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群学”模式的构建
2015-07-06朱勤芳
朱勤芳
摘 要:小学语文课外学习“群学”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形式。它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完成真实的任务,自愿选择多个学习同伴,荣辱与共,实现自我创新,从而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展现小学生的个性与思想。最大限度发挥交互和不同交往模式的功能,促进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是小学语文课外“群学”模式的最大特色。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学”;自主学习
一、“群学”小组的构成
小学语文课外群学模式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真实的任务或解决问题,自主参与、自愿选择学习同伴,荣辱与共,实现自我创新、体验成就感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1.区域便利
就近组合,综合考虑学生住址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等因素,既能志趣相投,又能节约时间,使学生快速地投入学习当中。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为“群学”搭建桥梁。随着网络的普及,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家长、教师为后援,共同体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搜集资料,通过微博、QQ群、微信、校园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合作交流、分享探讨,从而打破因时间、地点受限的传统学习模式,开启随时随地学习的课外“共学”模式。
2.自主参与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与思想,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自主参与其中,创设一个展现自我学习激情和潜能的舞台,每一个学生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3.三五抱团
“群学”小组由3~5人组成,按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特长等方面特点构成,人员精干,便于统一行动、协调组织、时时交流。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实现以强带弱,使更多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每一个成员,在每一次学习活动中,依次承担一个角色:负责人、搜集者、监督者、记录员、发言人,在不同的角色中提升学习能力。
二、“群学”的内容与形式
1.完成课外作业
独生子女的社会如今已看不到仨兄妹伏案完成课外作业的场景了,代之兴起的是学校附近一家家代教机构。在家长下班之前的时间里,该机构提供场所及一定的师资完成作业、辅导甚至安全接送服务。课外“群学”机制的建立基本满足代教机构的功能,成员在某一学生居地集聚,完成作业、休息与活动,以渡过工薪家长下班前的“真空”时段,学伴加玩伴充实了孩子们的生活。
2.语文素养延伸
语文能力是第一学习力,集听、说、读、写、思于一体,从而为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在这些能力点中,阅读与写作是课外共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与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同时,我们说,因为阅读既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又是社会化行为的过程,在一个学习共同体内,他们经由阅读而交流沟通、讨论切磋、互为求证、相互启发,不断完成心智的完善和提升。阅读的设计总可以是便利和自由的,每个小组、不同的阶段可以设置不同的阅读模块,诸如童谣故事、少年文学、外国文学等安排系列任务,分解到具体阅读活动中。
3.社会实践活动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日常生活情境,种种生活实景均可成为口语交际合作学习的舞台,课外“群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公益宣传。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群学”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开展公益活动,制订计划,按“明确任务情境—角色分工认定—口语交际与实践—自评互评反馈”实施活动。如,开展“爱我台州”读书宣传活动,学生自主选读有关介绍家乡的书,自主参加公益性“台州本地特色文化”特色活动:宣传海天佛国的历史传承,讲解天台山的神话传说,诵读文人墨客在台州留下的诗赋瑰宝,锻炼自我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体现自我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2)调查研究。提升社会认知能力。到实际生活和社会中去做一些调查工作,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走出课堂和家庭,更多地接触与感知生活,认识社会;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从小培育正义与正气;在实践中锻炼各种能力。从购物袋使用、垃圾分类、过马路、养老人到工业排放、食品卫生、空气污染、留守儿童等大小问题都可试着去做,设计问卷,上街走访,统计数据,讨论问题,总结作文。学生认认真真参与了实践活动,有自己的真切体会和感触,成果在全班展示,这样的体验对他们自信心的树立、对世界观的形成都有好处。
(3)制作服务。展现语文实用魅力。利用节假日为社区老人制作卡片,送上温馨祝福;编制“魅力生活报”,播报生活中的趣事、乐事,为残疾儿童送上精美的报纸;用画笔画下“美丽的瞬间”,配以精美的设计说明,给环卫工人带去欢笑,提高动手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设计精美广告,为爱心支招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活学活用语文知识,自主性和积极性得以尊重和肯定,能获取在课堂上不能得到的宝贵财富。
小学生开展课外“群学”,当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适当引导,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郑飞.构建微型学习共同体实践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28.
[2]赵健.学习共同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