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品牌难塑品牌力?伪命题!

2016-05-30周磊

时代汽车 2016年9期
关键词:低端匠心汽车产业

周磊

最近就有业内人士在分析中国品牌为什么难塑品牌力的原因时,谈到了三点:一是中国品牌的旧标签太强,二是过于看重销量,三是打造品牌缺少一些匠心精神。看到这一些观点,作为曾经在中国品牌车企有超过十年工作经验的亲历者,特别是曾参与中国品牌高端化相关工作的一员,我还有是一些自己的感触和想法。

随着中国品牌的发展,所谓中国品牌旧标签太强,其实是阶段性的正常情况。

众所周知,中国品牌的发展应该是 2000年左右才算真正起步,而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私人汽车消费市场也都还没有步入普及期。因此,中国品牌的发展可谓与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是同步的。中国品牌对于汽车产业的认识过程,与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过程以及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提升过程是同步的。那时候,中国品牌在汽车产业领域的体系能力确实是低端的,而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的需求其实也是“先求有”的阶段,因此,中国品牌彼时推出的产品是符合当时中国私人汽车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的。当然,那时候合资品牌确实在体系能力方面较中国品牌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其面对的目标消费人群,除了公务用车市场外,就是其中先富起来的中国消费者。

因此,用低端的产品满足当时市场主力的低端需求,虽然确实是说给中国品牌打上了“低端”的标签,但这并不意味著中国品牌这一旧标签太强。毕竟,以往我们经常说到的“10万元”天花板早已经随着中国品牌的进一步发展而打破,目前甚至于还已经部分突破了“15万元”天花板。

不追求销量,不在研发领域走一些类似借鉴甚至抄袭的捷径,中国品牌不会发展得现在这么好。

一方面,如果中国品牌要实现完全正向的去研发一款全新产品,其研发费用是以亿元计算的,而这样的研发成本,如果没有一定的整车销量支撑是完全没有办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品牌一开始就强调要搞完全正向研发,中国品牌的体系能力不足以支撑,中国品牌的经济实力同样也难以支撑。因此,在中国品牌的发展初期阶段,走一些类似借鉴甚至抄袭的捷径,通过较低的研发成本,尽量做出具有较好产品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一定的产销规模,以此赚取到不错的利润,再进一步支撑包括研发在内的体系能力建设。我认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显然是最为明智和实际的,而这样的做法,同样也是日系和韩系等品牌走过的历程,无可厚非。

而实际上,这些年中国品牌通过上述模式是获得了发展的,在体系能力建设上也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甚至于目前合资品牌的二线阵营已经开始考虑要调整战略来与中国品牌直接PK。我想,这些应该是中国品牌这些年走了一些所谓的捷径所获得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车企打造品牌并不缺匠心精神,缺的是经验的积累和对汽车产业的认识。

难道中国品牌不想把产品做得更好?难道中国品牌不想把营销做得出彩?难道中国品牌不想品牌向上?答案当然是想!也因此,中国车企其实并不缺少匠心精神。在我看来,中国品牌在打造品牌之路上,缺的是经验,缺的是对汽车产业的了解。我在中国品牌车企工作时,公司上下当时都在研究和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如果打造和提升品牌。而当时公司形成的比较统一的认识有这样几点:一是品牌力的提升需要时间的积累,任何具有较好品牌力的品牌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一蹴而就的;二是品牌力的提升需要产品力的长期的累积才能体现,只有消费者通过对产品的良好体验,才能实现品牌形象的提升,从而实现品牌力的向上突破;三是品牌力的提升需要车企体系能力建设作为支撑,体系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产品力和品牌力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实际上,从近几年中国品牌的发展以及相关的举措来看,我认为,中国品牌对于汽车产业的了解是越来越深入了,对于如何提升产品力,如果提升和运营品牌,也越来越表现得更具经验,更显驾轻就熟。而从市场的角度,无论是从中国品牌对于系列天花板的逐步突破,还是中国品牌在市场占据的超过 1/3的市场份额等角度,其实都体现出中国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的逐步认可,对于中国品牌向上之路的逐步认可。

因此,我认为,所谓中国品牌为何难塑品牌力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只要假以时日,相信这个问题会随着中国品牌的发展而不攻自破。

猜你喜欢

低端匠心汽车产业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浅议中职学校“低端”学生的教育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三生 致敬匠心
SILICON SAGA
致敬匠心
任正非要求华为重视低端机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共享新能源汽车产业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