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山乡逐梦路
2016-05-30谭梦王砚文
谭梦 王砚文
四川省阿坝州和甘孜州,全国第二大藏区。81年前,中央红军翻越巍巍雪山,趟过茫茫草地,经历千辛万苦,从这里一路北上,闪光的足迹深深镌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当年所经之地,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献出自家的青稞、胡豆和牛羊,全力支援红军长征;如今,借助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吹响了精准扶贫的号角。
“三带四帮”点亮新生活
松潘,地处阿坝东,素有“川西北门户”“边陲重镇”“戰略要冲”之称,当年红军长征曾三过松潘草地,由邓小平同志题字、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就建在境内的川主寺镇,是长征著名的纪念地之一。
早春3月的一天,记者翻山越岭、驱车4小时赶到松潘县西北部的草原乡,乡党委副书记杨世吉正在为自己联系的贫困户求吉一家谋划今年的牦牛饲养规模。
“草原乡面积530多平方公里,是全县唯一一个纯牧业乡,放牧历史悠久,有酥油、奶渣、羊毛、牛毛及肉食等畜产品,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放牧和挖药材。”见到记者,杨世吉开门见山地说。草原乡只有一个行政村,337户农牧民,1677人。这里距红军长征的沙窝会议会址和毛儿盖会议会址不远,薄弱的基础设施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了当地发展,不少群众还徘徊在贫困线上。
2012年,松潘县以强乡带弱乡、富村带穷村、先进带后进,党建帮扶、智力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为主要内容的“三带四帮”帮扶工程启动了。随即,经济发展较快的川主寺镇、水晶乡、山巴乡、进安镇、进安乡与毛儿盖地区偏远薄弱的草原乡、上八寨乡、下八寨乡、燕云乡和大姓乡结成了5个友好共建对子,乡镇之间的互动帮扶逐渐频密起来。
“川主寺镇和草原乡结对子是实打实,每季度我们两个乡镇都要召开一次联席会,共同探讨草原乡的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创意共享、措施共享。”杨世吉说,每年,双方还要互派干部进行一个月的跟班学习和调研,通过“传帮带”,“一对一”“手把手”地帮助干部提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川主寺镇的牧场村紧邻国道,交通便利,靠旅游致富,在资金技术和发展理念上,为草原乡提供了很多帮助。牧场村拿出部分资金,加上县里的扶贫经费,共投入约20万元,帮助村里购买了30多头牦牛,依靠销售牛奶和酥油,扩大集体收入。
草原村的草场面积少,牧场村就把本村的草场无偿提供给草原村牧民放牧。村主任雄培是养牛大户,饲养着三四百头牦牛。他为草原村的泽仁达吉等3名贫困户提供了放牧的岗位,管吃管住,每月还发1800元工资。去年,牧场村共为草原村145名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求吉一家6口住在距离草原乡政府18里外的放牧点,只有2个劳力,一人放牧,一人到山里挖药材,家里的老人患有大骨节病不能劳动,生活艰难。两年前,求吉成了杨世吉的扶贫联系户。此后,杨世吉每个月都要带上油、蔬菜或调料去求吉家看望,钻进用牛粪和柳枝糊起来的放牧点,面对面、膝碰膝,拉家常,问冷暖,办实事。前一阵子,他还帮助求吉垫付了200多元的新农合医保费用。
“求吉家有18头牛,今年有4头可以出栏,卖的钱刨去家庭必要开支,剩下的再帮他联系买5头牛回来,这样一步步扩大养殖规模,可以让他多挣些钱。”杨世吉一笔一笔地算着细账,规划着求吉一家未来的新生活。
“请进来”“送过去”,除了雪中送炭,更要授人以渔。结对共建乡镇邀请被帮扶村寨的农户到自家农田参观,或是到被帮扶村寨的田间地头现场指导,送去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川主寺镇漳腊一村以种植反季节蔬菜闻名,几乎家家都是“菜专家”。他们发挥优势,为帮扶对象上八寨乡克藏村的村民举办现场培训会,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县重点帮扶对象有55个贫困村,2238户,8000多人,县里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帮扶措施。
