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里”的灵感来源
2016-05-30多格·梦丹
多格·梦丹
1971年,17岁的秦文君初中毕业,响应国家政策去黑龙江做了一名林业工人。后来被派到学校去教书。没有经过培训,却要去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为50多个孩子讲课,对秦文君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但秦文君并没有慌神,在教学之余,她总是静下心来琢磨,自己讲的东西 ,怎么才会使孩子们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怎样才能使他们心领神会。琢磨着,实践着,秦文君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些孩子的纯真与无邪。于是,秦文君就把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写进日记里。其间,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秦文君还读了许多关于儿童心理的书。
在秦文君下乡的日子里,她一直喜欢文学创作,常常投稿,可惜,她收到的往往只是退稿信。投了稿的杂志秦文君都要定期地买,她希望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发表。可是,每次阅读杂志,秦文君都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然而秦文君并不气馁,她有一个信念:虽然总是接到退稿信,只要认真地写,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写出来,总有一天会发表的。那时乡下还没有电灯,每当吃过晚饭,秦文君就把蜡烛点亮,在烛光下读书、进行文学创作。
1979年,秦文君离开了心爱的学生们,回到上海工作。每天上下班时,秦文君都要经过一所学校,不知道为什么,她总要在学校门口站上许久,看孩子们出出进进,看孩子们蹦蹦跳跳。
她无法割舍对孩子们的那份爱,常常想起自己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日子,就把心中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文,投稿到上海的青年报社,编辑立即发表了这篇文章,并告诉秦文君说:“你这篇儿童文学的稿子写得很好!”秦文君好像从梦中惊醒过来,原来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开始了儿童文学的创作。
90年代少儿长篇小说寥寥无几,秦文君在写作“贾里”(《男生贾里》)之前,一向喜欢带点悲剧色彩的小说,觉得人生是沉甸甸的,带点人生的遗憾的小说容易写出“沉甸甸”的效果,即便有过写喜剧色彩的素材也都擦肩而过,因为她认为写喜剧色彩的小说容易有小品的意味,带点调侃,有点轻飘飘。“贾里”实际上是她的一种新的尝试,她想试试形式活泼、幽默的东西是否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她的“贾里”系列词汇量不大,也不以词汇的奇特为追求目标,所使用的都是中学生日常口语,在叙述部分也以口语为主,书面语较少。如果分析秦文君早期的作品,描写孩子心理时大段语句还很常见,但在“贾里”系列中就很少了,转而换成简洁、短促、节奏感强的短句子,这是作家的自觉追求。“贾里”系列意外的成功,使秦文君更坚定了走生活化、轻松诙谐、幽默机智格调的创作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