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的职业流动

2016-05-30胡荇玲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民工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总是向往着一个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以职业声望为标准,职业流动可为分水平流动和上下流动。职业流动还包括代际流动、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和结构性流动以及个别流动。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90后进城务工的人群,他们有着三高一低的特点: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但是毫无疑问,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要探讨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首先要了解农民工的发展历史和生存现状。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流动 留守儿童

一、发展历史和生存现状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从事一些技术要求少的体力工作。他们往往在农村已经成家,离乡背井来到城市工作,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他们虽然在城市生产资料,却又回到农村去消费,同时没有城镇户口,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子女也慢慢长大,随着问题的积累,留守儿童打工子弟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两个群体。

1.留守儿童。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被留在农村与老人们一起生活。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如何关心别人。同时由于祖辈对孙辈的疼爱,他们往往被娇惯,不知道体谅他人,克服困难的意志也不如父辈顽强。父辈在外辛苦打拼,将挣来的钱都为孩子存着,宁可自己多苦点,也不愿意苦着孩子。再加上常年与孩子分隔,见面时更不会对孩子严加管教。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的孩子容易有不懂礼貌、不懂如何与人相处、不能吃苦等弱点。再加上父母的关怀是缺失的,他们容易不自信,内向,孤独,而且小小年纪就心事重重,十分忧愁。城里孩子的无忧无虑和自信开朗,与他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2.打工子弟。有些父母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也想给孩子更多关爱,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他们到哪里工作,孩子就到哪里上学。但是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非常大,他们常常更换工作地点,孩子们也被迫不断转学。在一次次的转学过程中,孩子们刚刚建立的学科基础不容易巩固,刚刚适应了一个环境,又要面临着新的环境,刚刚获得老师的认可与鼓励,却被迫转学到新的学校去当插班生。在这样频繁转学,频繁更换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情况下,这些孩子只会逐渐丢失对学习的兴趣。再加上父母的知识不足以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辅导功课,却对他们抱有很大的期望,孩子们往往为了逃避现实和压力,选择一些不恰当的方式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中。如网络、酒精、打架等不良嗜好,他们会选择这些方式来抵抗学校的课业。但其实,在学者进行田野调查以后发现,这些孩子并非不想向社会上层流动,他们的内心也有自己的梦想,但是他们深深地知道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的改变十分微小,再加上制度环境的不允许,其实他们想要向上流动,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北京,就有很多所打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的老师基本上一个月换一次,没有人会坚持教完哪怕一个学期的课程,由于打工子弟小学的工资很低,往往成为一些没找到工作的求职者的缓冲地点,他们一旦找到工作便会离开学校,而孩子们又面临着新的环境要适应。他们的教学质量低下,老师管得不严格,父母也没时间管,他们的性格又比较任性,同时由于异地高考的政策,他们在读完初中以后就必须回到老家读高中,参加高考。由于之前的教育制度不完善,之后的高考政策也要不断完善,这些孩子们就不得不回到家乡高考。大多数人都考不上大学,这时候技校和职业学校就成为他们就业的首选了。从职业学校毕业以后,他们就业的选择十分有限,往往都是到工廠里去当技术工人,大多数都会选择发达的城市,看起来好像比在农村种田的祖辈和辛苦的父辈向上流动了一点,但是殊不知,他们面临着两难困境:即城市的不接纳与乡村的回不去。

二、影响因素

职业流动的目的有很多种,但是人们往往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收入,提升生活品质才选择另外的职业或者上升渠道。对农民工来说,农村的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生活的需要,而且从医疗教育等资源上考虑,城市是一个比农村更有吸引力的地方。据调查,从职业流动的次数上来看,第一代农民工为0.9次,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次数为1.51次,显著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影响农民工流动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文化水平、个人特征、家庭状况和工作条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都高于父辈,但是大多没有读大学,很多人都是读完初中就辍学,或者高中,或者是中专,很少有人能接受超过12年的教育。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很难成为求职市场的主动者,因为他们没有讨价还价的砝码,只能被动选择职业。他们的职业流动呈现出一个“低高低”的模型,即两端低,中间高,两端分别是指技术、知识技能很强或者很弱的人,技能很强的人在努力中会逐渐打破阶层的界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领域并且稳定下来,技能很差的人没有发展空间,永远在底层,而中间的那些人就一直在寻找流动的机会和可能,不断地变更职业,无论是水平变更还是垂直变更,虽然水平变更的群体更多。第二个因素就是个人特征了,前面已经分析过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农民工群体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内向、孤僻、自卑、不善与人交际,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要么容易过度张狂、沉不住气、易冲动、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有时这两种极端的性格甚至可能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这种性格的形成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原因,更是整个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有失偏颇造成的,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不再是钢板一块,他们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是却积累着重重压力与挣扎。在大城市里,他们只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拿着微薄的工资,但是在家里,他们受到父母与爷爷奶奶的呵护,新生代农民工容易养成好逸恶劳,不能吃苦的不良性格,在工作单位与人冲突往往用暴力解决或者酗酒,再加上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与定义,他们只能不断地换工作,怀着希望,却看不到自身的局限性。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建设固然重要,但是人的发展难道不是终极目标吗。如果人都被剥夺了追求梦想的权利,没有上升渠道去给自己一个体面的生活,生活的快乐,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农民工今天的困境是我国多方面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第三个因素就是家庭状况,这里主要是指婚姻状况,已婚的农民工职业流动率明显低于未婚者,因为一旦结婚,他的职业流动就意味着一家人的地理迁移和孩子上学的问题。有了家庭以后,农民工会选择相对稳定的行业和地点。第四个因素是工作环境。以建筑工人为例,高空作业等环境让很多人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转而从事其他职业,或者是其他工种。常常能看到农民工讨薪,雇主拖欠工资的新闻,他们的工资发放没有一个严格的监管制度,也没有每月固定的模式,人身意外险的保障机制也不健全,由于农民工法律知识欠缺,往往会与雇主私了,甚至都无法从中获得应有的赔偿。尤其到年底,农民工与雇主之间的冲突往往会十分激烈,而导火索通常是没发工资。再加上平时恶劣的工作环境,很多农民工都会选择换工作,但是又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他们的职业流动往往是水平流动,而非垂直流动。农民工是当今中国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不仅数量庞大,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产物,既是利益的获得者,但同时也是利益和政策的牺牲者。从职业流动这一个小小的窗口,我们便可以看见他们生活的许许多多的心酸,也发现了政策许许多多的不合理之处。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农民工群体不再是被动的选择,而是可以拥有主动地权利呢?这就要从源头说起了,他们在农村没有足够的资源,也无法获得足够的金钱收入,才被迫到城市里面打工,如果我们真的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也一样可以留住他们。

参考文献:

[1] Bischoff,Henry.Immigration Issues.2002.

[2]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社会学研究.2004(05).

[3]黄梅芳,章昌平.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6(05).

作者简介:胡荇玲(1995—),女,湖北鄂州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