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抽身来这里思想

2016-05-30肖心月

阅读(书香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群学游学书院

肖心月

一叶惊秋,素商时序。此时的南京,秋意未浓,不须感时伤逝,天气凉爽,正是读书好时节。9月11日下午,坐落在紫金山半山腰的永慕庐,书韵袅袅,三十余人围坐一圈,正聚精会神地聆听一场讲演,时而露出会意的笑容……

这是群学书院主办的“心理学视野中的自我与社会”深度研修班的第一堂课,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翟学伟教授主讲“中国人的脸面观”。接下来的四个月中,研修班還将开设九次课程:共同揭开微表情背后的心理机制,探讨时代变迁背景下个人精神矛盾的调试,揭示社会变迁过程中群体心态的变化……与学员一道开启探求心理世界的精神之旅。

此前,群学书院已开展公益讲演40余场,游学活动4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约300篇。在学者心目中,群学书院已成为南京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读书会组织,书院在南京的落户点—永慕庐,也越来越像一个小小的文化地标。

面向公众,与名家共赴思想之约

群学书院,全称“南京市群学书院全民阅读服务中心”,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发起,数位学者共同组织成立,是目前唯一在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以“书院”命名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书院创始人周晓虹教授在解释以“群学”命名书院时,说:“叫群学书院有两个原因,一是‘群学是社会学进入中国后第一次用中国传统词汇表达的概念;二是‘群学也可以当作一个动词,意为大家来学。所以这个词既符合我们发起人的社会学背景的身份,又符合做这件事情的宗旨。”

书院现有两处落户点。一处是永慕庐,原为宋庆龄先生给孙中山先生守灵之处,其情感内涵赋予书院别样的诗意与浪漫色彩。古树石道,青砖黛瓦,尘嚣之外,书香其间。每周六,这里都会有一场面向公众的文化盛宴:卞朝宁先生讲述《论语》中的人、言、事,徐士进教授谈论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潘知常教授探讨关于中国文化的信仰困境……众多前沿学者与你共赴思想之约。苏州吴江的开弦弓村则是另一处,新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先生曾在此进行田野调查,据此撰写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在人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开弦弓村自此成为国际社会学界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之地。10月22日,费孝通先生“江村调查”80周年学术纪念会也将在吴江群学书院举行,百余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将在此共襄盛举。

除了以每周六的公益讲演作为主要活动外,群学书院每年还会举办数次文化游学,收取少量费用,用来支撑公益性的活动。此次开设的深度研究班也是首次在永慕庐尝试以收费的形式开讲。可以说,群学书院目前基本维持着自给自足的运营模式。

与群学书院同名的微信公众号是线上分享的主要途径,由群学书院策划总监陆远负责运营。一方面,传播人文、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新知,另一方面,作为线下活动的宣传推广平台。从效果来看,公众号现有粉丝数约6.5万,推文的阅读量常达10万以上。

转型发展,打造公益性文化共同体

群学书院肇始于周晓虹教授2014年底在云南大理创办的社会心理学游学研修班。2015年下半年,政府部门希望推出一些标志性的读书会来更好地带动全民阅读,在各方支持下,群学书院于2015年12月正式注册,同时落户永慕庐,2016年3月起,定期举办人文社科沙龙。

至此,群学书院完成了从高校走向民间,从社会学向人文社科领域拓展的转型。今年3月转型以来,群学书院的影响力迅速提升,运作体系日臻成熟。周晓虹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最初办大理游学的时候,进行了一个月的推广,招募学员44人,此次心理学研修班招生的第三天,报名人数就已突破了40人。“今后只要路子对,群学书院的影响会更大,效果会更好。”周晓虹教授对书院的前景非常乐观。

周晓虹教授认为,群学书院能在众多民间读书会组织中脱引而出的因素有四点:第一,推广机制灵活有效,有“群学书院”和“半城”两个公众号作为线上支撑;第二,讲者资源丰厚;第三,选题精当,既有如中国传统、西方新思潮等富有文化底蕴的内容,也有如教育公平、住房问题等切合中国人日常实际的内容;第四,永慕庐周围环境优美,很多人已将周末爬山听讲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群学书院策划总监陆远谈及书院日后的发展时表示,永慕庐公益讲演和游学将继续开展,并开拓一些新的游学地点。同时,设计纪念书签等文化衍生品,还会和一些出版机构建立战略合作。长远来说,群学书院希望做成一个包括出版、文化周边、策划等内容,不以盈利为目的,但自身能够造血的文化共同体。

人人共享,为公平民主提供更多文化基因

周晓虹教授创办群学书院完全出于公益目的,他表示,公益的事情就是率性而为,这样做既缘于自己的兴趣,也出于自身的责任感。“因为我在南京来推动这件事情比别人方便,别人来推动的话可能难处要大一些,我无论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在企业界、学界,都有一些资源。”周晓虹教授告诉记者。

缩小高校和民间的鸿沟是群学书院的出发点之一。陆远希望群学书院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高校中的资源以相对通俗的方式推向社会,为一个温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的公平与民主提供更多的文化基因。

周晓虹教授认为,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但仅靠政府推动是不够的,如果有这种民间的阅读组织,自己解决经费和资源配给,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并且,真正的兴趣使然与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推动,两者性质是不一样的,所以群学书院可以作为全民阅读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创造建康社会”是群学书院的一贯宗旨。群学书院所做的工作是希望创造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无论性别、年龄、民族、教育程度如何,只要能够自主阅读的人,书院都能为他们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与此同时,像群学书院这样的社会组织,让人们有机会跳出血缘、业缘、地缘等先赋条件的限制,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社群,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彰显了人的主体性,随着这种社会组织的发展,原本的人际关系结构也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猜你喜欢

群学游学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白鹿洞书院记
基于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课外“群学”模式的构建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