对症施良策,迎来满园春。“三带四帮”工程已为松潘毛儿盖地区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1300余人脱贫。去年,草原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1元。松潘县上八寨乡、下八寨乡、燕云乡和大姓乡这些经济薄弱乡,也借着扶贫春风,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上八寨乡的中药材种植发展步入正轨;卡亚村原生态藏香猪养殖已上规模……
“牧家乐”里挖出金疙瘩
松潘向北是一望无际的若尔盖大草原。跨出草原,“红军长征过草地第一村——班佑”的大牌子便映入眼帘,这是81年前红军走出草地后见到的第一个有人烟的村寨。
村边有大片红柳,虬枝屈曲,巨石上刻着“红军林”三个大字,据说当年红军曾在这林子里过夜。原先,几根木棍支起一个棚子,外面扎上红柳枝篱笆,再糊上牛粪,就是村民的住所。2009年,借助阿坝州的牧民定居计划,班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入户,一盏盏路灯排列于道路两旁,一幢幢白墙红顶的藏式民居上竖着五颜六色的经幡,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迎风猎猎……
70岁的藏族老人安江,祖祖辈辈生活在村里,一家5口以放牧为主要经济来源。走进安江的家——一座明亮宽敞的藏式民居,村党支部书记扎西告诉记者,安江的儿子和儿媳赶着家里的100多头牦牛在草场上放牧,平时只有他们老两口和小孙子。得知来意,老人带着我们到各屋里参观,神情满足而安详。
“以前牧民放牧,全家老小跟着帐篷走,现在居住环境好了,都有了固定的居所。这里有红色历史,旅游资源丰厚,每年春夏,若尔盖大草原便成了花海,美不胜收,吸引了大批游人。若尔盖县把精准扶贫列入全县的‘一号工程,将脱贫致富的重点放在了乡村旅游上。为此制定了精品旅游村寨规划,班佑村名列其中,得到了建设投资。不仅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等设施,还建起了村民活动中心、文体广场。”班佑乡党委副书记程国江介绍说。
村党支部找准了发展方向——挖掘特色藏民俗文化,展示原生态湿地生态系统,弘扬悲壮感人的红军文化。凭借“草地第一村”的美誉,班佑村成立了兴牧旅游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牧户参股+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村民从事旅游服务产业,实现“零距离”就业。目前,村里已经有6户旅游示范户,带动就业近50人。
去年,村里还依托附近的“胜利曙光”巨型群雕景点,打造了多处集住宿、购物、骑马、品藏餐于一体的“牧家乐”,集体收入达到35万元,当年就回馈村民25万元,既充实了村里的集体经济,又鼓了村民的腰包。“现在,班佑村95%的牧民已经走上了致富路。”程国江自豪地说。
从旅游中挖出“金疙瘩”的班佑村,又把功夫下在了提高服务质量上,聘请阿坝州的职业培训学校为村民开展培训,组织村干部和旅游示范户到九寨沟学习取经……今年,村里打算投入150万元,扩大“牧家乐”的建设,让游客体验真正的藏乡文化,把班佑村打造成“草地藏民俗风情第一村”。
在其他乡村,旅游产业也为当地牧民带来了可观收入。2015年,若尔盖县完成减贫2313人,超出目标任务20%。
“近几年,县里在抓生态、优环境,抓发展、强支柱,抓民生、惠百姓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牧家乐‘藏家乐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温馨舒适远离喧嚣,雪山草地近在咫尺,浓郁的藏乡文化、可口的酥油茶、清香的糌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牧民也因此而致富,生活节节高。2015年,到若尔盖的游客达到了197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到了9000万元,全县人均纯收入9500元,在阿坝州位居中上等水平。”若尔盖县委书记泽尔登语气自豪而自信。
“杵坭红樱桃”带活生态农业
泸定。二郎山下,大渡河畔,杏白桃粉,竹绿花黄,初春的杵坭乡已是一片五彩缤纷。漫步在平整的乡村水泥路上,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一树一树的樱桃花沿着河岔溪涧,从山脚一直开满山坡。
