原有自然生态和景观特色为主旨,结合场地条件与环境,强调生态校园的主题。以中心广场为校园的生态景观核心,以连通周口河的活水水体为纽带,形成或宁静致远,或严整有序的景观空间,让师生在行进过程中都能体验到生态园林型校园的氛围。
水是本次校园景观规划的主题,也是规划的灵魂所在。利用自然地形形成的景观内湖,远处与周口河相连,通过水闸控制流量和蓄水量,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活水系统。考虑到内湖水体的维护管理成本,水面以0.2-0.8米的浅水水域为主,主要以周边场地和建筑屋顶的雨水汇集而成,既解决了校区内的排水问题,又提供了内湖的清洁水源。
在植物配置方面,主要利用本地的乡土树种,将沿路原有的植物加以规整,常绿树和阔叶树相结合,并适当点植香花、色叶的树种。植物讲究多层次的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结合,分隔立体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
(四)单体设计
本案建筑空间造型设计,以江南园林的“清秀隽永、玲珑通透,亲切雅致的“清砖粉墙黛瓦”为主基调,将自然山水风物和人工营建庭院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同时建筑风格上力求以洗练质朴的建筑语言体现校园建筑的舒展大气,具有开放性和文化性的特质。色彩上以黑白灰作为校园建筑外观的色彩基调,体现含蓄内敛、古朴淡雅的校园气氛。
单体的平面设计最大化的满足使用功能的合理性,以南北为主、东西为辅设置功能用房。教学用房大开间、大进深的空间比狭长的传统教室具有更广泛的空间适应性。细节的处理使自然采光、通风更为舒适。
五、生态策略与技术创新
维护结构综合利用保温墙体、节能玻璃、外遮阳措施、保温绿色屋顶等外围护措施。 双通道光伏幕墙设计在建筑主楼南面,既保证受光面又可遮挡西晒,钢化中空LOW-E铝合金窗则布置在建筑西侧、南侧,以获取更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等。结合屋面活动平台遮阳构架设置单晶硅光伏电池板,此外还将光伏板和遮阳构件结合见缝插针地将遮挡与利用充分结合。
采用雨水回收、中水回用、场地回渗涵养等措施,以积极的态度实现系统化节水技术的综合运用。屋面雨水经轻质种植土和植物根系自然过滤后与场地透水构造层多孔管收集汇合后流至地下生态雨水回收池,用于室外景观绿化浇灌。其中场地必须的硬质铺装部分(如消防通道)采用新型高透水构造设计,充分涵养地下水资源对雨水进行有效收集,用于绿化浇灌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地面雨水径流。
建筑室内的污水采用污、废合流方式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中水处理池,达到中水回用水质后回用于建筑各卫生间冲厕及屋顶花园绿化浇洒。设计通过内部用水自循环系统大大降低市政给排水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夏桂平.浅议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的景观形态及其营造理念[J].华中建筑.2012(08).
[2]张利香,朱向东.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探讨——以太原理工大学中西广场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