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江战役后毛泽东提议进军贵州原因探析

2016-05-30张致森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张致森

摘要:湘江战役后,毛泽东以其强烈的革命责任提议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这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根本上说是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关键词:毛泽东;湘江战役;思想路线

中图分类号:A5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6-0052-04

长征开始后,由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中央红军不断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使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几乎濒于绝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一、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3年9月底,蒋介石派兵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总负责博古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坚持教条主义路线及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继续坚持“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因而使中央红军蒙受了巨大损失,渡过湘江后,由出发时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然而血淋淋的代价并没有使博古和李德清醒,他们仍坚持去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1934年12月9日,博古、李德电令各军团:“总的前进方向不得改变。”[1](P114)但这一战略意图已被蒋介石识破,并且在中央红军前去湘西途中构筑了防御工事、集结了重兵。显然,这时中央红军如果还执行原进军计划,可能会全军覆没。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提议:“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2](P439)

二、毛泽东提议进军贵州原因

1.敌强我弱,避免中央红军全军覆灭,保存中央红军有生力量

湘江战役前,红二、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相继攻克了湖南永顺、桑植、大庸等县城,并准备向常德、桃源地区进发,威胁岳阳与长沙。红二、红六军团的湘西攻势,消灭了国民党军大量有生力量,部分打乱了蒋介石作战部署,因而使其坐立不安。为防止中央红军会突破湘江防线后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蒋介石制定了在湘江以西地域围歼中央红军计划。1934年11月17日,他以南昌行营名义颁发的《湘水以西地域剿匪计划大纲》要求湘黔桂各当局,如果中央红军渡过“湘、漓水以西,应以不使该匪长驱入黔,会合川匪,及蔓延湘西,与贺、肖合股”,而要将中央红军“围剿于黎平、锦屏、黔阳以东,黔阳、武冈、宝庆以南,永州、桂林以西,龙胜、洪州以北地区。因此在中央红军未渡湘、漓水以前,于永、宝、武、黔、锦、黎、洪、胜、桂线上赶筑工事。先择定重要城镇,构成据点,然后逐渐加强增密。”而一旦中央红军渡过“湘、漓水以西,各军即迅就预定之地域,相机堵剿。”“原任追击之部队,即穷匪所至,追截抄袭,与各守略部队,联合兜剿”[3]。

接到命令后,湖南军阀何键立即在所辖地域内进行军事布署。当时“何键在湖南洪江、芷江,贵州松桃、铜仁、石阡一带集结近二十万军队,设立四道防线,阻止中央红军主力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2](P438)除何键外,桂黔各当局也按照蒋介石要求在所辖地域内布署了大量兵力。而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只有3万余人,且处于极度疲劳和战斗力空前削弱的状态,在敌我力量悬殊甚大情况下若按原定计划行军,肯定凶多吉少。因此,为了避免全军覆灭,保存实力,必须改变行军方向。

实际上,长征出发前,共产国际就指示临时中央:“对苏区主力红军退出的事情,这唯一的只是为了保存活的力量,以免遭受敌人可能的打击。”因此,中央红军突围着眼点就是保存有生力量,“这正是决定退出蘇区的战略方针的基础”[4](P17)。后来陈云向共产国际书记处汇报时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当敌人包围了我们以前的苏区,把我们挤到一小块地区里时,我党为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把主力从过去的苏区撤出。目的是要在中国西部的广阔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5]。遵义会议决议也强调:“当我们看到在中央苏区继续在内线作战取得决定的胜利已经极少可能以至最后完全没有可能时……我们应毫不迟疑的转变我们的战略方针,实行战略上的退却,以保持我们的主力红军的有生力量,在广大无堡垒地区,寻求有利时机,转入反攻,粉碎‘围剿,创造新苏区,以保卫老苏区。”[4](P17)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果断改变北渡长江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据地这一战略方针。1935年2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中指出:“由于川滇军阀集中全力利用长江天险在长江布防,拦阻我们,更由于党与中革军委不愿因为地区问题牺牲我们红军的有生力量,所以决计停止向川北发展,而最后决定在云、贵、川三省地区中创立根据地。”[6]此时博古、李德已被撤销了军事指挥权,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中央领导核心。毛泽东进入中央领导核心表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党内已占主导地位。早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了党领导军队的重要性:“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7]因此,如何跳出国民党军重兵包围圈、保存中央红军有生力量,应是当时毛泽东考虑的首要问题。

