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教学内容探究
2016-05-28陈洁
陈洁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高中小说阅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将文本细读融入到高中小说教学中的几种方法,明确小说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应该“学什么”等问题。
关键词: 小说 文本细读 教学内容
传统小说教学把小说三要素的分析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凌驾文本之上,用枯燥乏味的语言阐释文本,注重文章脉络的梳理、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分析。一些教师更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把小说教学分解成一个个考点,把小说阅读课变成小说阅读技巧的训练。新课改之后,一些教师走入另一个极端,或是以文本为跳板,进行非文学的阐述,或是热衷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比如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其结果是表面上喧嚣热闹,实则学生很难学到有用的知识,毕竟讨论课大部分教师难于游刃有余地掌控课堂,学生很难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和进行有效的讨论。如何明确小说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应该学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文本细读的价值
语文课程性质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说教学应该立足文本,细读文本,所谓的文本细读,是指对文本进行细腻、深入的感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涵义和潜在的文化意义。文本细读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将文本细读成为一种阅读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细读小说的方法,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教师要通过文本细读的训练,彻底改变学生不读文本,只上课听老师讲解的现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小说教学效率。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必修教材总共五册,其中小说单元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所入选小说都是古今中外一些精挑细选、经久不衰的名著。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多角度、用多元化的眼光细读文本,特别要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分析作品的深刻的人文内涵,并把这些作为小说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文本细读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汉语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高中小说教学应尊重文本,从字、词、句和修辞等基础知识切入,细细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以小见大,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中人物的精髓,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刻画出了当时的雪势,暗示了情节的发展,等到林冲买好酒“到晚越下得紧了”,林冲因此在外面借住,躲过祸事就顺理成章。
小说教学要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过于注重文本中字词句和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就必定枯燥无味,失去了“语文味”,但如果把文本为跳板,进行非文本的教学,由文本引出了许多与语文教学无关的话题,就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欣赏和品味小说,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刻画人物,传达深刻的主题的,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协调统一,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比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一些教师会先入为主,让学生看电影片段,目的是体会人物性格和主题,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当然如果课后让学生评价电影和原著的区别,就另当别论。一些教师会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说法,分析第三回是通过黛玉之眼,展现贾府的概貌:外观宏伟、布局讲究,陈设华贵,刻画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其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本,比如在第三回中,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黛玉进了荣国府吃接风饭时“吃茶”,钦点巡盐御史的千金差点把漱口之水当做所喝之茶,可见贾府排场之大,规矩之多,心高气傲的黛玉长期客居在这样的环境中,悲剧自然不可避免。可见礼仪繁复、上尊下卑、等级森严的贵族王侯家族的独特人际关系同样是典型的环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读懂、读透,并上升到美感的层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如《边城》这部小说中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沈从文优美、自然的语言中体会湘西文明的淳朴和自然美、人性美。
文本细读,要将文本细读“细”到关键点上,但有些中长篇小说篇幅长,如果都深入挖掘,那么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以一两篇典型的小说范文当做模板,让学生掌握基本鉴赏分析方法,对比学习,学以致用。教师还可以以教材选文作为跳板,引导学生走进名著,阅读名著其他章节的内容,比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和《边城》等文章教学时,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将教材选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名著阅读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此外,在文学文本中,作者常常留有空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得小说作品更加耐人寻味。教师要合理运用小说中留有的空白进行教学,让读者走进文本,思考和品味作者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死因作者留有空白,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死因,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使留有空白之处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语文教师是一切理论的执行者,无论怎样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亲自实践,总结经验。教师要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博览群书,用终生时间备每一堂课,传授知识,并用最饱满的热情感染每一名学生,带他们走进文学殿堂,让那些散发着人文魅力的精神的文学作品影响和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