泸定属甘孜州,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泸定县全境。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奇、绝、惊、险地“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杵坭乡地处大渡河河谷,临茶马古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极适合种樱桃。然而,素有“中国红樱桃之乡”美誉的杵坭,几年前却不是这番景象。2011年,全乡年人均纯收入只有4008元,农民守着樱桃过着穷日子。仅仅4年后,杵坭乡的年人均纯收入就攀升到10567元,成为泸定县首个“万元乡镇”。
“扶贫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借助红樱桃的发展潜能,带动特色生态农业,打开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快速通道。”乡党委书记高健一席话,道出了变化的缘由。
杵坭乡大力发展红樱桃特色产业,改造杂劣、低产樱桃树种,建设红樱桃良种繁育基地和果园基地,深化红樱桃产品加工包装、市场营销和产业拓展,创建了“杵坭红樱桃”品牌,拓展樱桃产业发展空间。除了樱桃,桃子、李子、枇杷也都被种进了农民的田地里。乡里送树苗、送化肥、送技术,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2011年,经过精心策划,杵坭乡举办了首届红樱桃节,为樱桃产业的发展搭建了更大的平台。从此,樱桃节年年办,“杵坭红樱桃”名扬全国。“以前,樱桃只能卖三五元一斤,去年最高卖到18元一斤,农民收入翻了好几倍。”高健自豪地说。
靠红樱桃渐渐富起来的杵坭,乡村面貌也跟着美起来。近两年,杵坭乡整合项目资金,投入100余万元,加快了水、电、路、桥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统一设计建筑风貌,挨家挨户进行改水、改厕规划,每户还补助2万余元的改建费用。过去的泥巴路铺成了通往各家的柏油路,老房子贴上了彩色瓷砖,以往用水难、用电难的问题得到彻底改善……
丰富了果盘子,杵坭乡又把产业发展转向菜篮子。2013年,县里实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杵坭乡借此做大了特色蔬菜种植产业。
地处半山区的松林村率先尝试蔬菜种植。全村人把原先种植粮食作物的田块进行调整,建成了无公害蔬菜基地,种上了青红椒、四季豆和番茄。“以前,村里主要种玉米、小麦、土豆,一年的经济效益最多两三千元。现在从7月开始每天可以采摘蔬菜七八百斤,多的时候上千斤,每年卖菜的收入就有四五万元。”松林村的蔬菜种植大户毕堂斌高兴地说,蔬菜丰收的这几个月,他家几乎天天有订单。现在,松林村的蔬菜销往甘孜州17个县市和成渝、攀枝花、西昌等地,村里的精品“菜篮子”,每年创收400余万元。
4月到10月,松林村一派繁忙景象。不过,从种到收,只有半年。过了10月,村民就没得种了。还有什么增收渠道呢?2014年,村“两委”又带着村民试种羊肚菌,效益可观。这样一来,一年四季村民们都有事可做、有钱可赚。
凭借一年一度的红樱桃节和“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沐阳”的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至。于是,生态观光、休闲采摘等特色旅游成为杵坭乡百姓又一项增收致富产业。
42岁的杵坭村党员雷元强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前些年,他一直在外地打工。后来,乡党委鼓励他回乡开办“农家乐”,给他提供了1万元奖励基金,还让他到成都、雅安等地考察取经。回来后,雷元强整修庭院,建起了“老宅山庄”,从做菜学起,一点点地提升接待服务质量。今年“三八”节,“老宅山庄”一天就接待了18桌客人,收入上万元。
2014年,乡里成立旅游协会,担任会长的雷元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全乡7个村开办了20家“农家乐”,接待能力达到3000人。
精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心上。杵坭乡,在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路上越走越宽,百姓的幸福梦正一點点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