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业者的自白
2016-05-30艾国永
文_艾国永
一个创业者的自白
文_艾国永
如果你爱他,就劝他创业;如果你恨他,也劝他创业。因为,创业既是令人着迷沉醉的天堂,也是令人焦虑万分的地狱。
一款胎死腹中的App
2015年2月,我离开效力时间最长的一家单位——新京报,在北京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上一次创业是在12年前,我在南京开了一家叫作郁金的装饰公司,在公司5个月的寿命里,从未接到过一单生意。正巧那一年遇上非典,初次创业失败的借口不找自来。很多年以后,我仍时常复盘,失败的原因十分清楚:毕业3年还很幼稚的我,根本不具备做一名创业者的能力。
面薄如我,或者虚荣如我,要到很多年后,才能坦然地承认这一点。
我以为12年后,自己已拥有一张设计得缜密无隙的创业蓝图,只等一步步地描摹于白纸。但时间与事实会教育我,闭门造车,行之不远。
我对各款优秀的App进行分析、对比,最终以微信“朋友圈”、Nike+Running、无秘为模板,吸取三家之长,用手工一张张画出了跑步App的所有页面。
文科毕业的我,与软件设计隔着十万八千里。通过朋友的介绍,我与一家软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那家公司的老板是一个面容憨厚、朴实无华的人,看着就值得信赖。
交付定金之后,在合同约定的测试期里,我没有看到软件。因为是朋友介绍的,我没好意思太催。终于拿到测试软件之后,我发现只有一个主界面,距离要求相去甚远。对方一再表示歉意,称手头活儿太多,工程师回家过年人手不足,希望能够宽限些时日。心慈手软的我又给了对方一段时间,自己却心急如焚。
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产品推出越早,对抢占用户越有利。而且,在等待的两个多月里,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本这个领域的竞争对手很少,仿佛一夜之间,同类App大量涌现。这个领域早已不是蓝海,而是拼得你死我活的红海。没有千万级的推广费用,不可能打造出一款广受用户喜爱的跑步App,而我们这个小公司,不可能有这样大手笔的投入。
这时,我从朋友那里得到了一个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好消息:那家公司资金困难即将倒闭,无力再进行后续的软件开发。我拿回了7.5万元定金。
谢天谢地!
一场险象环生的马拉松
跑步App胎死腹中,就这样,公司又回到了起点。未来做些什么呢?
公司设定的另外两个方向:体育公关,做了一个项目之后没有新的项目进来;体育出版,因为没有合适的人来操作,迟迟无法开始。
在某些情况下,药学工作者希望能够将现有的HPLC分析条件快速转换成为UPLC分析条件,或者将现有的UPLC分析条件快速转换成为HPLC分析条件,分析参数的快速转换极大地拓宽了UPLC的实际应用。UPLC与HPLC的分离原理相同,故互相之间的色谱参数转换比较容易和方便。目前有关UPLC与HPLC分析参数的相互转换在国外研究较多[2-4],国内研究相对较少[5-6]。
做事的公司不一定活,不做事的公司一定会死。给自己找项目吧!
如果写文章、搞宣传称作“文”,办比赛、搞活动就是“武”,体育创业公司,就应该能文能武。先从搞小活动开始。2015年3月,我带着当时仅有的一名员工,临时聘请了一位跑步教练,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呼朋唤友,召集到了100余人,于是就有了马孔多公司的第一个线下活动:奥森公益春跑。
有了一次还算过得去的试水,我们开始主推自主品牌“快乐村跑”:每次由一名奥运冠军领跑,在北京郊区推出集美食、美景、跑步于一体的健身休闲活动。没想到,还挺受欢迎。举办了4次“快乐村跑”之后,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公司幸运地获得了一次主办大型马拉松赛事的机会。从不断举办小活动,到举办大型赛事,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这场大型马拉松赛事,从决定举办到最终完成,一共只有45天。这是疯狂的45天:与政府谈判,履行公安、消防、食品、卫生等报批程序,完成赛事的报名、招商、交通、住宿等工作,可谓千头万绪。
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尽可能地事先进行推演。事后证明,这一遍遍不厌其烦、具体到细枝末节的推演,对于从未有过大赛承办经验的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即便如此,赛事举办过程中,仍然险象环生。
问题首先出在报名环节。报名时间过去将近10天,报名人数却只有两三百人,而赛事预设的规模是2000人。2000人的比赛,现场去1500人尚可成立,如果只去两三百人,那必然是一次灰头土脸的失败。而且从经济的角度来说,选手的报名费是每人200元,差这么多人,意味着原先估计的销售收入少了30多万元!
还有10天,怎么招到选手?那段时间,我着急上火,嗓子很快哑了,说不出话来。
生病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从速应对。我想出了两条应对之策:一是增加了5公里、10公里项目,毕竟,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对很多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二是扩大宣传,增加报名渠道,利用各家门户网站的宣传资源和受众定位精准的跑步微信公众号资源进行推广。
事实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最终招满了选手。
比赛的头一天晚上,还发生了载有音响等重要物资的卡车撞坏村民围墙的事件,结果卡车与物资被村民强行扣留。
我们晚上9点到达现场协调,经过6个小时的苦苦“鏖战”,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才解决了问题,将物资带到了比赛现场,没有影响到赛事的正常举行。
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的筹备起码要3个月以上,我们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业界创下了一个时间上的新纪录。然而,这是不可复制的,我常觉得后怕。我再也不会去办一场筹备期只有45天的赛事了。
一家寻求突破的初创公司
创业之前,我时常感到焦虑。我是一个习惯自我加压的人,在报社分配的任务之外,我会给自己增加很多新的任务,经常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创业一年之后想起从前,觉得从前的焦虑与现在的相比,实在不算什么。
公司的项目,政府迟迟审批不下来;融资不顺利,账上的钱捉襟见肘;人才总是不够用;找不到能盈利的大项目……太阳照常升起,每天面对焦虑,“生”与“死”,赤裸裸地考验着一家初创公司。
在面对难以承受的压力时,我也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解压之法:躺在床上看手机能看一天,不愿意与任何人打交道。记得有一次,等一个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的消息,一天都没等到,而这一天,我几乎都是在床上度过的。第二天,依然没等到。我知道,我必须精神抖擞地去面对这个世界,把心事存在一个小角落,尽量不让它干扰其他的工作。
记得以前在报社的时候,会感叹做一件事的麻烦:需要向分管副总裁汇报,向总编辑汇报,向社长汇报,还要在社委会上汇报,一套话说四遍。如今有了“独断专行”的裁决权,用起来却更加谨慎,生怕在错误的方向上枉费功夫,浪费资本,创业公司不允许太多试错。
不断地规划、验证,我们逐渐把公司的业务分成三部分:一是马拉松赛事运营,二是新媒体运营,三是体育影视运营。2015年2月底,马孔多公司注册,至今已经过去了14个月。在业务上,从最初的想法到现在的雏形初定,我常常说,这中间隔着100个想法,每一个想法,可能都是特定时期的“真知灼见”。设想时,可以不断做加法;落实之前,则是大刀阔斧地做减法。
不管多么困难,目标是高远的、不变的:希望在创业三年之时,公司的流水可以做到千万元级;在创业五年之时,可以做到亿元级;在更加长远的未来,公司可以做到前途不可限量。
实现目标的路径可以变动,而目标是恒定不变的,那就是以全部的才华与智慧,寻求突破。
艾国永,原《新京报》体育新闻主编、高尔夫事业部主任兼主编,2015年初辞职创立马孔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