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美之美
2016-05-30李世宗
■李世宗
坝美之美
■李世宗
初次听说坝美,缘于临行前,玉溪市文联副主席王尚宁与我说的一番话。他说,去文山,坝美是最值得去的地方。坝美在哪儿,有什么值得去的?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启程了。
5位同行者都是搞文学的,他们没有笑我孤陋寡闻,而是给我普及知识,经他们介绍我才知道,坝美村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北部,因像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的那个村庄而闻名。那时,我很吃惊。读中学时,《桃花源记》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我无数次地想象过那个理想化的村庄。想不到,现实生活中还真有一个这样的村庄?!而且这个村庄竟在我们云南!我对这次文山之行充满了期待。
那天,我们从广南县城出发,很快来到坝美村的入口处,眼前是一座状若巨笔的石山,山的腹部开了一个巨大的山洞,山洞黑黢黢的,让人感觉到很像生命之初的源头。洞中流出一条河流,水面像镜子一样平静,静得感觉不到河水在流淌。在等待中,一叶小舟像片树叶,轻快地飘到我们跟前,小舟很小,只能坐5个人,当地人叫它猪槽船。我们坐上晃晃悠悠的小舟,划桨的壮族汉子用竹竿一顶,小舟便轻轻离开了岸边,缓缓地向洞中驶去,洞口越来越近,感觉山洞越来越大,我们越来越小,小得像只爬在树叶上漂浮的蚂蚁。进入漆黑的洞中,我抬头一看,只见洞的上方倒悬着无数如笋的石柱,还没有看够,很快,黑暗就把人和猪槽船完全吞没,此时,除了轻轻的划桨声和凉丝丝的气温,整个嘈杂、浮燥的现代世界完全消失了,只感觉进入“时光隧道”等待穿越,在那样的等待中,自然产生了无限的想象和期待。
在光线昏暗的水洞中沐浴了二十多分钟的凉风后,突然,一束亮光出现了,外面的亮光越来越大,感觉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接着便可看到洞口吱呀作响的水车,船到岸了。拾级而上,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桃林翠竹深处,掩映着一个古朴的村舍,阡陌纵横的田野间,农人正辛勤地劳作,一切的景象,真的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那一刻,如果不是前后争相涌入的游客,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回到了那个与世无争、男耕女织的时代,直到看到路边的壮族大妈在卖一些农家的特色用品,还有不时出现的一间间混凝土房子,才让我从陶渊明笔下的意境中回到现实。
行走在这个十分独特的村庄,我一直在想,是谁第一个发现这么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并在这里安居乐业的?怀着一种好奇,我向当地人了解到,原来,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古时候,这一带频频发生战争,一对苦命的母子为躲避战乱而四处逃荒。孝顺的儿子只有十六七岁,他用瘦弱的双肩扛着一对箩筐,一头装上老母亲,一头装着家什,来到了坝美村附近。随着道路的消失,一条混浊、湍急的河流横亘在面前,母亲说:“儿呀,你的孝心已尽到了,别再管我,你一人过河吧!”说完,就要纵身跳入河中,儿子就是不肯,一定要背上母亲过河。危难之时,一位美丽的壮族姑娘唱着歌,驾着猪槽船来到了他们面前……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故事,但它却在村民中广为流传,因为故事中传达出的尊老敬老、扶助弱者的精神备受当地人推崇。
我很喜欢这个民间故事,因为它最接地气,最接近我们百姓的真实生活,少了那种千篇一律的神话的俗气,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
当地人告诉我,坝美村是一个有着100多户人家、600余名村民的壮族村寨,居民为土著壮族的沙支系。这里民风纯朴,村民待人坦诚、友善。由于地处偏僻,与世隔绝,到上个世纪末,村里的人们基本上还沿用着3 0 0多年前的耕作方式,种田用的是木犁木耙,浇田灌溉用的水来自古老的木制水车,自种棉花自纺布,碾米磨面用水磨或石磨。没有电,壮乡人就用沼气来点灯,用木柴烧火做饭,这些美好的社会风气,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行走在村庄的小道上,路旁有些大妈在卖当地土特产,村中的大榕树下,几位头上扎着帕角、穿着靛染土布衣服的壮族妇女,坐在裸露的大树根上,有的悠然地谈笑风生,有的正飞针走线地做着女工,俨然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玉溪文联的杨勇老师多年前到过坝美,他说,他们第一次来时,这里完好地保留下最原始的风俗。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睦邻友好等等。这些年,随着旅游的兴起,人们渐渐有了经济意识,有了商业的味道……
很多人说,坝美最美的季节在每年的初春,这时,河谷里开满了粉色的桃花,加上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将田园风情演绎到了极致,最接近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笔下描绘的世界。
我来的时候,桃花还没开,但我觉得坝美够美了,真是不虚此行,这样独特的村庄,也许世界上找不到几个。
我从坝美所在的镇政府了解到,这里的旅游收入每年已达到1300多万元,就这么一个需要经过山洞进入的普通村庄,能为当地带来上千万的财政收入,解决了村里许多人的就业问题,这是人们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带来的益处。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寻找心中的世外桃源,很多人愿意不辞千里来坝美,这是文学经典创造的永恒价值,是文学产生的巨大力量,也是文化产生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