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厉以宁手稿缘何成为话题?

2016-05-28张玉玲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高仓健厉以宁陈丹青

张玉玲

厉以宁,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被尊称“厉股份”。如今厉以宁的学生李克强、李源潮、陆昊、孟晓苏、龚方雄等,在中国各个领域身居要位,他的思想正在影响中国未来。

就在去年的4月8日,在一场文化论坛上,85岁的厉以宁教授讲演关于文化产业问题。

当厉以宁教授的6页手稿出现在大屏幕时,现场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怎样的一份手稿呀,每一页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文字,其中不乏多次圈圈改改的印记。可以看出,厉教授为此次发言精心准备,几次打磨和修改——厉以宁教授的手稿久久定格在参会人的脑海中,也被媒体敏锐地捕捉记录到,在微信和网络上广泛传播,让更多人领略了名家大师的风范。

现场的与会者清楚地记得,当主持人询问85岁高龄的厉以宁选择坐着演讲还是站着演讲时,厉教授毅然选择站着演讲。当厉教授颤巍巍地走向讲台时,与会者都担心他能否坚持下来。令人惊异的是,一站上讲台,厉以宁教授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气定神闲,顿时就“hold”住场面。他对文化产业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思路清晰,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原定只有10分钟演讲延长到25分钟。虽然谈的是文化产业的深层理论问题,文字和话语却简洁明了,做到了一位大家的“深入浅出”。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位经济学大家,厉以宁教授更以一位社会工作者的深思熟虑,特别强调文化例外和文化产业的特殊性,颇具创新性地提出,文化产业在政府和市场作用之外还有第三种力量,那就是道德和文化的力量。

活动方还介绍,讲演当天,厉以宁早上6点即起床,提前两小时乘车出门,为的是提前赶到会场,不给组织单位添麻烦。

厉以宁教授的6页手稿和他发表的观点,体现了一位学问大家严谨科学的治学作风和深邃开阔的眼光,体现了一位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担当。然而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一些所谓的学者乐于串场表演,场场老调常弹,观点和思维陈旧,不能提供多少精神营养价值;一些人疲于拿课题和规划,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考察时间,要么一纸包打天下、方案雷同,要么请学生代劳、物不所值;一些人忙于包装个人,动辄以创始人和带头人的光环来美化自己,容不得不同声音,也没有多少原创成果,徒有虚名。这样,既透支了学者们个人的学术声誉,破坏了学术空气,还辜负了产业和时代的期待。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

画龙点睛:厉以宁手稿缘何成为话题绝不仅仅是因为厉以宁教授首次对文化产业发声的“名人效应”,而是因为6页张手稿铭刻着老一代学者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的“稀缺产品”。6页手稿更像一面镜子,反衬出当今某些学者的浮华,让那些敷衍学问的人无地自容。

所以,同样是学者风范的话题,同样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推崇的高考作文是,用你所知道的新材料来印证你所生活的世界,去启发你的思考、引导你的关注、抒发你的情怀、表达你的观点。而这则素材的“佳”当然是在于材料的新,但素材的“眼”却是“反衬”二字。正是厉以宁手稿大热反衬某些学者“乐于表演包装,疲于拿课题”的浮华现实,会强化我们中学生在作文中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我们这本杂志一直提倡:高分作文,拼在立意,赢在思想。广大考生对社会现实的道德问题,绝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在作文练习中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用作文褒善惩恶,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素材运用:严谨科学的治学作风;责任与担当;心存敬畏;尊重;学者风范;社会良知;影响;思想的力量;浮华之风不可长……

陈丹青写高仓健:零距离柔软

在日本电影演员高仓健离世后铺天盖地的追忆文章中,陈丹青那篇《忆高仓健:这个沉默而孤独的老头》是不能替代的,因为它的独一无二。文中写高仓健送表给自己的细节:“‘你的母亲,可好?他变得像在电影里似的,一脸的情况,仿佛事态很严重。我说,很好。这时他做了个难以看清的迅速的动作,从左腕褪下手表,直视我,不说话,如做黑市交易般低低地攥着,几乎触到我的手。我很难忘记那一刻:他忽然变得活像北京地面的家伙,眼神分明是说:‘哥们儿,您要是不收……待我迟疑接过,他周身一松,如所有日本男人那样猛一低头,算是告辞,上车后迅即摇下车窗,射来忠心耿耿的一瞥。”

而陈丹青写高仓健专程到北京给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送刀也是举重若轻:“俩老男人怯生生站在那儿,艺谋起身迎过去,同时听得有人轻声说:高仓健”。

只两个细节,让人潸然。一个“硬汉”“神”等标签后的“谦卑、友爱、热心给予、质朴”的老人的形象,一个“沉默、隐忍、冷峻、怯情”的个性形象,让人此时此刻有着近在咫尺呼吸般的迫人真实。

有人听过一次陈丹青的讲座,上世纪80年代末他去台湾看望没见过面的爷爷,这位黄埔老兵并不知道孙子哪天到,就天天去公交车站等他。终于相见,几天相处,国内形势,家中情况,个人事业画画、写作、教书什么的,只字未问,只是说,你怎么没有儿子。陈丹青说会写一写这次见面,写出来必如陈酿。陈丹青善于写这种内敛、不恣意释放、万语千言于中的相处。

陈丹青与高仓健其实异曲同工,都擅以各自的百般细腻为人处世。

(摘自《京华时报》)

◎画龙点睛:汉语作为一种典雅、优雅和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它已经从文化气质上,征服了人心。而文章是语言的艺术。然而在时下,当低俗语言蚕食了精致表达的传统,当人们一味沉迷于由键盘、字节、帖子所建构的话语世界内,还会有多少人有古人“僧敲月下门”那样的斟酌词句“炼意”的耐心?

庆幸中学时代还有作文。

庆幸还有陈丹青这样的“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细腻、文字的精妙”,让我们看到了优雅而古典的汉语的传承。

所以,我们中学生作文一定不能忽视语言的精彩!

◎素材运用:感恩、虔诚、谦卑、纯粹、恬静、修为;母语的优雅;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高仓健厉以宁陈丹青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厉以宁:心宽无处不桃源
高仓健的三顿饭
高仓健的等待
日媒称高仓健有50岁养女