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新观点
2016-05-30
“两学一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共产党员的修养
《求是》杂志第10期发表李军文章指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什么,怎么做,中央的要求很明确。通过“两学”达到“一做”,中间的桥梁是“修”,即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觉悟。践行“君子之道”,为政者一方面要加强自我修养、坚持严于律己,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另一方面要牢记“安人”“安百姓”的目标和使命,想百姓所思所盼,使百姓安居乐业。修齐治平提出后,成为无数志士仁人激励人生、成就事业的理想追求。“两学一做”基础在“学”,要在“学”上集聚“修身齐家”之功。修身离不开笃学。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守的总规矩。系列讲话凝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坚持用系列讲话武装头脑,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进一步正本清源、固本强基,坚定“三个自信”,补足“精神之钙”,加强“信仰之修”,熔铸“信念之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保持政治本色,着力铸就“金刚不坏之身”。只有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深切了解民情民意,才能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才能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和办法;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有效开展和指导工作;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认识与实践相一致,使作出的决策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实际情况、符合人民意愿。
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
苗成斌研究员在《红旗文稿》第4期撰文指出,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一是增强从严治吏紧迫感,有的党员干部不讲人民民主专政,偏讲所谓“宪政”;不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偏讲所谓“普世价值”,甚至信奉“马列主义对人,自由主义对己”。有的认为理想信念不能当饭吃,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硬道理,认为为官不易,甚至散布“当官不为人民币,不如回家去种地”等错误观念;有的懒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看到黄灯跑过去、遇到红灯绕过去”“不求百姓拍手、只求领导点头”“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等一些潜规则仍畅通无阻,成为腐蚀党员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二是筑牢从严治吏制度墙。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优良传统的回归,意味着党的建设要在“严”字上下足功夫。守纪律、讲规矩是全面从严治党最重要的抓手,是防范干部腐化的制度墙,是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三是畅通从严治吏主渠道。要强化从严治吏正向激励。要在干部晋升上正向激励,在干部实职晋升无法实现的条件下,要积极探索非领导职务晋升方式,特别是要解决那些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优秀干部的职级问题。要突出从严治吏精准施策。从思想教育源头上严起,思想决定思路和行动,很多干部出问题都是从放松思想教育和改造开始的;从选拔任用环节上严起,先严标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的五条标准;再严程序,把好动议提名关、考察考核关、程序步骤关,环节不能少,程序按规矩办;再严纪律,对违反选拔任用条例和组织人事纪律的从严处理,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从监督问责落实上严起,针对干部监督“缺位”等问题,在重点对象、重点环节、重点领域上从严。
智库建设有三个难题亟需破解
4月6日《光明日报》报道,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前景”研讨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发言中说,从宏观来说,智库建设有三个难题亟需破解:其一,智库和智库载体职能区分的难题。例如,有智库责任的教学研究机构是智库发展的深层载体,但不能简单地把其全部责任都归于智库。其二,智库结构和功能定位的难题。我国智库大体上可分为四类:超官方智库,主要是人大和政协;作为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研究机构,即官方智库;准官方智库,即具备党委和政府背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民办的非官方智库。应该形成在党的领导下,以高端智库为主体、多类智库共同发挥作用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其三,智库的研究方法和人才结构的难题。智库人才具有特殊性,这是由其特殊的研究方法所决定的,会做学术研究不等于会做对策研究,会做论证性研究不等于会做预测性研究。因此,各类智库要注重补齐短板,提高研究的前瞻性。
防止对社会公正的误读
中共中央党校社科部吴忠民教授在3月2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要特别防止对社会公正的误读,对社会公正理念一旦误读,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情形,进而导致人们对社会公正问题的误判。误读之一:对弱势群体有利的事情才是公正的事情。合理的解释应当是:真正的社会公正并非只是对哪一个特定群体如弱势群体有利,而是对社会的各个群体都有利。如果只是强调改善弱势群体是社会公正的主要内容,那便是以偏概全。重要的是,这种片面导向的持续进行,便会不可避免地催生平均主义甚至是民粹主义现象的出现,损害其他群体的合理利益,造成不公现象,从而给社会带来始料不及的严重危害。误读之二:社会公正主要是一个收入差距的问题。合理的解释应当是:收入差距状况是社会公正状况的一个带有一定综合性的直观表现,但社会公正问题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远远不是收入差距状况所能涵盖的。虽然收入差距状况如基尼系数能够用来从某个侧面描述社会公正的某种具体状况,但远远不能解释社会公正的全部或基本状况。收入差距状况说明不了社会成员努力的机会条件是否公正合理。社会公正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机会平等,亦即:凡是具有相同能力和相同意愿的人,其发展前景应当是大致相似的。为此,社会流动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的渠道应当是开放畅通的。唯有如此,一个社会方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而才有可能得到持续发展。收入差距状况难以准确说明初次分配结果的公正与否。显然,如果只是将收入差距较小这样一种表面情状当作是公正的目标,那么,其中所隐含的危害是比较大的。误读之三:社会公正只是一件相对的事情,没有绝对的社会公正。合理的理解应当是:社会公正既是一件相对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绝对的事情,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体。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它没有看到,在一个社会当中,正如不存在完全绝对的社会公正一样,同样也不存在完全相对的社会公正。社会公正固然是一件相对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件绝对的事情。同万事万物包括发展一样,社会公正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公正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相对”的时代条件下,逐步地使该国或地区社会公正的“绝对”成分不断得以增加,使社会公正的“绝对”水准得以不断提高。我们应当本着“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这两项相辅相成的原则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
责任编辑:褚小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