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觉下的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下)
2016-05-30韩冬
韩冬
(接第5期)
3.钢琴教学的方法
由于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作品的钢琴教学就必然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文化自觉下,这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教学态度、质量、水平与效果,以及对中国钢琴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因此,如何进行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学习、积累和教学,就提上了日程。
3.1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中国钢琴作品教学,同样有自己的教学规律,并不是随兴而至的心血来潮,更不是按行政命令式(完成学期规定数量)的被动执行。如前所述,中国钢琴作品有着与欧洲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与文化内涵、技术特点与审美要求。因此,同样需要按照相应的规律与方法施教。
(1)渐进式:是指在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即按一定的顺序和步骤逐渐地、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而不是为了应付差事那样漫不经心,这样不仅会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更影响钢琴学习的正常进度,使这种学习成为负担。长此以往,就会误事。因此,需要按照教学规律进行。
(2)阶段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视曲目的难易和基础的情况,安排一定时间的集中练习,以重点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只教学中国作品,而是重点教学。以避免因钢琴语言、技术特点、音乐风格上的差异而导致倒摄抑制和负迁移等现象对学习的干扰和影响。
(3)重点练习:对技术与音乐表现的难点需要重点练习,同时还耍结合渐进式训练方法,以减少学习过程的技术障碍与心理障碍。同时要树立克服因难的决心、毅力和耐力。如在弹奏五声性琶音织体时,其组织关系带有某种线条化、旋律化、复调化的特点,必须重点练习方能奏效。
(4)交替进行:在作品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将中外不同风格作品进行交替练习,以适应观摩、考试、演奏或比赛之用,会别有一番滋味,甚至会有一种相得益彰的效果。不仅感受到钢琴表现力的丰富,更体会到不同文化差异所特有的风格与特色。这就标志着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已初见成效。
3.2技能迁移的合理应用
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在钢琴技术的训练与教学中,相同风格的技术准备是水到渠成的。如车尔尼的练习曲系列,对于贝多芬作品就具有明显的技术准备特点。但对于中国钢琴作品而言,钢琴织体语言体系的差异就异常突出。因此,需要设法使两者在碰撞中逐渐适应并各行其道,相安无事。
(1)促成正迁移:是指人们此前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在中国作品练习与弹奏中,由于突然接触的技术特点和语言特点,与此前弹奏的欧洲大小调体系相去甚远,这确实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钢琴教学的系统训练中。如何巧妙地促成正迁移,利用正迁移,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需要认真计划、合理安排的。
(2)减少负迁移:是指人们此前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所起的干扰作用。在中西两种体系之间,无论是文化还是技术,均需要在保持文化定力的基础上通过缩小差异、缩短差距,实现学习与应用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通过减少负迁移带来的损耗,实现畅通。
(3)保障零迁移:是指人们此前已经掌握的技能和学习新技能之间互不干扰。这是学习的高级阶段,是技术无障碍情况下的状态。对于艺术院校的普通在校生而言,掌握任伺技术都需要反复磨练,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方能克服技术障碍,加速成长和进步,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4)缩小双向公差:是指在两种体系切换中,尽可能减少相互间的双向损耗。特别是在学习的初、中级阶段,这种情况较为突出。当接触现代作品时,这种情况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就更需要注意通过缩小双向公差,有效提高钢琴的学习与练习的效率与效果。
3.3语言风格的专项训练
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语言,包括音乐语言与弹奏技术,如音色、装饰音、触键方式、踏板运用等,都有其特殊要求。这正是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关键,也是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特有方法。仅在触键方面,就包括“抚、摸、推、拉、挑、弹、按、揉”等20种,这对于弹奏独具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1)横向专项训练:是指音乐的陈述结构及相互间的关系。包括结构、语气、声韵、线条、旋律等内容,既体现出弹奏技术的民族特色,更展示了文化语境,人文情怀,以及意念、神韵、抑扬和虚实。
(2)纵向专项训练:是指触键方式,如前述“抚、摸、推、拉”等,以获得音乐表现所需要的声音特色、力度控制等,都需要通过专项训练才能获得。如演奏储望华的《筝箫吟》就需要对筝和箫的奏法及音响效果与韵味的了解,才能据此探寻相应的触键方法和专项训练方法。
