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婚嫁风俗

2016-05-30孙文花

大东方 2016年6期
关键词:六礼婚俗聊斋志异

孙文花

摘 要:自古以来婚丧嫁娶就是人民生活的大事。《聊斋志异》作为一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与日常生活大事密切联系在了一起,书中以爱情为主的很多篇目向我们介绍了婚丧嫁娶的民俗。从这些婚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世俗化,真实的世界。《聊斋志异》的婚嫁不仅有自由婚姻的写照而且更多的是涉及正统的六礼风俗的婚嫁。

关键词:《聊斋志异》;婚俗;六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国,重视各种礼仪制度。古代社会更是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甚至涉及到生活的衣食住行,上至政治制度,朝廷祭祀下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无一不有。众所周知,《周礼》《仪礼》《礼记》被称为“三礼”是国家礼仪制度的典范。礼仪制度可以说深入人心,与古代人民的生活不可分割,密切相关。通过阅读《聊斋志异》,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种许多篇目涉及了关于婚嫁礼的风俗,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古代人民的婚礼生活习俗,有些礼仪至今也保留在生活中,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是写神仙狐鬼精魅的奇异的故事,但是却与世俗化的生活密切相连。书中描写男女主人公相倾,相爱,相思无不带有现实中日常男女之情,大多数的男女主人公的婚嫁也是按照传统礼仪进行。虽然蒲松龄也写男女之情无媒妁之言,无婚姻形式,私定终身,但我认为这是反映当时社会出现的自由婚姻,以爱而婚,男女自由个性的写照。蒲松龄自身的爱情观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的结合无论符合还是不符合礼法,礼教大都以情为基础,因情而让读者觉得合理。《聊斋志异》中作者不仅保留了结婚仪式中传统词语,而且婚礼仪式的描写也生动形象。

一、婚前之礼:用雁之礼

《礼记·昏仪》记载:“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这是对于婚礼之前礼仪的描述,用雁之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聘,请期。婚前之礼的习俗讲究颇多,这些礼仪在男女双方结婚之前进行,在古代等级森严,礼教束缚这关系到男女双方婚礼是否能够顺利举行,甚至关乎是否能够以后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纳彩即男女双方互赠礼物。在《细柳》中作者写到:“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委禽焉。既醮,夫妇甚得。”委禽是指下聘礼的意思。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高生与细柳的成婚。高生闻得细柳的名声,按照礼仪向细柳家下聘礼,迎娶细柳,婚后夫妻二人生活美满。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我们也可以看出高生是明媒正娶细柳而非私定终身,合乎礼法。在《仇大娘》中还可以看到,“大娘应之,即倩双媒纳采焉。未几,禄赘人公子家。”双媒是指的媒人,在聊斋中对于媒人都很多的称呼冰人、冰斧、伐柯人都是指媒人,古代婚嫁讲究媒妁之言,媒人对于男女双方十分重要,双方靠媒人牵线搭桥。双媒纳彩,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女方的重视。

问名即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以及出生年月和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现在这些习俗在农村大部分地区也一直保留。结婚之前男女双方相互交换生辰八字,然后占卜适合结婚的日期。据《礼记·方氏注》记载:“问名者,问女生之母氏也。”作者在《梅女》中写到“年十六岁无问名者,父母忧念成痗。封到门投刺,具通族阀。既退,托媒。展喜,赘封于家。”女子十有五而笄就可以结婚,梅女已经十六岁还没有人前来问名,父母为此很是忧虑。问名是婚嫁中重要的一环,没有人前来问名也就没有人向梅女求亲。在《寄生》中作者写到:妪问故。曰:“诸家问名,皆不愿,必如王家寄生者方嫁。是为母者劝之急,遂作意不食数日矣。”古代时问名要携带礼物,一般是要用雁为贽见的礼物。有好几家提亲的,五可都不愿意,非像王家寄生一样的不嫁。古代通过问名,来看男女双方是否适合。

二、婚时之礼:亲迎之礼

亲迎即男方按父亲之命去迎娶女方,然后男方先回自家门外,等待女方。《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并且隆重而繁杂。

在《姊妹易嫁》中作者写到:及亲迎,新郎入宴,彩舆在门,而女掩袂向隅而哭。催之妆,不妆;劝之亦不解。俄而新郎告行,鼓乐大作,女犹眼零雨而首飞蓬也。父止婿,自入劝女,女涕若罔闻。这一段不仅把亲迎之礼写的非常生动形象,并且在紧凑的仪式过程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姐姐嫌贫爱富,妹妹知书达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亲迎的婚嫁礼仪是,迎亲到女方家,新郎坐酒席,花轿停在门外,女方应该梳妆打扮。等到吉时,新郎请行,鼓乐齐奏,迎接新娘归家,整个过程有序进行。在《莲花公主》中作者描述了贵族神仙嫁女的排场之大。俄见数十宫女,拥公主出。以红锦覆首,凌波微步,挽上氍毹,与生交拜成礼。已而送归馆舍。洞房温清,穷极芳腻。与平民百姓简单的婚礼不同,皇家婚嫁仪式更加庄重,繁琐。公主的侍女陪嫁有数十个,她们一起拥簇着公主出门。公主用红色的锦绸盖着头面,在带有花纹图案的毛毯上,与窦生拜天地成婚。交拜之后,侍女们把他们夫妻送到宫廷馆舍。