2.黔军战斗力较弱,且内部矛盾重重,便于中央红军战略纵深

“黔军部队,号称五个师、三个独立旅,由省主席王家烈兼任二十五军军长。各将领表面上拥护王家烈,实际上各据一方,各自为政,而且互不相容,部队训练,民众组训,基础甚差,更兼员额不足,装备低劣,官兵多食鸦片,战斗力异常脆弱。”[8]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黔军战斗力较弱、内部矛盾重重这一情形。

派系多,内部矛盾尖锐。王家烈、犹国才、侯之担、蒋在珍这四个贵州军阀名为统一,实则各据一方,时常内讧。“王家烈虽名为国民党贵州省主席兼二十五军军长,主持贵州军政,但实际上能够由他指挥的部队只有两个师而已。”[9](P126)特别是犹国才,他是王家烈的后顾之忧。当时蒋介石对贵州鞭长莫及,只能暂时扶持王家烈。但王家烈担心蒋介石有朝一日对其动手,就同邻省军阀相联系想“助桂反蒋”,这一行为被蒋介石知晓,于是蒋策划了“以犹倒王”运动。虽然王犹之战最后以王胜犹败而暂告平息,但王对蒋、犹的戒心并未减少。时任国民党第二十五军直属第八团团长万式炯曾回忆了王、犹之间的矛盾。他说:“王家烈若要全力向黔东红军(指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引者注)用兵,又恐犹国才从西路乘虚进袭,因此王死守地盘,一直不敢妄动。王家烈在1934年底一次省民众大会上说:‘红军贺龙初到沿河时,人约4 000,枪约2 000。那时我曾派李成章旅长率部到湄潭防堵。廖怀忠师不明真相,出于误会,将李部拖往松桃。因此延误时日,红军得此机会,发展壮大,势力蔓延于思南、石阡、印江、沿河一带。我军“追剿”之时,每苦于顾此失彼,难得寻获红军主力”[10]。

战斗力不强。时任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回忆道:“王家烈的贵州兵都是‘鸦片兵,人称‘双枪兵,不经打。”[1](P115)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李聚奎回忆道:“贵州的统治者……公开宣布开禁鸦片烟,种罂粟、吸鸦片烟到处可见。……特别是军队也抽鸦片烟,被称为‘双枪兵(一杆步枪一杆烟枪),战斗力较差,比较好打”[9](P126-127)。“大概是在通道会议的一周之后,我一军团先头部队向贵州黎平前进。当时黎平有贵州军阀王家烈部周芳仁旅一个团驻守,但他们在我先头部队未到达之前就弃城而逃,溃兵退到十万坪,驻十万坪之敌也跟着向后逃跑,一直退到五里桥。贵州敌军这种望风披靡、狼狈逃窜的情形,同湖南、广西军阀及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9](P126)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杨得志回忆说:“王家烈虽然豢养了不少队伍,但装备差,而且从军官到士兵几乎人人吸鸦片烟,被群众称之为‘双枪军(即指他们几乎每人都有一支步枪、一支鸦片烟枪),战斗力不强。”[11]

黔军内部矛盾尖锐、战斗力不强这一特点,便于中央红军机动灵活开展斗争。

3.毛泽东强烈的革命责任心

毛泽东从小就立有拯民救世信念。当长辈们问他理想时,他说:“我要做掀天揭地的人。”[12]1919 年 8 月 ,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抱负:“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是我们的天下。国家是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3]因为怀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以及强烈的革命责任心,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并没有灰心绝望,而是毅然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从行动上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1931年1月,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占据党内领导地位后,毛泽东虽因不执行中共中央错误方针而被剥夺了对中央红军军事指挥权,但在工作中仍服从组织决定,尽心尽责,而且在军事上仍会提出自己的看法。1933年9月底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毛泽东不断提出军事建议。11月20日福建事变爆发后,他建议:“红军主力无疑地应该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这个建议遭到了临时中央否定,结果中央红军苦战一年未打破国民党军“围剿”。这时,他再次建议中央红军主力“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14](P236)。但建议又被拒绝。

