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
2016-05-30啾啾先生
小猕猴:啾啾先生,据说“无商不奸”原来不含贬义,是吗?
啾啾先生:过去的米商用斗来量米,卖米的时候为了体现让利,装满斗后还要往上堆一个尖角。可能最初有一家这么做,后来所有的米商都这么做,于是就有了“无商不尖”的说法,“尖”是“拔尖”的“尖”。
小猕猴:过犹不及啊!看来,商家们缺斤少两就不会有这个成语了。不过,我不是说做生意要缺斤少两。
啾啾先生:害苦商家的是同音词。不过“无商不尖”只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总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别人,还有过去“重农抑商”的思想在作祟……
小猕猴:停停停,过犹不及,哈哈,啾啾先生,我们讲成语吧,不要离题万里了。
啾啾先生:好吧,这次我们就谈谈“过犹不及”。
原文重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如果不查字典,不找原文,只凭感觉,是不是觉得“过犹不及”就是“过头了还不如不够”的意思呢?啾啾先生问了几个人,有人就是这么解释“过犹不及”的。我们的感觉有时真是不靠谱。“犹”是“犹如”“跟什么一样”的意思,那“过犹不及”意思就是“过头了跟不够是一样的”,可是我们又认为多多益善,“过了”总比“不够”好。话说当初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是这么觉得的。
孔子的弟子中,最爱财并且取之有道的,是我国早期的商界代表子贡先生。他请老师评价一下自己的同学子张(名字“师”)和子夏(名字“商”)(小猕猴:为什么人家名字都叫“商”了还不让人家做商界代表呀?),就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两个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说,子张这个人,总是自信满满,可是每次都过了,然而子夏这个人,又太保守了,很拘谨,总是差一点。子贡觉得过了总比不够好,就问老师:“那就是子张更好一些了?”孔子说:“过犹不及,都有缺点,过了和不够是一样的。恰到好处才好。”听老师这么说,子贡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了。
有人认为这就是孔子的中庸思想,什么都要不多不少、不长不短、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要刚刚好,要恰到好处。可是孔子死了后呢,总是“过”的子张还是认真贯彻孔子的思想,发展儒家,并不“过”;而拘谨保守的子夏则不再恪守孔子之道,发展了一套自己的理论,这显然“过”了。可见人是会变的。也可见,老师说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子贡觉得子张好一点,后来就证明了这一点嘛。
“过犹不及”的原文故事就是这样了。我们再来说说“无商不奸”,即使有商不“尖”,还是有人会偏激地以为……(小猕猴:打住,打住,过犹不及,版面不够了,下面应该是提问环节了。)
啾啾先生提问:
下面哪句熟语很好地体现了“过犹不及”的思想?( )
A.最后一根稻草 B.最后一公里
C.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D.第六个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