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治疗高职女生抑郁情绪作用的研究
2016-05-30黄丽娟
摘 要:我国因抑郁症自杀的大学生数量也不断在上升,如何在源头上扼杀抑郁症,如何低成本、有效地解决学生抑郁情绪的问题,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具有抑郁情绪的学生进行运动干预和比较,研究体育运动对高职女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是否具有影响作用。
关键词:体育运动;女生;抑郁情绪
1前言
抑郁情绪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境低落状态,又称为心理感冒,主要表现为兴趣减少、情绪低落,同时伴有轻度睡眠障碍,以及饮食等其它方面生理指标的改变,但是病程和严重程度都没有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女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不良情境的消极反应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个体因无法克服暂时的困难与障碍而顺利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其自身的自尊与自信受挫而产生失败与内疚感、有时产生无助感与孤独感、甚至绝望与无价值感、能力减退感等不良心境,她们长时间处于缺少快乐、悲伤等负性情绪状态中进而导致抑郁不安、心境持续低落的抑郁情绪。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体育运动对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
2.2研究方法
2.2.1 教学实验法和实验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教学实验,基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体育选修课的教学安排,根据科学合理的原则设置体育运动的相关练习内容,科学探求体育运动对女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效果。实验对象为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正在上公共体育课大一学生和没有公共体育课程的大二学生。
2.2.1.2心理评估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心理评估工具为 Zung 氏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SDS)该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 Zung 于 1965 年编制而成,它可帮助诊断被试是否有抑郁症状并判定抑郁程度的轻重,它能反映被试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它既可以用来作为辅助诊断的工具,也可用来观察在治疗过程中抑郁的病情变化,该量表因使用简便,应用颇广,是目前精神医学界最常用的抑郁测量量表之一。抑郁标准分为:标准分≦50 分,即正常状态无抑郁症状;50~59 分,提示轻度抑郁;60~69 分,提示中度抑郁;≧70 分提示重度抑郁),并建议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
2.2.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采用的心理测量工具为“Zung 氏抑郁自评量表”,选取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大一、大二年级女大学生相关资料进行调查收集分析。
3研究结果
3.1干预前被试基本信息统计及抑郁情绪的比较
本研究选取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2015 级大一和 2014级大二学生为实验对象,发放 Zung 氏抑郁量表 600 份,大一300份,大二300份,回收有效量表560份,有效率为 93.3%。分别从大一筛选出的有抑郁情绪( SDS≧50,但并未达到抑郁症)女大学生有60人,从大二筛选出的有抑郁情绪( SDS≧50,但并未达到抑郁症)女大学生有90人,这90个学生分别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她们是否有运动的习惯,将每天或每周有运动习惯的同学排除在这个样本之外,最终确定60个完全不运动的学生。
在体育运动干预前进行的检验得出表 3-2 ,表明体育运动干预前 3 组被试之间SDS 分值进行比较,虽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被试在试验前的抑郁情绪状态差异不显著,可继续进行下一步的试验测试,其测试结果是有统计学分析的意义的。
3.2体育运动对女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分析
数据结果显示运动组在运动干预前、后的 SDS 值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说明经过 12 周的运动的教学干预之后,被试的抑郁情绪得到了改善;而不运动组 12 周后的 SDS 值差异不明显,不具统计学意义。
4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12周的体育运动对具有抑郁情绪的运动组被试女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较没有参加体育运动干预的不运动组女大学生改善效果更明显且差异较显著,说明体育运动对于治疗女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在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中进一步推广体育运动,建立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兴趣小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配备每个运动兴趣小组一个专业的指导老师,负责技术指导和比赛指导。让爱好运动的学生和有负面情绪的学生有个运动和发泄情绪的平台,及时疏解和宣泄日常生活和学习所产生的抑郁情绪和消极情绪,进而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美容,曾兰.90后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实证研究-基于与男大学生的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4.(04).
[2] 王步标,华明等.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11.
[3]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7.
[4] Beck AT,Rush AJ,Shaw BFetal.Cognitive of Depression[M].New York Guilford,2011.
作者简介:
黄丽娟(1986—),女,汉族,湖南衡阳,教育学硕士,单位: 广州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2009级研究生。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