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历史文化,新中国现代社会治理

2016-05-30余佳

社会与公益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俗学副会长民俗

余佳

第六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传承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社会治理”由北师大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和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北师大中社院副院长刘夏蓓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

传承历史文化对于创新中国现代社会治理意义重大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师大中社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认为,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的,今天的社会更重要的理解民俗传统和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变化。现代品格的强调,是民俗学有生命力的前提。文化的对话,不能忽视制度之下的个体生命历程的感受。我们的社会目前状态是非常离散的,需要强调民俗文化的聚合作用。我们可能过多地强调了技术性的东西,过多地引用了西方的管理方法,但是中国传统可能继承的不够,这方面我们应该发声提出意见,在乡土社会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区做一些实践性的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教授强调,公益慈善在改变着社会,中国和人类的未来。他还勾勒了一个建立在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和慈善大数据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形成的国家-社会新格局的基本轮廓。探讨了“大慈善”、“组织为主”、“多元主体”、“深化改革”、“社会向善”、“规则向严”、“政府向外”七个重要的新概念。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指出,民俗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民俗作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和生活传统,使之成为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一些民俗借助政府权力,力量得到更为充分的释放,而政府权力则利用民俗力量得到更广泛的展示。民俗事象较之任何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更强烈地表现出普遍的人文精神。这是民俗文化之于社会治理最为重要的意义。

家庭担当与社会担当的统一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原院长陈勤建教授以民俗中的家教、家风为例,讨论了民俗在国家的管理中的作用。他认为,民俗不是靠强制力,而是靠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规范、规矩、惯例等群体认同心理和群体行为,以“彰好以示民俗”很强的惯性动力软实力,维持社会的稳定。民俗力量的使用是一种非强力非行政的“教化”,对它们的改造,也只能“移风易俗”用软件的更新来重构软件的“调整”力。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刘铁梁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跨时代、跨地域、跨文明的包容性与融合性,全球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全民在当代的伟大实践。他认为,家庭担当与社会担当的统一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追求,作为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进行的社会治理过程,就是最大效益地让所有个人和家庭充分融入社会,满足情感与利益和谐的诉求,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分享并积蓄社会发展的红利。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朱耀垠指出,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使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如何发挥广大老年人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已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要进一步发挥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势,一要拓宽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域,二要搭建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三要弘扬我国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优良传统,四要推进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手段现代化。

北京家园共育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张春光认为,现今中国从国家层面到具体的家庭教育工作人员对家庭教育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对改善家庭教育面貌的主攻方向发生偏差,没有顺应时代变化而改变家庭教育工作模式。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引导家长如何做好自己。

探索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马剑飞指出,历史文化与社会治理,包括善的文化、老人的文化、宗教的文化、家庭的文化,包括慈善和老人等。在社会治理里所讲的宗教是法定意义上的宗教,与我们理解的广义宗教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区别和甄别广义宗教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梁永佳认为,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等其他范畴,而应将之视为一种自成一类的事实,同时应充分理解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宗教”的塑造过程。中国农村的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这一塑造过程之外,可能存在着尚不为学界所充分认识的社会机制,有着提供本土理论的潜力。在世俗化理论和市场理论之外,应该尝试使用“礼物模式”探索这一社会机制。

猜你喜欢

民俗学副会长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中轻联召开第三次兼职副会长座谈会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轻工会议中轻联兼职副会长座谈会在京召开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第一次常务副会长、副会长联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