(3)单一专项训练:对弹奏风格训练中的某一项或局部进行的训练。如对装饰音的训练,就非常典型。在民族乐器及乐曲中,丰富多变的装饰音,是民族风格与韵味的突出体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有着难以言传的信息。这首先需要进行专项训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感受和领悟。
(4)多重专项训练:在之前分别进行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包括纵与横、刚与柔、虚与实等等,这样才能逐步接近实际应用。如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就先后对箫、笛、古筝、古琴、琵琶的织体、音色,以及音乐语言进行了大量模拟。不仅丰富了钢琴演奏技术和表现力,也成就了中国钢琴音乐特有的品质、独特的韵味和恒久的魅力。
3.4音乐处理的人文含量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在《易经》中与天文对应。人文分类包括: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等。《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由于钢琴是十二平均律乐器,而民族乐器绝大多数可以通过把位、气息、奏法、指法、装饰音等语言和技术的变化与微调,来传递人文信息。钢琴在演奏中国作品时。如何通过音乐处理体现人文精神,是钢琴教学的又一重要课题。
(1)意境:是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处理中,不仅需要技术层面上和人类情感表达的常规处理,更需要有人文背景和审美追求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诗情画意。如徐振民作于1998年的《唐人诗意两首》中,就运用了浪漫与幻想性的音乐语言,刻画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对于这种音乐处理,需在找到相应的文化支撑的基础上,再去研究具体的处理方法与技术细节。
(2)神韵:是指“神采气度”和“诗文书画中的风格韵味”。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领神会。这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处理而言,同样具有人文含量。对作品的处理需要有气场感,既要掌控外显部分的音响。还需掌控内潜部分的气韵。这种内外兼顾,虚实兼有、形神兼备,方能传达出中国钢琴作品特有的人文信息。如汪立三1980年所作《他山集》第一首《书法与琴韵》突出了书法与古琴特有的人文信息,其独特的创作思路、音乐语言、结构方式、演奏技法等,同样闪耀着智慧之光,和“上下求索的灵魂”。对于这类作品的处理。意在展现其人文含量与“神韵”,以及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3)品位:是指钢琴作品中的人文含量,以及在钢琴教学、练习。以及演奏与传播中所体现的文化高度。这种由内而外使人的品位得到提升的结果,就是“高雅”。高雅脱俗就是音乐的一种品位。如王建中1975年创编的古曲《梅花三弄》中就渗透着梅花的品位、品格与品质。通过音乐的处理,拓展钢琴演奏技术语言中的特色,让民族音乐的瑰宝在钢琴上绽放异彩,将中华文化中赋予梅花的品质充分展示给世人的同时,有力促进钢琴教学的进步,并连同师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品位一同提升。
(4)气质:是指中国音乐所特有的人文气质。而音乐的气质说到底就是人的气质,中国音乐的气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同时也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气质。因此,中国音乐所表现出的人文气质,是中华文化和文明所特有的。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教学、演奏、传播,都是一种文化行为,都在无形中陶冶、影响和提升着人们的气质。而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百年来,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融合欧洲的作曲理论与技法,并结合20世纪现代音乐理念与技术,正以中华文化特有的气质成为世界音乐多元文化中的一员。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文化自觉下的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论述,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对中国钢琴音乐都应有所感悟和觉醒,这正是本文作者所期待的。如能在此基础上得到更深刻的启发和触动,并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教学起到实质性的促进和发展,更应视为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幸事。为此,作者希望本文对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如下作用:
(1)在文化自觉下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为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多元音乐文化中的一员而努力。
(2)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进程有深入的理解和清醒的主体意识,做好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教育者与传承者。
(3)在中国钢琴语境下,加速钢琴“中国化”进程,让钢琴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并树立起走向世界的志向。
(4)努力履行教师的天职,用勤奋、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去促进和推动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行文至此,感慨万千,中华文化发展与文明的传承,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对于钢琴教师而言,如不殚精竭虑,奋力前行,又怎能对得起祖宗和子孙。
(责任编辑 霍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