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被奖金遮望眼
2016-05-30付金华
付金华
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江老师将学校奖给“文明班”班主任的奖金拿出来与学生共同分配,收到了奇效:学生听话守纪了,师生关系和谐了,班级管理达到了理想状态。
其实,这种把奖金与学生分享的做法,我身边的一些同事也使用过,最初的确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可是时间久了,更多的问题接踵而来,令他们焦头烂额。因此,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宜提倡和推广。
首先,奖金的归属者是班主任,而不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不是这笔奖金的拥有者,因而没有共同分配这笔奖金的权利。当然,班主任可能会说:这是我的奖金,由我做主,我想怎么分配都可以。但这样的话,其性质就是班主任用自己的钱去奖励学生,而非和学生共同分配奖金。与此同时,如果班主任没能向学生解释清楚,学生就会以为这笔奖金是学校奖励给他们的,他们分享这笔奖金也是理所当然,如果老师不与他们分享奖金,才有“贪墨”之嫌呢!
其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物质和金钱的奖励可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要维持持久性,则需不断增加物质和金钱的刺激。我们需要警醒的是,长此以往,或许学生不仅不会养成感恩之心,反倒可能滋生贪婪之欲。有媒体曾报道,一位老师自掏腰包奖励成绩好的学生,却遭到其他学生的投诉,认为老师不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的同事韩老师曾经是这种做法的积极实施者,可在实施的过程中,她发现不少孩子为了获取金钱奖励,甚至不惜相互包庇、弄虚作假。比如,有的学生相互捡拾饭卡交公,以获取助人为乐的奖励;有的学生考试抄袭,以获取学习进步的奖励……有些学生更是把这种习惯带入家中,对各项家务明码标价,同家长讨价还价:洗一次碗多少钱,扫一次地多少钱等想象是丰满的,结果却是骨感的。一招鲜,不可能吃遍天。
据了解,哈佛大学培养学生的首要目的是培养“a fine human being(好人)”,也就是说,品德第一。可以说,“文明班”评比作为一种德育形式,是一种评价机制,旨在创设积极文明的校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分享奖金之举只会让其功能弱化。对于班主任来讲,奖励和惩罚是班级管理的必要手段,但对学生的奖励,我们还是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尽量避免物质奖励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