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避免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
2016-05-30谢亚琳
谢亚琳
【摘 要】数学材料要具备四个要素,即“能玩、好玩、会玩、乐玩”。教师既要关注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和动态生成,也要注意学习材料对学习内容的传递以及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丰富价值。只有精心准备学习材料,合理、智慧地运用学习材料,才能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材料 教育 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200
曾经看到一则名叫“太难了”的网络视频,视频内容是:一个看上去像是幼儿园大班的小女孩在奶奶的“指导”下背诵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十五……”,一旁的奶奶厉声呵斥小女孩,反复练习“三五一十五”10次,小女孩磕磕绊绊都说对了。可接下来小女孩从头开始背,一背到“三五”时就会出错。最后小女孩哭着说:我一点都记不住这“三五”,这“三五太难了,太难了,一点都不简单”。
看到这则视频,我为这个小女孩难过,更为现在的幼儿数学教育难过,孩子这是在学数学么?这样的“学习”有意义么?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幼小衔接”么?从这个案例至少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个,学习内容“小学化”。乘法口诀应该在小学2年级才会接触到,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来学习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第二个,学习方法“小学化”。没有实物或图片来辅助,没有学习情境,没有方法引导,完全是在成人高压下的死记硬背,学习过程不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
《指南》指出:成人应该“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如果没有学习材料,不能通过生活和游戏情境来构建这些知识,而是一味地要求幼儿通过机械识记得方法“记住”这些知识,很可能会摧毁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会导致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乃至厌恶、憎恨的负性情绪。可现实中,有很多幼儿在成人“赢在起跑线上”错误思维的指导下,正经历着视频中小女孩的遭遇,正接受着这样的数学教育。除了家庭因素影响,社会舆论、社区、幼儿园、小学等因素相互关联、错综复杂,也是造成幼儿数学教育“小学化”的因素。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机构,在预防和纠正幼儿数学教育“小学化”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操作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学习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载体,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媒介。幼儿正是在与数学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体验,构建起了相应的数学概念。在这里,我主要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面来谈一谈幼儿园数学教育如何避免“小学化”。
一、数学材料来源于生活,符合幼儿认知经验
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的表现之一便是让幼儿学习那些远离自己生活,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运用的知识,正如那个小女孩背诵乘法口诀。幼儿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数学教学活动如果来源于生活,或者以生活情景为素材,对幼儿的学习就会更加有意义。比如大班数学活动:小老鼠买米。教师将空的可乐瓶和矿泉水瓶修剪成大号和中号的“米罐”,把一次性纸杯当成最小的“米罐”。这些简单而且幼儿熟悉的学习材料与“小老鼠买米”这个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能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从而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材料要有层次性和变通性
强调材料的层次性,主要是因为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数学活动中特别明显,面对同样的材料,有的幼儿轻松完成,完成后无所事事;有的幼儿感到困难,迟迟完成不了。因此,教师在提供数学类材料时应尽量体现层次性,在难易程度、操作规则等方面多一些变化,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如,提供同一结构不同层次的材料,实物、实物图片、点子符号、数字等不同层次的材料可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幼儿,又能适应幼儿从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还可以提供同一概念多种变式的材料,比如提供多种多样的三角形,让幼儿充分观察之后归纳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强调材料的变通性,主要是指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做到“一物多用”。比如对于幼儿收集的瓶子,可以让幼儿点数总数;可以让有按高矮排序;可以让幼儿找出第N个瓶子,发展序数概念;还可以玩分类游戏——按材质分类,按瓶子的功用分类,若为瓶子穿上不同颜色衣服,还可以按颜色分类……这样,通过目标和规则的变换,同一组材料可以支持幼儿多项学习活动。
三、数学材料要有适度的开放性和结构性
幼儿在与数学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材料的结构性过高,就容易限制幼儿的想象和操作,幼儿的操作学习过程往往呈现出高结构、高控制的特征。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常见的材料是实物或图片,常见的教学过程是幼儿先观察教师演示实物或操作图片,得出数的组成的规律,然后进行操作验证并口述结果。操作材料结构性过高,幼儿虽然可能学到了数的组成与分解的知识,但并不能体现出建构数学关系的思维过程,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形成。
如果材料过于开放,材料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就容易使操作流于形式,不易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可能会提供一些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究,至于材料中是否包含特定的数学关系,幼儿可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数学关系,幼儿获取这些数学关系可能需要的关键性经验和途径是什么,教师心里根本没底。这样的操作活动就变成了幼儿的自由玩耍,这种情况在集体操作、小组操作中均存在,在数学区角活动中出现的更多。可以说,在这样的活动中,仅有“儿童在先”,没有“教师在后”。
在大班数学活动:小老鼠买米课例中,为了帮助幼儿掌握容量守恒现象,提供形状不同容量相同的容器2套、大罐子1个、杯子1个,让幼儿在感受“一样多”的同时体验探索方法的多样性。这些材料具有适度的开放性,既让幼儿在操作学习中获得数学经验和知识,又不限制幼儿的操作思路。同时,这些学习材料也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能够让幼儿通过操作理解和解释什么是“守恒”,“守恒”的条件是什么,从而使探究活动深刻且具有目的性。
合理运用材料的数学教学尊重了幼儿的成长规律,是我们推崇和倡导的。我们不仅在幼儿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而且要把这种先进的理念传递给家长,传递给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反思、调整、改进,从幼儿教育专业人士,到家长,再到社会舆论,都对预防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发出正确声音,期待未来的学前教育能对幼儿生命真正的敬畏和尊重,不再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