不过,毛泽东并没有灰心,仍然建言献策。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红军到达江西会昌后,毛泽东提出:“红军主力应取高排、渡廉江,经龙布西北,直下南康、崇义、麟潭,越过湘赣边界的诸广山,进入湖南。再攻资义、耒阳,越过粤汉路到有工人运动基础的水口山休整和补充兵源”。11月6日,中央红军到达广东仁化城口后,毛泽东等提议:“红军不要向文明司前进,不要在坪石过粤汉铁路,不要取宜章、临武,而应该向北越诸广山,沿耒水北上,在水口山一带休整,到永丰、蓝田、宝庆等地摆开战场,消灭‘围剿之敌。”11月底,当中央红军进入广西时,毛泽东又提出:“红军从文市北上攻占全县后,不要渡灌水,也不要在界首渡湘江爬越城岭,而应该在黄沙河过湘江,经庙头,攻白牙市(今东安),沿夫夷水东岸北上直取宝庆。接着可以向东北攻两市镇、永丰,也可以继续北上攻蘸溪(今新邵),再穿过湘中丘陵,攻打蓝田,并在此摆开战场进行决战。待粉碎‘围剿之敌后,或在湖南中部建立革命根据地,或返回中央苏区去”[15]。但毛泽东的正确建议均被临时中央否决。湘江战役后,眼见临时中央还要往蒋介石已布置好的口袋里钻,此时,毛泽东再次建议,放弃原定计划,改向贵州进军。在血的教训下,毛泽东的建议终于被采纳了。试想如果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是不会反复向临时中央提行军建议的。

4.毛泽东长期坚持实事求是、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思想的表现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部队转入农村开展革命斗争。但不管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都经常处于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之中。而且与国民党军相比,“红军的数量是少的,红军的武器是差的,红军的粮食被服等物质供给是非常困难的。”[14](P190)当时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工农红军处于极为不利局面。所以怎样对付敌人和怎样作战,成了革命根据地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

由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特点决定,国民党军与工农红军的主要战争形式是“围剿”和反“围剿”。为适应这一特点,毛泽东在战争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当时情况的游击战战术。1928年5月,毛泽东把它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4](P204)十六字诀。根据“十六字诀”,加上人民群众支持,红军多次粉碎了湘赣国民党军重兵“围剿”。1930年5月后“十六字诀”又被升华为以“诱敌深入”为基本内容包括“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等思想在内的、带有游击性运动战的战略战术,即用运动战集中兵力的特点去发展游击战争,同时又用游击战方法去指导运动战。毛泽东曾将此战略战术形象地概括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14](P230)。在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四次“围剿”。

但临时中央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抛开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坚持军事教條主义,结果处处被动,最终反“围剿”斗争失败。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虽然拼死渡过湘江,但付出了惨重代价,而且仍未跳出国民党的重兵包围圈。不过,在围堵中央红军的湘桂黔国民党军中,黔军战斗力是最弱的;而且,相比较与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北桑植、永顺、大庸一带(今张家界地区)的距离而言,中央红军到达湖南通道地区时离黔东南黎平地区更近,不足50公里。因此,基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经验教训,对于长期在敌强我弱形势下指挥战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来说,提议向贵州进军就是自然而然的了。由此可见,建议进军贵州,正是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思想的重要表现。

三、结语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4](P115)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抵制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在决定秋收起义时,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中央要求湖南省委以农民为暴动主力,暴动地点以长沙、衡阳、宝庆三处为中心同时进行。但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后缩小了暴动范围,改为仅以长沙为中心发动湘中暴动,而且还提出“要发动暴动和夺取政权,没有军事武装单靠农民力量是不行的。”[2](P210)后来事实证明,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而且,毛泽东根据斗争实际形势,带领余下部队转移至井冈山地区,从根本上走上了复兴中国革命之路。李立三路线占据党内领导地位时,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使刚复兴的革命力量再次遭到惨重损失。鉴于主观主义的危害,1929年12月,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要求共产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14](P92)。显然,毛泽东指出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性。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批评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4](P111-112)。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毛泽东领导下,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王明教条主义路线统治全党以后,毛泽东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纠正“左”倾错误影响。在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中央苏区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二、三、四次“围剿”,而且得到迅速发展。至1933年秋,中央苏区进入了鼎盛时期。

湘江战役使这种失利达到了顶峰。显然,此时如果继续坚持原定行军计划,“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16]毛泽东从青年学生时代开始就养成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斗争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因此,瞿秋白说:“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2](P221)由于不盲从上级指示、不迷信所谓成功经验,在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时,毛泽东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决定斗争策略且不断取得胜利。湘江战役后提议进军贵州就是从根本上说明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尚昆.杨尚昆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贵州省博物馆.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C].贵阳: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1983:483-484.

[4]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遵义会议文献[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J].党的文献,2001(04):12.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90.

[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4.

[8]陈寿恒,陈伯俊,等编著.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G].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186.

[9]李聚奎.李聚奎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ZK)]

[10]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上册)[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191.

[11]杨得志.杨得志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129.

[12]毛岸青、邵华.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92.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06.-1920.11.)[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358.

[1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蒋天健.通道转兵前红军作战方向选择上的斗争[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6):94-95.

[16]刘伯承回忆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ZK)][HT][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