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时代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2016-05-28潘娟
潘娟
摘 要: 多元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在多元文化时代里陷入困境,难以满足在多元文化时代里成长的学生需求。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学校道德教育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多元文化,培养核心价值观;转变教师角色,做好学生道德引领。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多元文化 困境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社会已进入多元文化时代。多元文化对我国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多元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各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多元文化带来的机遇,重新审视并规划学校道德教育,以适应多元文化时代的需要。
一、多元文化内涵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定时空下共存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特征的文化;也指国家、社会或民族之间多种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现象[1]。多元文化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为对“同化论”、“熔炉论”的反驳而被提出。在当时主要指两种文化现象,一是指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在这种社会中,既存在殖民国家的统治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又存在原居民的种族或民族文化;二是指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社会和文化来源的民族虽共同生存着,但各民族之间及各民族群体之间的文化特性有较大差异[2]。
我国的多元化现象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各民族文化各有千秋,相处融洽、共存共荣、相互尊重。二是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化交汇碰撞。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与价值体系产生摩擦。不可否认,西方有许多先进思想,可以开阔国人的眼界,但是相对的也存在一些糟粕。必然会导致原有本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发生变化。
二、多元文化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困惑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应具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并配有专门的德育工作者。但是在多元文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一些困惑。
(一)多元文化使得学校德育内容无从选择。
在一元文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宣传当时受到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这样可以捍卫当时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多元文化时代,有纷繁的文化与价值观,每种文化和价值观都有其合理之处,这就使得学校道德教育不知要选择教哪种文化,舍弃哪种价值观。例如,当学校德育教给学生“集体观念”、“团结”时,“追求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呼声高涨。因此在这个多元文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趋向模糊,内容趋向复杂,不知要选择何种文化与价值观。
(二)多元价值观使得学校德育标准复杂化。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质,这种情况很容易产生文化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不存在普遍的的道德真理,同时不存在客观的标准判断一个行为的对与错。在传统的一元文化社会中,道德教育的标准是单一而明确的。随着社改革的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都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直接会影响到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多元价值观使得学校道德标准复杂化,不知应该选择何种文化、选择何种价值。学校德育标准的复杂化,带来的就是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的脱节。
(三)道德相对主义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迷失。
多元文化使得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相碰撞交融,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形成。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风土人情、思维习惯等,会开阔青少年的视野,给他们更多选择与思考。但是,多元文化容易产生道德相对主义,对于相对性、差异性的过度强调则会给青少年带来价值观上的迷失,让他们陷入迷惘之中。由于多元文化的兴起,人们的价值观也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历程,这种价值观的变革的后果是引发人们的道德冲突与困惑。道德相对主义强调的是个人是道德评判的标准,这就很容易导致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的主观化,更加注重个人利益,从而滋生出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主义,这很容易促使学校道德教育处于低效困境。
(四)多元文化使得传统德育方式失效。
在传统的一元文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是单一而明确的,并与社会中的主流文化相一致,所以学校德育主要是传授被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采用的道德教育方式是传统的传授法,直接告诉学生什么道德行为是对的,什么道德行为是错的。在多元文化时代,社会上存在不同的价值观,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如果还按照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则会忽视学生的道德需求和文化意愿,这与多元文化这一大的教育环境相背驰。从而造成学校道德教育无法完成学生道德的内化,学生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得不到锻炼,致使学生步入多元化社会后无法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三、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道德教育策略
多元文化给学校德育带来德育内容无从选择、德育标准复杂化、价值迷失、传统德育方式失效等困惑,这些都相应地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在客观评估多元文化给青少年道德成长带来的利与弊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重新思考和规划学校道德教育。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多元文化,培养核心价值观。
在一元文化背景中,价值观是一元的,道德也是一元的,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教师传授,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发展,直接灌输当时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但是在多元文化这一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的重点应该转向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并理解包括本民族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传媒途径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念,对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造成冲击,学生面临着更多的价值选择,遭遇更多道德困惑,因此在日常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用批判的态度看对不同文化,培养学生道德主体人格,对于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做出判断与选择。此外,学校应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明确核心价值观内容。叶澜教授曾提出四大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责任心、爱国和自我完善[5]。明确核心价值观后就应该宣传并引导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从而上升为学生的个人品质。
(二)转变教师角色,做好学生道德引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学校德育教师要转变角色,由文化的传递者转变成为各个文化的理解者、研究者教师。打破传统上“师道尊严”、“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而是要适时进行反思、吸收新思想,不断学习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学习相关知识,平等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反思,尊重价值的多元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给学生,而且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得本土文化更加丰富充实。德育教师的作用是引领而不是训导,是对话而不是灌输[7]。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倾听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道德判断、价值选择。
(三)改变德育方式,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灌输式学校德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多元文化时代背景,而是要倡导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平等看待不同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秉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向学生介绍各种文化,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文化、价值观,引领他们做价值判断。学校道德教育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到真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独立体验,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判断社会中的善恶,激发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从而将所学道德知识内化,形成道德行为,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7]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5-40.
[2][英]沃特森,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38.
[4]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2009.
[5]王鉴.多元文化教育的世纪争论[J].贵州民族研究,2003,(1).
[6]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