作者在《寄生》中还写了因为婚嫁的顺序,二女争名。“郑仆夹扶,便令交拜。”“彼虽先至,未受雁采;不如仍使亲迎。”闺秀先与寄生拜堂,五可先受了寄生的彩礼。因为六礼的程序而导致了王孙周旋两间,谍踱无以自处。最后是母亲调停,使序行以齿,二女于是才同意。古代重视婚嫁仪式的程序,以此来订名分。

三、禁乐之礼:合卺之礼

《礼记·昏仪》:“妇至,壻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孔颖达疏:“卺,谓半瓢,以一瓠分为两瓢,谓之卺。壻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酳,故云‘合卺而酳。合卺象征夫妇二人共成一体,贫富与共,在以后得生活中相互帮助。原本是指匏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后世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宋代并有行“合卺”礼毕,掷盏于床下,使之一仰一覆,表示男俯女仰、阴阳和谐的习俗。

蒲松龄在《娇娜》中写:“是夕,鼓吹阗咽,尘落漫飞,以望中仙人,忽同衾幄,遂疑广寒宫殿,未必在云霄矣。合卺之后,甚惬心怀。”作者写到夜里,鼓乐齐鸣,热闹非凡。孔生感到好像月亮中的仙女要从天上下来和他同衾而卧,因此竟然怀疑广寒宫殿就像是在眼前了并非是在云霄之上。结婚之后,孔生心里异常的满足。这一段不仅生动形象地写了孔生结婚时热闹的场面,鼓乐齐鸣,而且也再现了孔生快乐的心情。鼓乐齐鸣这一习俗,现在结婚也保留这一过程,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合卺这里写是成婚,表示双方婚礼已成。作者在《婴宁》中也这样写到:母择吉为之合卺,而终恐为鬼物,窃于日中窥之,形影(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殊无少异。王母挑选吉日将为她和王生举办婚礼,但终究害怕她是鬼。暗中在太阳底下察看,她的身影又和常人没什么两样。夫妇二人结婚之前挑选吉日,这是结婚之前的必备环节,合卺之后才是礼成。

四、离婚

随着社会资本不断发展,清代商品经济繁荣,世民阶层兴起,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在清代夫妇双方离婚的现象也逐渐被小说家写进文章里。《聊斋志异》里不仅写了男女双方因爱而婚,还写了夫妇二人离婚的现象。

蒲松龄在《吕无病》中写到:乃立离婚书,送妇归。王果不受,又舁还孙。孙麒写下离婚书与王氏离婚,把王氏送回娘家。王氏的娘家也不让王氏回去,又把王氏送了回去。因为王氏虐待儿子,打骂无病,让孙麒忍无可忍只能休掉她。在清代对于妇女的束缚有很多,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男子可以休妻。但是女子却不能休夫。离婚后,不仅要写离婚书还要把她送回娘家。在《珊瑚》中作者写到:遂出珊瑚,使老妪送诸其家。方出里门,珊瑚泣曰:"为女子不能作妇,归何以见双亲?不如死!"安大成因为婆婆对珊瑚的百般挑剔因此就把珊瑚休掉了。他把珊瑚逐出家门,让老妪送珊瑚回娘家。珊瑚所说:当个女人做不好媳妇,被人休回家有啥脸去见爹娘?还不如死了算了!可见,古代女子被休弃是要被送回娘家,而且这对于女性是一件耻辱之事。女子可能仅仅因为婆婆看不顺眼就被丈夫抛弃。虽然已有离婚,但是大部分女性还是受传统礼教的压迫,思想束缚,她们不是独立的个体,还在依附于男性。我们也可以看到蒲松龄矛盾的爱情观念,一方面希望男女婚姻是由爱而结合,但是另一方面女主人公又不得不受社会习俗的束缚。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内容丰富,涉及生活广泛的著作,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风俗,值得我们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7.

[2]汪玢玲.狐鬼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

[3]罗婕.从_诗经_看先秦时期的婚前之礼[D].《文学教育》

[4]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六礼婚俗聊斋志异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婚姻“六礼”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从裕固族传统婚俗看古代婚姻“六礼”及其当代遗存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编纂应该加入“六礼”制度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